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38

第38章 “禅”的涵养、“心”的管理

王绍璠

从“六个西格玛”到“阿米巴经营方式”,我们学习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与经验,一波接着一波,热情可嘉,但是,如此学习总让人感觉有些不安。“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的。”我们看得见的成就,都是结果,而导致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个长长的“因果链条”,也可能是错综复杂的“因缘巧合”,还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原因”,总之,不是几本书、几次课程就可以学得会、悟得出、拿得到的。眼看着“六个西格玛”的精微、“阿米巴经营”的高明,为什么就学不到呢?

学习本身没有错,问题出在心态上。我们有些人总希望“拿来就能用”,“急用急学、急学急用”,“学了,就必须有用,而且必须立竿见影”……如此“务实”的学习,造成我们学西方,不像西方;学日本,不像日本;学古人,不像古人;学成功者,不像成功者。许多人学来学去,学成个“四不像”,真是悲哀啊!

笔者以为,管理其实并不复杂,是因错误的学习而显得复杂。管理也不是什么重要的障碍,更重要的是“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才需要管理。管理,就是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管理也无处不需。古今中外,都有矛盾,都有相应的解决矛盾的办法,或可称之为“管理”。管理,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所以,任何照搬照抄的学习,不仅无益于事,而且是非常有害的。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经营者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实实在在的矛盾,并借助各种手段加以解决。解决得好,就是好的管理;解决得不好,就不是好的管理。在解决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但别人不可能代替自己发现矛盾,尤其是个性化的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发现自己的矛盾,正如别人无法代替自己吃饭拉屎一样。

还有,管理也不是“管别人的学问”。对于管理者而言,“管理”更多的应该是“管好自己”,为什么?因为矛盾双方,总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矛盾的性质。在企业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对矛盾,管理者掌握着公司的资源和决策权,无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决定了矛盾的性质。公司所谓管理问题,其实主要由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决定。“管理者”好,“管理”才可能好;“管理者”不好,而期望“被管理者”好、从而“管理”好,是不可能的,西方如此,东方更是如此。

管理者如何管理好自己呢?从禅的涵养“心”的管理开始。所谓“心的管理”,就是三心管理:发心、正心、用心。

发心,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每天都有许多这样那样的念头,有大的念头,比如志向、理想、目标;也有小的念头,比如想睡个懒觉、学点东西。有善的念头,比如帮助他人;有恶的念头,比如贪、嗔、痴、慢、疑等。人的一生、企业的经营,无论大事小事,都是从一个念头(发心)开始的。发心如此重要,自古以来,往圣先贤们无不重视“发心”的管理。佛教里所谓的“善护念”、“菩萨重因,众生重果”、“一念万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讲的都是发心问题。修行人大多知道,所谓“发心”,就是“因”,就是“种子”。因为你种下一粒种子,这粒种子迟早会发芽生长,或结“恶果”,或结“善果”,总之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别小看“一念之间”的“发心”,所有的成功或失败均源于此,岂能不慎乎?草堂清和尚曰:“燎原之火,生于荧荧;坏山之水,漏于涓涓。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没丘陵;火之微也,勺水可灭,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与夫爱溺之水,嗔恚之火,曷常异乎?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及其情性相乱,爱恶相攻,自则伤其生,他则伤其人,殆乎危哉,不可救也。”(《禅门论语》)发心管理,该从何处着手?“戒”。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不能“什么都想要”。所谓“戒”,就是知道自己是块什么料,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不要什么,能有所选择。

正心,就是坚持或放下我们的“发心”。发心是事业之源,但并不是全部。发心之后,马上就面临一个问题,是“坚持下去”,还是“放下”?这个就是“正心”的管理问题。人的一生,不是每个发心都要坚持的,但也不能一个发心也不坚持。如果一个人任何一个发心都不能坚持,他是做不成任何事的,他也没有真正活过。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必须有一两件事,能够坚持到底、坚持到死。只有如此,才可能真正见到人生的“无限风光”。毛主席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讲的就是“坚持到底”的精神。所以,“正心”指的是精神。“坚持”是精神,“放下”也是精神。“坚持”须“放下”,“放下”有“坚持”。正心,不是“口头禅”。只有在“发心”路上,遇到失败、困难、挫折、诱惑的时候,才能够看出一个人能否“正心”。古人灵源曰:“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累行积德,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禅门论语》)所以,正心管理,贵“定”。人要有“定力”,才能正心;没有定力,很难成就大的事功。毛主席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讲的都是“定”。

用心,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任何一件事,或者说管理一件事,都是从“发心”做这件事开始,然后就是坚持做这件事(正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不放弃,如此就能做成这件事吗?还不一定。还必须“用心”,用心解决横亘在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正如毛主席跟蒙哥马利元帅讲的:“我一介书生,哪里会打仗,不过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罢了。”这个“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就是“用心”。只有既能“发心”,又能“正心”,还能“用心”,我们才有可能做成一件事。用心管理,要注意什么呢?贵“慧”,要有智慧。如果说发心、正心管理的是“大是大非”的问题的话,那么用心管理的是“小是小非”的问题。管理“大是大非”,需要“执著”、需要“坚定”、需要有“原则性”;管理“小是小非”,需要“不执著”、需要“清明”、需要有“灵活性”。无“大”不能成就事功,无“小”也不能成就。“小”中寓“大”。一个人有了好的“发心”,就接近一半的成功了;如果又能“正心”(坚持住),就成功95%了。“用心”,就是最后的5%。这个5%就像禅宗公案里的“牛尾巴”。禅宗里有个公案说:“牛已经过了窗棂,为什么牛尾巴过不去?”“牛尾巴”过不去,终究不能算彻底的“成功”。

如此管理三心,妄念少了,心意坚定,思维清明,智慧灼然,焉能不成?所谓三心,其实就是一心-自然之心。当我们回归自然之心,做了自己的主人,才有可能真正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于是我们也能创造出不输给“六个西格玛”或“阿米巴经营”的任何可能的、高明的管理模式。

瞎堂禅师曰:“学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后可以正己正物,其心既正,则万物定矣;未闻心治而身乱者。佛祖之教,由内及外,自近至远;声色惑于外,四肢之疾也;妄情发于内,心腹之疾也。未见心正而不能治物,身正而不能化人。盖一心为根本,万物为枝叶;根本壮实,枝叶荣茂;根本枯悴,枝叶夭折。善学道者,先治内以敌外,不贪外以害内。故导物要在清心,正人固先正己,心正己立,而万物不从化者,未之有也。”(《禅门论语》)

(黄东涛)

王老师说到一个亲身体会,说的是当初跟南老师学禅参破话头的时候,他以前喜欢吃肉,但是从此突然就生起一个念头:连口腹之欲都克服不了,算什么英雄!于是他就把吃肉戒掉了。

笔者由于也学了一点皮毛的禅,所以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禅是管理自己,是自觉,而且这种自觉是无止境的,随着学习的深入,自我管理越来越细腻,越来越不敢松懈、怠慢,而且感觉最好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管理好才对。

自我管理意味着不断超越自身毛病,对自己更加严格。比如说,笔者原来喜欢看一些消遣性的电视节目,虽然没什么意思但是习气所致又总是要看,但是逐渐地就转化掉了这种喜好,而是把时间放到更需要做的事情上去。比如原来怯懦的毛病比较重,逐渐就转化成敢于走出去。原来多只关心自己,逐渐开始更多关心别人。原来耽于清闲懒得做事,逐渐更愿意行动了。

禅的自我管理,比规章制度的管理还要严格。没有人的时候,也照样会遵守该遵守的秩序。比如说,日本人在填写考勤表的时候,会诚实地把别人根本不知道的缺勤填上去,主动要求减薪。这就是一种禅的管理。也就是所说的,无形的戒律比有形的戒律更严格。

学禅深入了,自然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要就是把目光对准自己了,不去要求别人了。就像王老师所说:“向自己身上开刀,向自己身上开炮!”禅的功能,重要的就是能转化身心,转化气质。而就在这种不断转化的时候,周围的人也得到一种好的感召。企业最好的管理,也就是在领导人这种自我管理,从而让全体员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进而提升整个企业的水平。

对于禅的涵养,本人只能提供粗浅的感受。但是很明显的道理,如果愿意实践禅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社会一定能和谐多了,真的可以“无为而治”了。这应该是王老师提倡“禅的涵养,心的管理”的原因吧。比如,在企业方面,日本人提倡“工作坊就是道场”,用专注、诚敬、精益求精的心对待工作,就是“禅的涵养,心的管理”。

《庄子》里说到一个故事:一个叫做日中始的人告诉肩吾治理天下的方法,他说:当君主的在上面颁布法律规矩,谁敢不听从呢?天下就这么治理!狂接舆听了,对此表示反驳,他说:圣人治理天下,不是治理别人,而首先正需要治理自己,自己完善了,自然天下也就秩序井然了。那么如何“治理”自己从而天下大治呢?庄子提倡,化解一切的私欲、执著、僵化,让心回归无所挂碍的境界,随顺自然而作,自然无为而治了。庄子说的,其实就是禅的表现。但是,禅不是口中说说就行的,是需要用身心去实践的。

(郑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