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26

第26章 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2)

而在近代中国处于救亡图存关头的时期,出现了一批有经济天下的胸怀、有品德、有才智的企业家,足以成为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榜样。这里仅举数例。

卢作孚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1925年他创办民生公司,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他实业。他说,创办民生公司的最终意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帮助社会。在日、美等国轮船享受特权、意欲垄断川江航运的情况下,他勇于抗争,开创了外国船只接受中国地方政府检查的先例,提出外轮冲翻中国木船必须赔偿损失,和“中国人乘中国船”的口号等,严重打击了外轮的气焰,维护了民族尊严。人们也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热情支持着民生公司的航运事业。抗战爆发后,卢作孚领导员工抵抗日本人侵略,民生公司积极投入运营人员和物资,全力帮助抗战。1938年,在日军的炮火下,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工业企业通过三峡航道被抢运到四川大后方。这些企业为日后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组织这次大规模撤退的就是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

刘鸿生在看到黄河改道后大批难民流离失所,想到生产火柴可以安置大量就业劳力,于是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公司。通过艰苦努力,鸿生安全火柴成为中国第一品牌,结束了中国人依靠洋火的历史。为了抵御外国企业的垄断,刘鸿生号召中国火柴企业成立同业协会。日商就因为中国企业的一致行动,不得不加入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

周学熙从1904年到1924年,以天津为基地,创建了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周氏企业集团”,包括滦州矿物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华新纺织公司、中国实业银行、耀华玻璃公司等大型企业。其中1906年创办启新洋灰公司,所生产的水泥广受欢迎,中国当时的重大建筑都是用启新洋灰公司的水泥。当时日本为了抢夺中国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中国倾销水泥。周学熙通过改良生产设备,使产量和质量提高的同时,成本得到降低,最后使得日本人自食恶果。为了抵制英商骗取开平煤矿,他采取在附近新开煤矿与其竞争的办法,希望吞并被外国人掌控的开平煤矿,尽管最终因袁世凯的出卖等原因没能如愿,但是他的努力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这批实业家的名单,还有很长:范旭东、张謇、谷耕虞……在近代这些实业家身上,我们感受得到一种埋头苦干的热情,一股荡气回肠的气节,一种胸怀民族的担当。他们没有只为自己经营,他们的作为紧扣时代,与民族的存亡、与中国人的自由幸福紧紧相连,他们的事业因而也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优秀精神。

笔者认为,一个有担当、有胸怀的企业家,听到王老师说“当今的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能退而反省的,而决不是听了后起反感之心。如果听了这句话而能生起深切的反省之心,那这个企业领导人已经具备成为真正企业家的潜质了。

(郑汉根)

[链接文章]

为什么是“文化地产”而不是“地产文化”

我们要把房地产当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来看,房地产涉及的不只是一个第三产业,其牵扯的事务是全面的。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带动力。人是离不开土地的,就像《大学》里面所讲的“有土斯有财,有财斯有用”,这个引申的意义也是解决房地产泡沫经济的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下面还有一句话:“君子慎乎其德。”从事任何的经济行为,也就是中国人讲的“经世济民”,都不是单纯的一种投资、获利、炒作的商业行为。

我们要从宏观看,“君子慎乎其德”里面包含的道理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须是全面的,不二的。最大的经济效益也就是最大的社会效益,最大的社会效益也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无法分割的。而泡沫经济之所以产生,就是把它们分割了,受西方一种短视的重商行为影响,把道德和价值完全分开,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有德斯有人”,在一种全面的、宏观的社会道德和经济道德的两者合一的、不二的指导方法之下,才能够培养一些真正进取、德识兼备的人才,所以才说“有德斯有人”。只有这种德才兼备的人士对土地的资源开发,对土地的充分利用,才能从土地里面全赢,全赢也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足,这样的人才能给全民、全社会带来真正的财富,而不是说只有房地产从业者单方赚钱;而“有财斯有用”,以至于良性循环,全民都能够拥有自足的财富,这才是全赢的观念。土地的开发、社会的繁荣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发展,那就不会有房地产的泡沫产生了。

产生泡沫的根本因素,再强调一点,关键在于以下的两个名词及其排序,即为什么是“文化地产”重要而不是“地产文化”优先。什么是文化地产呢?文化地产,顾名思义,也就是《大学》里面所说的“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有财斯有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全民皆益的文化层次,是个宏观的、本末的“本”,也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理念。这种服务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人文自然和谐的进步,就是要到达生存、生活、生命的和谐,这是根本之道。

那什么叫“地产文化”呢?顾名思义,那是微观的,是本末的“末”,是种操作方法,先有“文化地产”后产生“地产文化”。必须先有文化地产的理念、指导原则,你的地产才能有一个真正的、具足的文化,也就是说“有财斯有用”。“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只有地产开发商或是建筑商、土地所有者挣钱,那老百姓就会考虑观望,你没有人气就叫民散,自然而然,会助长房地产的泡沫。“财散则民聚”并不是散财童子,这个散财,整个是全赢的观念,不是独赢,不是两赢,也不是三赢,必须要全赢,所以“财散则民聚”。你的人气,你真正财散到土地上,有很好的规划,很好的人文理念,很好的自然环境,从人的生存、生活到生命的结合,自然而然地产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地产就活了,生命就活了。我们看《大学》里讲的“仁者以财发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是不要挣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把为什么人服务搞清楚的话,就是全赢,经过全赢的观念,才可以共同增长,可持续性地增长。如果只有你单赢、独赢、片面赢的话,这无疑是很功利的。大家都不是傻瓜,人吃亏久了,就互有偏差,不平衡就出来了。

所以,“仁者以财发身”这个仁就是具有全赢、全面承担观念的人,才能尽职尽责开发房地产,才能创造出精美的、合乎自然的,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环境。现在中国房地产从业者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房地产必须有它公益性的诉求,不以利为利,要以义为利,为什么呢?如果制定规划者都是一些急功近利的人,都是一些没有远见的人,那么你怎么可能以义为利呢?只以利为利的话,那么我们的市场就会产生不良的循环,文化地产的理念、概念怎么提出呢?因此,房地产的发展必须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又必须是全面的。如果只是片面追求利润,没有考虑到金融的、社会的、环境的因素,没有文化地产的理念,地产文化就会产生片面的追求盈利,这种操作方法就失去了一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同时生态、环保、社会公益等也就被忽略了。

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把文化地产和地产文化这两个概念搞清楚。我们可以同时拥有两种文化,像中医的临床指导,可以治“未病”,在生病之前,把病源消除,又可以针对性、变动性治“已病”,这个就是文化地产和地产文化的互补关系,我们要提高一个地产界企业家的素质,也就是君子先慎其德。在这种理念的号召下,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厚生”,也就是《易经》坤卦里面的“厚德载物”。然后才能使地产业“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成为一种可持续增长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国几千年来就有这种“厚德载物”的理念,也就是《大学》里面讲的“有德斯有人,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有财斯有用”,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我以为这是从事房地产的根本之道。

所以,必须要先树立文化地产的理念,进而把文化地产和地产文化深化优化,也就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我批评与批评相结合。最主要的是要先具备文化地产的理念,文化地产就是这样一个自我批评,随时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自觉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利和义相结合,也就是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不二的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地产文化。这便是我的简单看法。

(王绍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