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37

第37章 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

王绍璠

王老师曾反复讲:“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接着又讲:“没有管理,就是没有僵化的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只可惜,他讲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几个人懂。

其实,“管理”二字即便不是“最坏的字眼”,但至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既然不得已,自然就不是最好的。最好的东西是自然的,是水到渠成、合乎大道的。譬如,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又譬如,人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有效地协调运转。这是多么精致美妙的管理,可是,又何曾有“管理”?

纵观西方管理,无论是思想理论层面,还是实业操作层面,我们都可以看到“管理”从“有”走向“没有”的演变历程。从分工协作到流程化,从流程化到科学化,从科学化到系统化,从系统化到领导力,从领导力到生态系统,作为“管理者”个人的管理行为在弱化,作为系统的管理,逐渐成为管理的主流。一部分经营者甚至闭口不谈“管理”,而谈“领导”。领导得好,企业自然就管理得好。领导得不好,任何管理技术和方法都是无效的。

而时下国内企业界流行一种风气,就是梦想着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帮助老板们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以便把他们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于是,许多管理咨询公司为了迎合他们的需求,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范本,顺便挣了大把大把的钱。而真正得以解脱的老板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寻求僵化的管理、固定的管理,而不是最好的管理。这种所谓的管理模式,不可能真正解放人,也不可能解放老板。如何才能解放老板、解放管理者呢?唯有不僵化的管理,或者说持续改进的管理,或者说没有管理的管理。这种没有管理的管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呢?

没有管理的管理,用西方时髦的术语,叫“持续改进”的管理。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中的那个“一改”,指的也是“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经营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缘才有很多“不得已”,因为“不得已”才有管理,因为管理才有规章制度;而规章制度一旦确立,相对于不断变化的人和环境(或者说“形势”),就会显得僵化和落后。所以,作为管理者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根据变化的形势,不断修改和调整原有的规章制度,使之适应新的形势;而不是本末倒置,让变化的形势(人与环境)去适应死的制度。拿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活人守死棺材。而这种错误,在我们的管理实践中经常发生,所以,王老师才大喊“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他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管理是末不是本,是手段不是目标。管理的目标是什么?每个管理者必须反复问自己!

实际上,这种思想并不新鲜,自古有之。只是我们被“西方中心化”迷惑了眼睛,以致舍本逐末,盲目跟风。孔子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提醒管理者不要主观臆想,不要生硬绝对,不要僵化固执,不要贡高我慢,这个不是在讲“没有管理的管理”么?又如,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更是高度概括了“没有管理的管理”思想。所谓的“管理”,通常是有为的,而当人们没有智慧时,“有为”常常是“伪”。为了预防“伪”、克服“伪”给人带来的危害,老子提醒管理者,不要随意“有为”,而要有智慧、要“无为”,也就是“没有僵化的管理”,唯有如此,才能“无不为”,才能“治”,也就是“最好的管理”自然的管理。《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更加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思想。所谓“有住生心”,就是一般人认为的“管理”。所谓“无住生心”,就是“没有管理的管理”,是变化不拘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人生如此,企业经营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道法自然”,真正的管理学大师,不是彼得·德鲁克,也不是稻盛和夫,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我们的“人体”。

我们“人体”是如何“管理”的呢?

我们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生到死的呢?

我们是如何活至百年的呢?

……

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告诉我们“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可是我们有些人却一意向外寻求,根本听不见、学不到。

(黄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