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25

第25章 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1)

王绍璠

中国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细胞,承载着发展经济、和谐社会、复兴民族的光荣使命。然而,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仍然步履蹒跚,不知路在何方。没有品牌,中国企业赚取着辛苦的血汗钱;没有精神,中国企业难以凝聚人心创造佳绩;没有思维,中国企业常常贪小便宜而吃大亏、图近利而失长远;没有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难以应对激烈的跨国竞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处处受制于人……

刚刚兴起的中国企业家驾驭着企业,艰难地探索着。他们向西方学管理,结果,管理理论学了不少,企业经营却发展不上去;他们向传统学智慧,结果知识学了不少,智慧却难以增长;他们向成功的企业家请教“秘方”,结果,没有秘方可以复制。中国企业之路,必须由中国企业人自己来走。

在企业家们成为媒体聚焦灯下宠儿之时,王老师大喊“中国没有企业家”,总是显得有些“杀风景”。难怪许多所谓的“企业家”都不太喜欢这疯老头子。王老师的确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嗜好!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所以,他的语言、他的思想总让人出乎意外,轻则欷不已,重则醍醐灌顶。

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呢?中国究竟有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呢?王老师曾经改过一句名言,就是黑格尔那句“凡存在必合理”,王老师改为“凡存在必有理”。凡存在的必然有它的道理,但未必合理,合你的理,未必合我的理;合希特勒的理,全世界就会遭殃。所以,凡存在未必合理,但一定有理。有些人大谈特谈“中国有企业家”、“中国企业家如何如何了不起”,自有他的道理,但也要允许王老师大谈特谈“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他也有一番他的道理。

就像学校的考试。有些学生及格了,就很满足;有些学生打个80分,就觉得相当不错了;有些学生得了90多分,仍然高兴不起来,因为没有得满分。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好学生呢?又如高矮问题。有个人身高一米五,站在一群小朋友之中,觉得自己挺高的;而站在成年人之中,又该如何呢?这个身高一米五的朋友,究竟算“高人”呢,还是“矮人”呢?其实一切都不能定,必须有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所谓好坏;没有标准,就无所谓高低;没有标准,甚至都无所谓“有无”。一切道理,都是相对标准而言的。

说到中国“有无企业家”的问题,也是如此。标准不同,答案就不同。有些人标准订得低,自然发现中国不仅有企业家,而且有无数的企业家,甚至不乏非常优秀的企业家。而有些人标准订得高,却往往发现中国没有几个企业家。如果标准再高点,甚至一个也没有。记得有一次王老师演讲,讲到“中国没有企业家”,下面许多听众不服气。于是,王老师改讲“中国没有一个像稻盛和夫一样的企业家”,下面就没有人说话了。笔者有时也纳闷,王老师的道理其实并不高深,为什么许多人就是不理解呢?譬如说,中国企业家们在自己家里比,觉得自己挺高的,为什么不在国际舞台上比比看呢?

王老师对企业家的要求是很高的。他曾借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福泽谕吉对实业家的标准,给出了他自己关于企业家的标准。企业家要有四个标准:其一,要有思想家的头脑;其二,要有回馈社会的愿景和行动;其三,要有具足东西方文化的底蕴和方法;其四,要有四十五岁时的身体健康和五十九岁时的心理健康。对照这个标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王老师所谓“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的真正内涵。照此标准,中国就算有真正的企业家,也寥若晨星了。

王老师说“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并不表示他蔑视中国的企业家。恰恰相反,他“骂”企业家,正说明他重视企业家,对企业家有更高的要求。有一次讲课,学生质疑:“难道张瑞敏也不能算真正的企业家吗?”王老师的回答语出惊人,他说:“当青岛还有妓女、还有污染,他就不算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就普通逻辑而言,这样的回答是无法让人接受的。许多人认为王老头真是疯子,哪有这样要求企业家的。但王老师就是这样要求。我在前文提到过王老师的“凡存在必有理”,我们认真想想,王老师的回答是否也有他的道理呢?

王老师对企业家,多少有些鲁迅先生的风骨和情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王老师期待中国企业家干什么呢?他在禅堂里常常讲这么一句话:“好样的,给我出家;好样的,给我入党;好样的,给我当企业家。”三个“好样的”,企业家就是其中之一啊。更有甚者,王老师还讲过:“企业家,应该救国、救民、救党,担负起社会的责任。”虽说是禅话,却也透露出老人家对企业家的殷切期盼。如此企业家,若非大慈悲者、大智慧者、大承当者,何以能如此?!所以,王老师不期望现在就有这样的企业家,他希望在他和一代人的努力下,二十年后,中国能成长出如此“大”的、“真”的企业家。

(黄东涛)

刚刚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些富有的中国企业家,在玩够了游艇这些娱乐设施之后,又在寻找新的刺激,玩上了私人飞机。

企业家也是人,自然也有人的娱乐需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在富有了之后,一心只是想到个人的享受,而且认为企业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为了个人积累财富,那恐怕离真正企业家的要求就太远了。

王老师特别要求中国的企业家要承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从某个角度说,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企业在社会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引领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而企业家的素质,又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整个中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来说,对中国企业家的要求,再怎么高也不过分。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对自己的要求再怎么高也不过分。说“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也是从中国文化背景来说的。

中国企业家作为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群体,势必应该有着中国文化的优秀底蕴,像欧美优秀企业家有西方文化的底蕴、日本优秀企业家有日本文化的底蕴一样。但是,在当今很多中国企业家身上,都难以找到那种不为个人所图、有远见、发自内心兼善天下的精神。

中国有无数老百姓是企业员工,但是我们看到,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不高,整个社会秩序也不尽如人意。这种现状,难道与广大企业没有关系吗?与企业家的领导没有关系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家。严格来说,企业是有责任培养更加优秀的员工,从而整体提升社会秩序和道德现状。听说日本员工晚上陪客人喝酒吃饭,会把身上的公司卡片摘下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万一喝酒后失态了,别人也不知道他是某某公司的,就不会给公司丢脸。这里就能感觉到日本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影响。

在中国,一些企业家有一股很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总是能看到一些大企业的领导人在各种场合抛头露面,炫耀自己的成功经历,似乎整个企业的成功就是他们个人的功劳,广大员工的付出似乎没有什么价值。而在日本和欧洲,大企业的领导者往往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笔者在德国做记者期间,就发现大众、奔驰、西门子这些跨国大公司的领导人,没有像中国企业领导人这么爱抛头露面、炫耀个人经历的。他们是把自己看作企业的一分子而已,这种谦虚的精神,才是一个真正企业家该有的素质。日本的企业家也是如此。杰克·韦尔奇在他的自传中说:“很讨厌不得不使用第一人称,因为我一生中所做过的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的……请读者们注意,你们在书中的每一页看到‘我’这个字的时候,请将它理解为我所有的同事和朋友,以及那些我可能遗漏的人们。”相信这是发自他肺腑的话。

有的中国企业家,在取得一定经营成就之后,不再在社会责任领域更进一步,注意力还是只在自己身上,例如有的房地产商就把登山这样的行动作为人生价值的所在。征服高山能展现一个人的些许勇气,但是当今中国在很多方面仍旧需要进步和完善的时候,这种做法就显得有些矫情。一个企业壮大了,正是更深入、更广泛地发挥社会责任的时候,当今的中国,是有抱负、有成就的企业家大有可为、大有可承当的舞台。比如通过自身企业的倡导和投入,使中国房地产业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广大地利益民众;通过企业的努力,为社区和国家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等等。而这种担当,需要比登山要多得多的勇气和毅力。但是我们的企业家或者没有这样的认识,或者认识到了也懒得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