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34

第34章 MBA是“妓女”

王绍璠

关于,王老师曾说过这样的话:

MBA、是牛奶,是十七八岁小伙子喝的。而中国文化是母奶,更适合中国企业。因为中国企业还是几个月的小孩子。

一个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吃激素!也好,也好,那都是很强效的激素啊,那是成年人吃的。

MBA就是天才的白痴,马尾巴的学问精得很,马屁股就不知道了。

这几句话客气多了。还有一句比这几句话更有刺激性的话,听起来让许多人反感,那就是:“是‘妓女’。谁有钱谁就可以嫖一下。”哎呀,我的妈呀,怎么能这样说话!许多人都不敢听了。更有一些女同志,当下脸色就变了,这不是在骂我吗?岂有此理!说来说去,大家还是把王老师当成一般老师,把禅话当成一般语言。禅宗里讲究什么?讲究一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禅宗里还讲:“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王老师的这些话,我们必须听话听音,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关于“妓女”说,我只举一个例子。笔者是北大毕业,当王老师讲这句话时,我并不觉得在骂我,反而让我回想起毕业时一位同班同学的一句话,他说:“我现在找工作的原则很简单,谁给我钱多我就跟谁。”这个“谁给我钱多我就跟谁”的原则,似乎的确与妓女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王老师应该是从这一“心态”出发讲出这段话的吧。我们抛开情绪语言,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一下这二十年的发展,不难体会王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怒骂”。一些之跳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食洋不化、纸上谈兵、脱离群众,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败坏等,确实辜负了老百姓和一些老总们对他们原定的期望。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面对和反思。王老师的“过激”禅语,固然不能反映全貌,但是,他在提醒我们,不要走得太远。

对于、的课程本身,王老师并不排斥。他的书架上还摆着厚厚的一本《宝典》,与他合作的人中也不乏毕业生。我们不要以为王老师“骂”,就是“否定”,就是“不喜欢”。王老师的“骂”,应该理解为“突破”、“超越”,“骂”其“该骂”,这样才能还事物的本来面目。“上帝的还给上帝,恺撒的还给恺撒。”譬如,这个“牛奶和母奶”的公案,就是王老师的创造性突破。

在西方中心化的今天,部分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过于严重。因为迷失了自己,所以就很难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同一个无法自主的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吃点什么,只好看别人吃什么自己就吃什么,或者流行什么就吃什么,甚至是别人灌什么就吃什么。这就是失去“主体”、失去“灵魂”的悲哀。牛奶好不好?好,它是精密配方,有着各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但它是否适合自己呢?母奶好不好?与牛奶相比,也许没有那么多营养,但它是母亲的乳汁,它与孩子有着天然的生命关系,它对孩子的重要性,甚至是所谓科学都无法解释的。一个稍有常识的母亲都知道,只要可能,就应该让孩子吃母奶,而不是牛奶。

中国文化及其孕育的管理思想,就是这样的“母奶”,它对中国企业的哺育无疑是最重要的。尽管它看似粗糙,看似营养不良,看似不时髦,看似不科学,但它是我们母亲的乳汁。而我们、我们的企业,都是母亲的孩子。西方的、EMBA,就像精致包装的“牛奶”,是西方三百年资本主义的成功经验,的确蔚为壮观。尽管它看似精美,看似营养丰富,看似时髦,看似系统,看似科学,但它毕竟是在西方的人文、历史、宗教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未必适合我们。更何况,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来看,西方的企业已经发展300多年了,而我们的企业发展才30年,相对而言,如果说西方的企业已经步入青年期的话,我们的企业不正像嗷嗷待哺的婴幼儿吗?事实明摆着,可是偏偏有一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成天鼓吹西方的经济学、管理学,似乎只要掌握了西方的这些理论,就可以快速赶超西方的企业一样。殊不知,王老师“骂”得好啊!这些理论,不仅仅营养丰富,而且充满了激素,成年人吃了都未必好,小孩子吃了,恐怕迟早会“夭折”啊!同胞们,赶紧悬崖勒马吧!最好的建议就是:以“母奶”为主,辅以“牛奶”,如是,方可健康成长。

再往深处说,MBA、在西方也不是什么真正的“牛奶”。我们羡慕的所谓西方文明,它之所以“发达”,之所以“成功”,原因恐怕不在、里面。MBA、顶多只是一个文明之“果”,而造就西方文明之“因”的究竟是什么?这才是我们需要真正学习的。只有当我们学到了这个“因”,才能真正尝到他们发展出来的那个“果”。当然,西方现代文明成就之“因”,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而是一个相当大的话题。关于这个问题王老师也有许多惊人之论,我们将在其他篇章中详述。这里,我只想告诉大家:我们之所以学习西方、追赶西方,一直没什么成绩,就在于我们没有抓住西方文明的根本。我们一味“逐末”,才有了今天的被动。譬如,MBA、的引进与狂热就是一例。正如王老师所批:“就是天才的白痴,马尾巴的学问精得很,马屁股就不知道了。”MBA、是给职业经理人设置的系统课程,真正伟大的创业者、企业家,他们是不学这个的,他们学什么呢?如果说,MBA、只是冰山露出海平面的部分,那么,藏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个才是造就创业者、造就企业家的根本。譬如,美国的“五月花”精神,清教徒精神,立国精神,资本主义精神,契约精神,法制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自由文化,哲学思想等。我们更应该学习其精神,学习其文化,而不是他们的成果、他们的“术”。遗憾的是,中国各大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给我们的老板、创业者、企业家设置的主课,却全是这些“术”,这些冰山上面的部分。这种舶来思想,这种急功近利的管理教育,正在误导着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也难怪王老师要“开骂”。了解实情的人,谁不想“骂”?!

当然,不能再往下说了。再往下说,王老师又有一句:“向西方学习?学什么?我就不知道了。我的妈呀!”这句话,更高,更深。

(黄东涛)

MBA现在在中国还是很“热”。来读的人的心态也各异。不少企业家是为了积累人脉来读,至于读后能得到什么,就不大那么关心了。所以有人就称“已成为关系网”。也有人带着赶时髦的心态来读。反正大家都觉得很好,很时髦,很高端,我也来读。有的人坦承,因为很多用人单位认一纸文凭,所以可以作为一个敲门砖。更有公家拿钱、秘书代课的政府官员,他们读、的目的是仕途需要,为仕途贴金。

也有一些企业家,带着很真诚的心来读、EMBA,认为学了这些,就可以一下子把企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但结果发现,往往不仅学到的东西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因为生搬硬套而把企业搞得更糟,凭空增加许多新问题。

而的毕业生,是否就有那么大的能力呢?也完全不见得。很多企业抱怨毕业生们实战能力差,本土策略不足。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他的公司所录用的,95%都不怎么样。而且读了后,这些毕业生期望值很高,希望“管人”,这种傲慢心理,更不利于他们自身能力的发挥。又例如,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但工作没多久,月薪就被降,最后跌到2000元,直到被劝退。公司对他的评价是:不具备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不强,且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太高。而这种情况似乎并不罕见。

从根本来说,和教育体系现在并不太适合中国的企业人,因为那是西方管理思想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管理体系,是建立在西方文化长期熏陶之下的。西方和EMBA的文化背景,是基督教道德和伦理。我们现在只把人家的表面东西拿过来,自然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形,甚至出现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帮倒忙的情形。

(郑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