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28

第28章 杰克·韦尔奇没有“秘方”

王绍璠

2004年,杰克·韦尔奇来华,三天卷走800万元人民币。钱倒是小事,问题的关键在于“疯狂”,更关键的是“秘方”。无独有偶,2010年,稻盛和夫来华,也有一些著名企业家问稻盛和夫的经营“秘方”。杰克·韦尔奇如何回答我不知道,但稻盛和夫的回答却是如雷贯耳,他回答道:“就我自身而言,我并没有所谓的经营秘方……如果说我有什么经营秘方的话,那秘方或许就是每天都认真地、拼命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但是,我想这称不上什么秘方,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像我这样经营,即使没有经营才能,只要有热情和拼搏精神,谁都可以做到。”

稻盛和夫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提议应该贴在每位中国企业家的墙上,让席卷全国的浮躁之风稍微冷却一些。成功有秘方吗?成功没有秘方吗?王老师常常讲一句口头禅自娱,正好说明问题。老人家讲:“你们只看见贼吃肉,却没看见贼挨打。”贼吃肉时好风光啊,好令人羡慕啊;而贼挨打的时候,那个疼,那个苦,你们看见过吗?你们体会过吗?“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贼犹如此,成功者更是如此啊!“吃饭”是“果”,“挨打”是“因”。“两个世界五百强的成功”是“果”,而“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因”。我们不想挨打却想吃肉,不想“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而想快速取得同样的成功,其“心”何其奸、何其懒、何其馋、何其狡、何其坏!难怪王老师要说粗话了。

成功是没有秘方的。只要不断地耕耘,不断地种下善因,假以时日,种子自然长大,善因自然结出硕果。《易经·系辞传》里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这不是迷信,而是自然之道。我们不能期待找到一个秘方就可以保证成功。谁也不能保证,秘方不能,上帝也不能。只有自己保佑自己。

成功又是有秘方的。而这个秘方又不是什么“秘方”,实际上,是大家都知道的,是公开的秘密。譬如稻盛和夫总结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又譬如“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上人”。更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中国的典籍里,在人类的思想里,这样的警句格言太多太多,浩如烟海,然而,真正成功者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因为关键不在知道“秘方”,而在践行“秘方”。不在“知道”,而在“做到”。只有做到了,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即便懂得了秘方,也能坚持做到,其实也未必能取得如世人所言的所谓“成功”。世俗的成功,一般指财富的成功、权力的成功、事业的成功,还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孔子所谓的“成功”,也就是“闻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明明白白做一回人。当我们“闻道”了,才算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个成功的人,未必一定能取得世俗的所谓成功,比如有钱、有势等;而一个世俗成功的人,也未必一定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决定世俗成功的要素有许多,有“命”(初始条件)的原因,有“运”(边界条件)的原因,也有“气”(智慧精神)的原因。而决定“人”的成功的要素只有一个,那就是“气”。只要“争气”,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尽管他不一定有钱,不一定有势,但他“成功”了。

所以,当我们向成功人士学习时,必须注意:哪些是可以学的,哪些是不可以学的。每个人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是不同的,因而命运也是不同的。命运不同,因而人生的路径和取得事功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各有因缘莫羡他。”成功者的“命”和“运”是不可学的。各正性命,各安其位。而成功者的“气”,也就是成功者的精神和智慧,是可以学习的。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动不动就找成功者寻找“秘方”,我们就会心甘情愿向一切人学习:向普通人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向敌人学习,“非吾而当者,是吾师也”;向失败者学习,“失败乃成功之母”。

如此学习,才是真学习。如此学习,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成功“秘方”。

(黄东涛)

寻求秘方的人,是一种什么心理呢?一种押宝的心理,一种侥幸的心理,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心理。

中国民间常在有人生大病或者医不起病的时候,去寻找偏方或者秘方。这种治病,只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有好的医生,医道精透,一番望闻问切,知道问题在哪儿,并对症下药,就会药到病除。

寻求秘方,是因为没有医道精深的医生。一个企业想到去寻找经营秘方,也一定是这个企业领导者没有深入把握企业的经营,没有整体的经营思想,他迄今的所谓成功,只是机遇促成或者是钻了空子而已。他遇到问题了,就会一筹莫展,于是就想寻求秘方了。

正如王老师所说,企业家应该有四个标准:是一个思想家;有广博的中西文化知识;有回归社会的愿景和行动;有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体魄。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会以谦虚的胸怀广泛学习,但是这种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经营之路有基本把握的基础上,所谓的学习只可能是“拿来主义”式的。都去问韦尔奇、稻盛和夫要秘方,那韦尔奇和稻盛和夫又问谁要秘方了?

而且,我们的企业多数无法引进“六西格玛”,或者即使引进了,也达不到最好效果,因为这要求整个公司上上下下的人员都要有无比专一精致的用心,才能保证一百万个机会里只有三四个瑕疵。而当下的中国有几个企业,员工的用心能够始终达到这个标准?我们的企业也无法引进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或者引进了也可能在运用中走样,因为这种模式同样要求全部员工有高尚的素质,需要员工精诚合作,没有私心。中国企业的员工,是否都能有这样的觉悟呢?一个企业的成功,归根到底是从领导人到普通员工的诚敬用心,又有什么现成的技术秘方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呢?一切的方法,都只有通过高素质的人,才能够得到贯彻。

而且,不顾企业的实际,照搬某种方法,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在国内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的朋友最近跟我聊起来,他所在企业因为效率低下,人员纪律松散,于是花大价钱从美国咨询公司引进了一套管理原则。结果不仅让企业管理越发复杂,也因此让效率更加低下了,而员工也怨声载道。这也许就是自己对管理没有基本的把握而只相信“秘方”的结果。

如果韦尔奇们真的有“秘方”,我们的企业家倒是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一个问题:韦尔奇们的经营智慧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那些有生命力的创见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寻求“秘方”的心态,都是在“术”的层面追求,幻想有一种短平快的方法,瞬间提升企业效益。如果真有“秘方”,那就是:用心。也可以对照王老师的四个标准,来看看自己距离成功企业家的目标有多远。这四个标准,也都可以概括为:用心。像韦尔奇这样伟大的企业家,他是把企业作为自己的生命,始终在不懈地用心思考企业的发展,所以会产生伟大的经营智慧。韦尔奇在海边度假的时候,还在思考企业的问题,在瞬间悟到了“无边界”的管理思想。稻盛和夫也是日日精进不懈,对自己的思考力无限挑战,即使有堆积如山的工作要处理,还是对仓促应付的一次与手下的对话而感到惭愧,从而继续砥砺自己的思维和专注力。他在寻求解决难题的时候,表现出浑然忘我的激情:开发新型陶瓷时,为了找到合适的帮助成型的材料而苦思冥想,在不经意中踏着松香树脂而找到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产品在高温烧制时变形的问题,在炉前反复观察思索,最后灵光闪现,找到答案。所有伟大的创造性的成就,都不可能从现成的方法中获得。就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再摘录一下稻盛和夫的“六个精进”,可以更详细地了解他是如何用心的,他的经营成就产生的基础在哪里。这六个精进是: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比任何人都更多钻研,而且一心一意保持下去,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二、戒骄戒躁。“谦受益”是中国的古语,谦虚之心能招来幸福,净化灵魂。三、每天自我反省。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理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有卑怯的举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四、感谢生命。只要活着就是幸福,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激的心性。五、行善积德。“积善之家庆有余”,提倡行善积德,特别注意要有同情心,心善积德有好报。六、摒弃感性所带来的烦恼。不要总是愤愤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相反地,为了不至事后后悔,更应全身心地投入。

王老师的这声棒喝,也许还包含一层意思:中国人应该立足自身的文化思想,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应该只是仰别人的鼻息。

实际上,多年来中国企业界一直唯西方管理思想马首是瞻,西方管理思想一波一波进入中国,但是最终都证明有水土不服的情形。王老师认为,欧美的管理思想,其底蕴是基督教文明,跟中国的文化底蕴不一样;我们只看到西方管理思想的表象,想学习这种表象,结果只能是学成四不像。而且,我们的多数企业文化内蕴还只是婴儿,商业道德还在很低的水平,硬是要拿人家成人的游戏来玩,那还吃得消吗?欧美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成熟的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础的商业道德上的。王老师认为,中国企业家一股脑学习、EMBA,那是吃激素。所以很多企业家说学了之后反倒不知道怎么管理了。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西方管理思想呢?笔者想,西方管理思想、西方人良好的企业秩序,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镜鉴。他们之所以现在做得比我们好,是因为他们发挥了自身文化的优秀之处。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发挥我们的优秀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伟大企业。也正如我们抱怨现在许多中国人秩序混乱、道德低下,而欧美发达国家表现要好很多,可是我们没法去学人家的表象,去向人家要“秘方”,而只可能以人家为自己的镜子,知道他们秩序好是从何而来,从而回归中国的优秀文化精神,并从这里站起来。

(郑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