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璠
从隋唐开始,一直到清朝中叶,日本人努力学习中国文化。一直到今天的日本民族文化,其底蕴完全是中国文化。而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核心又在于禅文化。
有人说,日本人崇拜王阳明,崇拜朱熹,对孔子也很推崇,这不都是儒家文化吗?实际上,随着隋唐以来中国文化三教开始合流到禅文化,前来学习的日本人所接受的孔子及所谓儒家思想,都是禅文化背景下的孔子思想。而宋明理学的思想,实质是受了禅宗深刻影响的,是阳儒阴禅。
禅文化究竟如何影响日本?请看笔者对王老师的访谈《以日本为镜,中国人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全部都是吸收中国文化。日本通过遣隋史、遣唐使、宋学僧、宋学使到中国学习,尤其是12世纪以后的室町时代,是中国文化影响日本的最盛期,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治时期。
日本奉行的是拿来主义,而且拿的主要是中国一流的东西,那就是禅文化,而不是儒家或者其他的文化。尤其是宋元之间的五山文化影响到日本五山文学,当时不通汉文学不能做禅宗祖师或者考取功名,形成以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影响当时日本社会的上上下下。尤其是宋朝入日禅师,影响了日本的外交等幕府国策的制定。后来在日本战国以后文化没落、精神颓丧时期,又有明末的隐元禅师给日本注入清新的潮流,开启了日本江户一代的文化,奠定了明治时代兴盛之基。
隐元东渡之前,在日本历史上很多时期,禅宗就一直受到重视,尤其是受到武士阶层的欢迎。13世纪以来,中国禅僧接踵渡日,更使禅深入渗透和影响日本。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五山文学,就是来自宋元以来中国禅文化的影响。禅文化传入日本以后,在武士阶级和幕府政权保护下迅速发展,以五山禅僧为主体的诗人,以京都、镰仓五山十刹为中心,掀起了汉文学风潮,广泛深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五山文化作为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之祖,奠定了日本几百年的文明之基,影响所及直到明治维新时代。
曾任福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的隐元禅师1654年到了日本。以日本水尾上皇为代表的上层文化,与新的江户势力结合,着手黄檗寺的开创。由黄檗山的开创所象征的中国禅文化的东渐,其影响不仅在佛教方面,也涉及包括阳明学、水户学所代表的日本文化的再兴,以及古文辞、国学、中医、社会教育的普及等方面,进而扩展到以文人趣味为背景的煎茶、普茶料理等生活领域,成为现代重大课题的师家制度。以至于天皇制,都表现出日本文化传统意识与禅文化传统意识的相吻合。
隐元到日本的时候,日本自镰仓而盛的五山禅门学问已经衰败,而通过黄檗僧的弘宣,重新开启了日本江户时期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关心和学习,使日本从战国中世纪以来长期沉溺于道德沦丧、文化低落、生活腐糜的精神困境中苏醒,重振起大和民族的精神。对日本近代社会和文化,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离开黄檗禅文化的影响都无法解释。现代国际上禅的魅力的久远源泉,可以说主要来自黄檗隐元。
禅文化广泛融进了日本的民族特性,在日本自明治之后由亚洲领先进入到世界之林起到主导作用。日本在短短的维新时代之所以有如此的飞跃和成就,还是归功于江户时代200多年和魂汉才的经世致用。正如《武士道》所说:“武士道的精神就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一旦获取和掌握了这种来自中国“时中”、“与时偕进”的日新精神,明治维新就有了新时代的精神和意义。而“明治维新”这一名词恰恰就来自这种时新的精神。当代日本从堤义明的“西武精神”到稻盛和夫的“心的哲学”,也处处都展现出禅文化的光彩。本着明治维新的改革余威,现代日本的企业更掀起了管理学上的一场革命:企业管理中人的价值被重新估定,非理性的精神情感因素被前所未有地加以利用、强调,从而硬管理转化为软管理,物化管理转化为人化管理。这种日本人文精神的体现,就足以使西方管理世界臣服;而这种日本人文精神的活水源头,就是中国唐宋盛世所创立的禅文化。当前日本茶道、柔道、剑道,都是禅的表现。禅进入了日本的日用生活,融生活于花禅一味、弓禅一味、剑禅一味、茶禅一味,使有限的空间展现了无限的生机。日本人的严谨、日本人的规矩、日本人的传统无一不是禅。日本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认真履行职责,这是日本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礼失求诸野。王老师认为:“当中国人把禅文化这把刀子丢掉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和日本人比了,所以要向日本人学。”
日本人对中国禅文化的谦虚学习和持之以恒的运用,对我们是一个镜鉴,它告诉我们,没有理由不拾起禅文化。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王老师不断强调日本吸纳禅文化的原因吧。
那么,又该怎么理解日本只是吸收了中国禅文化的皮毛呢?
笔者曾经分别在德国和美国工作过,由于自己学禅,所以在自己当时生活的城市,都要去参访当地的禅修中心。这些地方的禅修中心,多数都是日本人开的,也有一部分是韩国人办的。
笔者当时的感叹就是,禅宗曾经最发达的是中国,而现在许多的中国人真是太忘本了,现在是日本人在西方弘扬禅文化了。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多谈。
在参访之后,的确也感觉到日本的禅文化是在比较浅的层次。笔者参加过多次王老师主持的禅七活动(如今已改版成“零项修炼”),知道参禅是真正彻底投入身心的实验,也知道中国禅是真正的勇猛凌厉。但是在日本禅修中心,多是倡导“公案禅”,把禅宗原本最凌厉、直指人心开启智慧的法门“参话头”,当作讨论的形式来对待。虽然参加者通过一点“头脑风暴”,也有一些所得,但是仍旧在很浅的层次,仍旧在思维推理的层次,完全达不到真正参话头起大疑情所能达到的效果。也有一些禅修中心,通过静坐观心来研究禅,这在禅来说,是非常粗浅的层次。
笔者也曾参观过日本茶道表演。日本茶道原本也是来自禅文化。但是从现在日本人的茶道可以感觉到,仪式非常复杂,特别重视形式,虽然设备、流程都很精美,但是总觉得跟自在无碍的禅的神韵有所差距,甚至显得僵化。笔者想,这也应该是禅在日本只体现为皮毛的一种表现。
作为日本的国宝,日本禅宗学者铃木大拙在西方弘扬禅宗,但他的禅学修养,基本也还是停留在文字禅的层次。但就是这种文字禅,也已经征服了西方人。连海德格尔这样很有影响的哲学家也从中受到启发。
虽然有中国禅师东渡,以及日本派使者前来中国学习,禅宗在日本落地生根的状况,终究还是不比在中国那样的厚实。而到了近代,日本人也在逐渐冷落禅文化,而让神道占了上风,这就更加使禅文化削弱了发挥效用的空间了。
但就是这样的“禅文化的皮毛”,就让日本人有了今天现代化的成就。日本以一个弹丸小国能够以综合实力傲立世界,日本社会的精致、秩序让人赞叹,日本人的气质中体现出比所谓“礼仪之邦”的中国更好的礼仪风范,其原因,都要归到这“禅文化的皮毛”。
王老师的言外之意很容易理解。如果用的是真正深入的禅文化,那会有怎样的成就呢!如果禅文化真正深透地得以融入一个社会,如同中国唐宋时期,那么这个社会怎么会不文明富强?
(郑汉根)
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历史,笔者并没有详实地研究。这里仅从个人的一些直观的感受,谈谈自己对于王老师这句高论的体会。早在认识王老师之前,笔者曾在新加坡与日本公司合作共事了四年。日本人与日本公司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是带着问题从国外回到北京大学念工商管理硕士的。“日本经济奇迹背后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进入北大最想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然而北大给我的答案是:“日本经验过时了,现在流行学习美国的新经济。”这个答案,我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