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璠
王老师说话,似乎总是“杀风景”。当全民狂欢于奥运申请成功时,他说他一个人在掉眼泪。当举国都在期盼上海世博会时,他说可能是一次“大现眼”。当培训热潮风起云涌时,他又说这些“风凉话”。他为什么总跟人不一样?因为他是禅师,他的大脑与普通人不一样,所以,他的视角也不一样。
笔者协助王老师搞培训快十年了。王老师这样说话,其实也“伤”到他自己。当然,他绝不会因为自己身在“培训界”,就违心地去讲话。所谓“出家人不打诳语”,王老师作为一名禅师,他有时候看似信口开河,但绝不是打诳语。笔者品味王老师的话,从来都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然后反思、反思、再反思,从中体会出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再进一步,抛弃僵化固有的成见,形成自己崭新的思路和见解。
关于“培训”,也是不点不知道,一点吓一跳。经王老师这么一点拨,再看“培训”就不一样了。一般人都看到了“培训”的好处,却没看到“培训”的坏处。培训还有坏处吗?当然有。譬如“成功学”的培训。中国培训界就是靠成功学的培训推动起来的,但中国培训界最后臭名昭著也得归功于“成功学”。真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话怎讲?先听一个我的学员-一位老总的体会。他说:“成功学的培训真的把我们给害苦了。那些业务员接受了成功学培训之后,固然在心态上有了改善,绩效上有了提升,可是一个个变得自私自利,没有团队精神,没有大局观,缺乏人情味,唯利是图。大家都想争第一,谁也不服谁。把个企业搞成了乱摊子,然后纷纷跳槽,另谋高就。唉!真是后悔当初让他们接受这样的培训啊!”
当今流行的培训,就笔者的观察,大致分为三大类。
其一,是“吃兴奋剂”的培训,譬如成功学的培训,励志类的培训,心灵方面的培训。培训之前,让人“心动”;培训现场,让人“激动”;培训之后,让人“异动”或者“不动”。
其二,是“吃补品”的培训。最经典的代表就是、的培训。MBA、犹如营养丰富的“西洋参”,大补之材啊。然而,我们中医常说“虚不受补”,不是每个企业每个人,都能享受这样的“补品”。许多企业就是吃这些培训给吃垮台的,焉能不慎?
其三,是“安慰剂”的培训。听名人、名师演讲就是一个例子。为什么许多培训论坛都喜欢邀请名人去演讲?不是他们讲得多么好,而是因为名人效应。大家听完之后,心理有一种“安慰”,以致出现某种幻觉,似乎自己一下离成功、成名近了。在这种安慰剂效应的暗示下,有时,这种培训也会起一些作用。
三种培训,可以说占据了中国培训市场90%以上的份额。然而,这样的培训真的有用吗?
王老师说:“培训是最坏的。只有动物才培训。”什么意思?如果我们说兴奋剂是最坏的,它让人短命,恐怕没有几个人反对。如果我们说补品是最坏的,恐怕没有多少人赞同。但是,如果我们说补品用错地方,就成了毒品,所以可能是最坏的,也许就有一些人支持。如果我们说安慰剂是最坏的,大家不同意。但是,我们说安慰剂根本就没有药效,不过是在欺骗我们罢了。与其花钱买欺骗,还不如自己欺骗自己更好。在这个意义上,也许会有人同意。这样的培训,即便不是最坏的,也好不到哪去。至于“只有动物才培训”,指的是警犬训练、企鹅训练、猴子训练,这些动物经过人类训练或者说培训之后,就能够完成规定动作的表演。而人与动物是不一样的,因为人是有大脑的。人的培训,应该不同于动物的培训。然而,现在的许多培训,却非常类似于动物的训练,所以,王老师才发出此种感慨。
其实,笔者对培训还有一个比喻。有三种培训:一种是“卖剑”的培训,一种是“卖剑术”的培训,一种是“卖剑道”的培训。“卖剑”的培训师,他们吆喝的是:“快来买我的剑吧。我这儿有天下第一剑、关公用的刀,拿回家就可以用。”这个“拿来就能用”,实在吸引人啊,许多人就喜欢参加这样的培训。“卖剑术”的培训师,他们吆喝的是:“快来跟我学吧,我这里有成功的模式,降龙十八掌,太极十七式,经理人常犯的十一个错误,等等,可操作性极强。”这个“操作性强”也很吸引人,许多人趋之若鹜。至于“卖剑道”的人,他们从来不吆喝,他们也不会吆喝。他们不承诺“拿来就能用”,因为他们深知:关公的刀不是什么人都能耍,他们也深知买了天下第一剑,也不一定能成为天下第一剑客。他们也不承诺“可操作性”,因为固定招式无法应对变化无常的对手和环境。那么,他们是如何培训呢?其实,他们的方法已经不能叫培训了,而是教育、教化。他们是如何教化呢?先蹲马步、先练内功;蹲三年马步,内功深厚之后,开始给你一根树枝,以树枝代替真剑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练习真剑。如此教化,需要时间,需要耐力,需要精神,需要领悟,许多人没有耐心,许多人中途放弃,许多人不能成功。而少数成功者,他们真正懂剑道,他们可以随时生发出“剑术”,他们可以玩任何“剑”。王老师说“培训是最坏的,只有动物才培训”,恐怕是指前两种培训吧。笔者以为,无论何种技能,都必须先练内功,后求变化;先悟妙道,后求术精。不能本末倒置。领导者如此,一般员工也是如此。那些以为一线员工“只教操作就可,无须明白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终会吃亏。
上文仅仅解读了王老师的半句话。其实,王老师的另半句话更重要,更要命!可以说是指出了“培训”的真正死穴。让我们重复一遍:“越多的培训越谋杀大脑,越自以为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从培训的动机开始分析吧。人为什么要参加培训?就是因为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吧。因为无知才需要学习,而学习无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学,一种是向别人学。而向别人学最快的方法,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只要培训,就会有“为学日益”的收获,这是培训好的一面。原来你无知的领域,现在有所知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培训还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容易产生教条主义,在佛教里称之为“所知障”,也就是你所学习的知识,成为你进一步学习的障碍。从现代脑科学的角度解释,就是当大脑处于无知状态之时,大脑皮层是鲜活的,没有沟回;当我们接受培训、学到知识之后,大脑皮层就开始有了沟回,而这些沟回,会影响我们下一次的学习。譬如说,当你听了一位老师讲“西医如何如何科学,中医如何如何不科学”之后,你再听另外一位老师讲“中医比西医高明千百倍”就不容易接受了。这就是我们的大脑,这就是所谓的“所知障”。如果不知道培训产生的这个后遗症,实际上就不知道培训的规律,也就不知道学习的规律。这样糊里糊涂的培训或学习,最终会让自己的大脑陷入“偏执”,自以为是,固执无比。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有些人越读书越蠢。”读书的方法不正确,就会“越读越蠢”;培训学习的方法不正确,也会“越学越蠢”。此论绝非虚言,大家可以从许多四处参加培训的学员身上看到这一点,他们自己也会感觉到:培训的效果似乎不大,甚至越学越乱,越学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如此说来,培训就不能搞了么?非也。培训也好,读书也好,都是要解决“无知”的。而人的“无知”是永恒的,所以,培训、读书、学习也是永恒的,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必须学习,必须读书,必须培训。经过王老师“骂”过之后,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应该知道培训也好,读书也好,学习也好,都会产生“偏执”。我们学习了之后,还要防止偏执,解决偏执!如何解决偏执?放下、归零。“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让自己的心灵再次回归到培训前的“无知”状态。而此时的“无知”,已经不是当初的“无知”了。我们的智慧已经有了进步。如果说培训学习是“吃饭”的话,那么归零修炼就是“消化”。只“吃饭”不“消化”,一定会出问题。至于归零修炼的妙用,我们将在其他章节中详细品味。其殊胜之处,不可尽言。
王老师的一席话,生发出如此多的感悟,仍觉意犹未尽。有时候,语言文字真的显得乏力。懂了的人,根本不需要我在这里絮絮叨叨。不懂的人,我讲了许多话,也有可能还是不懂。可见,懂与不懂,非关文字。
(黄东涛)
培训是知识的积累。一味相信培训的人,不懂得人脑的伟大,不懂得人的智慧的伟大,不知道人脑有一种“归零”的智慧,有一种对“道”的把握。这种智慧,是人脑所独有的。但是我们许多人却在捧着金饭碗要饭。
智者老子就知道人脑的伟大,就知道人可以悟得这种任运自然、包容天地的大“道”。他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知识积累,越积累越多;而为道是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要达到空灵的状态,归到“零”,只有在这种似乎是“空”的状态下,才可能海纳百川,才可能在广博的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把学到的知识随时盘活,随时恰到好处地运用。
如果只知道积累知识,而不知道提炼和为我所用,这就像电脑里储存的信息越多,电脑不是变得越来越快,而是可能导致死机。这就跟王老师说的“越多培训越谋杀大脑”如出一辙了。很多人到处接受培训,最后他的智慧和洞察力不是越来越明晰,反倒是越来越不知所措了。但是因为他获得了很多知识,于是就有了炫耀的资本。有一个类似的例子,笔者曾认识一个人,读过的书浩如烟海,并且自认为学富五车,但是看他的文章,基本没有什么中心思想,而只有文字的堆砌。
同样,孔子也没有否定知识的学习。他只是告诫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应该把知识积累和智慧运用结合,才是真正有益的学习。现在培训的泛滥,我们对培训的迷信,就是走进了“学而不思”的误区,结果就是“惘”得茫然无措了。
而真有智慧的人,不是片面热衷知识积累的培训,而是去参悟“道”的奥妙。但得本,不愁末。道是本,知识是末。就像觉悟了“道”的人,心性透明,智慧如水。他的内心自然会流露出悟性,流露出别人看来是渊博的知识。就像禅宗历史上大字不识一个的六祖,他悟道后,说法无碍,随机接引学人,信手拈来都是禅机,是因为他悟了“道”。就像庄子,随处把生活中的实例拿过来,就是最恰到好处的寓言,就是最精辟的比喻,都是我们身边的知识,但是被他活用得酣畅淋漓,让人醍醐灌顶。这是因为庄子不是积累知识而是觉悟了“道”。禅宗有一首诗,描写各路学人来参禅学佛的场景:“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说的正是最高明的学习,是觉悟“无为”之道,是觉悟佛道。历史上有一个例子:一个考生准备进京赶考,半路听说江西有“考佛”的地方,他于是不去京城而直奔江西“考佛”去了。这是有慧眼的人,知道人最宝贵的是什么,知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一个悟了“道”的人,他也会不断学习,但是由于心如虚空,他接受得更快,运用起来更恰到好处。他只凭当下的直觉做事,但行动往往合乎中道,是最合适的解决办法;他不会拘泥于知识,用过了就会放下,因为下一刻可能就必须用新的解决方案,他是不走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路的,他走的是“珠子走盘”的时时灵活、创新之路。这一切,都不是迷信培训所能达到的,只有超越了培训和知识的智慧,才能与之相应。
苹果电脑首席执行官乔布斯,有一次在被问及大学辍学的经历对今后的成功有怎样的影响时,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大家可以参考阅读:“我认为,对于真正的人才来讲,教育只会阻碍创作性的发挥,并妨碍他们的大脑工作。我喜欢将人的大脑比作一个蜂巢,你生下来时,每个蜂窝都是敞开的。然而,你每读一本书、每上一节课、每做一道数学题,你便会塞住一个蜂窝。如果你不幸上了,那就意味着你为大脑的每个蜂窝都安上了双层门,并且糊上了一层密封水泥。”笔者想,不应片面地理解乔布斯的话,不过从他的话中,可以知道如果稀里糊涂被知识所控制,那大脑埋藏的真智慧可就被埋没了。
《禅林宝训》中记录了真净禅师告诫学人的话,也告诉善学者,不要一味被知识所迷惑,而应知道最应该学的是什么。
湛堂准和尚刚跟真净禅师学禅的时候,常常挑灯夜读。真净禅师就呵斥他:“求学的根本是要治理自心,你学那么多,而心不能明,学那么多有什么用!诸子百家各说其法,如山高海深,你想读尽它们,真是舍本逐末。这样会妨碍你的道业。你必须暂且杜绝各种知识纷扰,而求明悟心地。然后再来读这些书,就像推门入室一样的容易了。”
(郑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