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35

第35章 “人力资源”的说法是对人的蔑视

王绍璠

王老师常讲:“管理和人力资源,是最坏的字眼。”这在一些管理工作者听起来,很刺耳。有一次,王老师在北京科博会上,见到麦肯锡的一个合伙人。当合伙人谈到中国有大量的密集型劳动力时,王老师就大声抗议说:“我们中国人不是密集型劳动力,不是蓝蚂蚁,自古以来就不是,我们是智慧型的勤劳者。”听王老师讲话,总是那么提气!是啊,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一定是“密集型劳动力”呢?我们是“智慧型勤劳者”,多自豪啊!作为一个中国人,本来应该是自豪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成了“资源”,甚至以“资源”为骄傲?!

现在,“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流行语了,“人事部”也一个一个地变更成“人力资源部”。大家几乎一致地认为,这是“提高效率”,是“进步”,是“现代化”,是“与国际接轨”。谁要是反对,谁就在开历史的倒车。这场官司,要打起来还真不容易。其实,岂止是“人力资源”,近代以来,用王老师的话说:“不被西方‘强奸’,就不知道现代化。”100多年过去,许多中国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不知道自己的文化,不知道自己的语言,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在这样一种现状下,要把“人力资源”这场官司打赢,就显得特别的困难。

不管怎样,既然王老师胆子大,居然敢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帝没有穿衣服”,“人力资源的说法是对人的蔑视”,我们这些也有同感的人,为什么就不敢跟着说出自己的想法呢?就算全国人民不同意,该说的,我们还必须说。总有一天,大家会终于觉悟到“皇帝真的是没有穿衣服啊”!

说起来话长,把这事研究透了,可以写几篇博士论文;再往下研究,恐怕拿“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有可能的。然而,本书没有那么多篇幅,笔者对诺贝尔奖也没有兴趣。我们还是从最简单的道理去分析。《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人力资源”的问题,无非是一个“本末问题”。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是“目标”?什么是“手段”?究竟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资为本”?如果以“资”为本,“人力资源”就是非常符合逻辑、而且非常正确的语汇。如果以“人”为本,“人力资源”这个词就不合时宜了。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大行其道。最近三十年,许多国人也趋之若鹜,认为资本主义太好了,有效率、富裕、民主、自由等,人间最好的词汇都献给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真的那么好吗?聪明人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多少该嗅出它的“不好”来;再聪明一点,就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诞生的早期,就意识到这是一条“异化”之路,邪恶之路,不归之路;而智慧如我们的祖先,则根本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以人为本”的,更准确地说是“天人合一”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分的。“资本”永远是手段,社会和谐幸福才是目的。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也正是“务本”精神的体现,“本立则道生”。舍本逐末,竭泽而渔,以物害性,非智慧的中国先民所为也。

当今世界,人们跟着西方人大谈“人道主义”、“以人为本”,其实都是骗人的把戏。西方人谈“人道主义”,恰恰说明了他们骨子里的“没有人道”。西方人谈“以人为本”,其实从根本上说,还是“以人为资本”。中国人“参天地化育”,按照天、地、人的自然之道,生活繁衍,文明绵延逾万年,是智慧的民族。我们天天都“人道”,何必叫嚣“人道”?而西方人因为崇尚“上帝”,迷信“神道”,逐步开始认识到“人道”的重要性,才把“人道主义”当成真理,天天标榜。他们的标榜,恰恰证明了他们的缺失。为此,王老师特别讲了一个笑话。说是有个精神病人住进医院,几个月后,主治医生认为他已经康复了,告知他可以出院了。病人却不放心,他要主治医生出具《康复证明》。主治医生开了证明,病人还不放心,又找院长开了证明。出院后,他跑到广场上,拿着《康复证明》,对人们大喊:“我是正常人啊,我是正常人啊!”主治医生听说后,赶紧叫他回来,说:“你还是神经病。哪有正常人说自己是正常人的?!”西方人就是这样的病人。哪有“人道”的人,天天喊自己“人道”?!

再说“以人为本”。王老师为什么说,西方实际上是“以人为资本”?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原理,“人”跟土地、物资、技术、资本一样都是生产要素之一,只有科学合理地组织好这些要素,才有可能取得最大的资本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人”这个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它是有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当我们把“人”当人看,并且认真对待时,他就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更大的效益;当我们不把“人”当人看,并且不认真对待时,他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不可能实现更大的效益。所以,“人力资源”的提法,实际上是告诉资本家,如何利用好人、开发好人,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效益,让资本效益最大化。为此,人力资源学者和管理者也都无所不用其极地研究人性、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满足人的欲望、激发人的潜能……一切努力都显得非常合理。然而,从骨子里,人们还是不难读出,说到底,还是“以人为资本”。当人不能为资本服务时,这个人就没有价值了。这个时候,“人力资源”的狐狸尾巴才会真正露出来。

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不提“人力资源”的。“人”是创造资本、使用资本的主人,“人”也是企业的主人。土地、物资、技术、资本,都是人类为了创造幸福美满生活的手段。我们要经由“手段”,达到幸福生活之“目的”,而不是反过来。人类走向资本主义,实际上是智慧丢失的体现。中国禅宗经典《指月录》有这么一首诗,恰当描述了人类的这种愚昧:“蛮奴赤脚上皇州,卖尽奇珍跨白牛。贪着市朝人作市,又随歌舞上官楼。多意气,好风流,月冷珠帘挂玉钩。分明昧却来时路,百尺竿头滚绣球。”资本主义也好,人力资源也好,不正是“分明昧却来时路,百尺竿头滚绣球”吗?

西方人已经错了。正如一个小伙子喜欢“玩火”,他们现在正在乐此不疲地“玩火”。而我们中国人,智慧古老的民族,文明传承已经几千年了,如今丢掉了智慧,竟然退步到向西方人顶礼膜拜。西方人“玩火”,我们有些人也跟着“玩火”;西方人“资本主义”,我们有些人也“资本主义”;西方人“人力资源”,我们有些人也“人力资源”……总有一天,西方人玩火自焚,这些人也一起跟着殉葬!呜呼哀哉!

(黄东涛)

从“人力资源”这个词,就可以感觉到浓厚的西方文化传统的背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奴隶制度下,人是作为劳动工具一样的“资源”而存在的;当年欧洲的贩卖黑奴,黑人是作为动物一样的“资源”而存在的;欧洲长期的宗教压抑,人只是上帝的奴仆,在上帝那里也无异是一种“资源”……

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始终是顶天立地的人,是自信自立的人。虽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别,但是只要“小人”诚心修炼提升,也可以成为“君子”。这跟把人一股脑都作为跟煤炭、机械一样的“资源”来对待,是有天壤之别的。但是有些人现在跟在西方后面,左一个“人力资源”,右一个“人力资源”。也许王老师下次会用一句他常用的话来痛骂这种情形了:这些中国人“抬错了棺材,哭错了祖宗”!

想到深圳富士康公司的接连跳楼事件。现在很多的中国企业,的确也都把人作为了像机器一样的“资源”,尽可能地“使用”,而不把员工当作一个有细腻灵魂的人来对待。这是许多中国人丢失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果。

在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引领下,企业应该是员工获得幸福和提升的地方,是塑造人和完善人的地方。企业的目的之一,应是员工的幸福和自身完善,而不是倒过来,只让员工为企业的利润奋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中国文化的精神,是要求一个企业做到这样的“以人为本”。

但是我们现在有没有企业在这么做呢?又有多少企业意识到该这么做呢?反倒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以人为“资源”的意识向“以人为本”过渡了。而日本的企业一直就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企业的目的之一一直就是员工的幸福。

“人力资源”这个词,像一剂无形的麻醉药,像一个咒语,说着说着,人们就真的认为自己只是跟动物和机器一样的“资源”了,真的认为自己是没有什么创造力、没有什么自主性的“资源”了。中国人如果都进入这种“麻醉”状态,也许是西方某些人所欢迎的。想想看,如果中国13亿人都能自立自主,成为有创造性的、智慧型的劳动者,那是让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可是,既然我们本来就是智慧型的劳动者,为什么不觉醒呢?为什么不走出“人力资源”的误区,而走进“参天地化育”的智慧天地呢?

王老师的这个提醒,是深入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智慧流露,是振聋发聩的,是有重大社会和文化意义的。他的这个提醒,让中国人和中国企业认识到,该还原中国人智慧的本来面目了!中国人有更大的创造力和激情,都应该发挥出来了!

(郑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