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20

第20章 不懂禅文化,就没资格谈中国文化

王绍璠

在禅还被当作宗教的今天,在儒家主导中国文化的思想占据话语权的今天,王老师说“不懂禅文化,就没资格谈中国文化”,的确很不容易被人接受。笔者就一度想到这种观点不好推广,所以就干脆犯懒,一度在写有关文章时就“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直接搬出“禅文化”的概念。但是,如果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走进中国文化的实质中,就知道王老师的说法切中肯綮。

中国文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佛教禅宗的影响日益强大。一些自称儒家的人物已有自知之明,知道儒家在精神核心处力量不够,必须要寻求新的力量源泉。他们自然就走进了禅宗。唐代大儒李翱虔心问道药山禅师,以禅理证心,所著的《复性书》主旨即来自禅宗思想,该书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形成。

宋明理学虽然打着“孔孟正统”的旗号,但是实际上是“阳儒阴禅”“阳”只是做给人看的表象,“阴”才是不可或缺的本质。《朱熹年谱长编》记载了大儒朱熹十七岁时,便向道谦开善等高僧问道学禅。二程夫子(程颢、程颐)更是深入佛老数十年,“见人静坐,便道好学”。而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核心处就是来自禅宗“明心见性”的实证之学。宋明理学家们提倡“内圣外王”,“外王”是指儒家的经世济民,“内圣”就是禅的心性修炼。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都最成熟和繁荣的时期,乃至今天美国人要谈起纽约的世界地位,要跟宋代都城开封相比。而宋代文明的根基,正是融汇了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精蕴的禅文化。宋代是士大夫参禅风气全面展开的时期,有几乎三分之二的士大夫参禅。并重理论和心法实证的禅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它深刻影响了儒家和道家。而唐宋时期的禅文化,持续影响了元明清的中国文化。正如王先生所说:“禅文化从实质上支撑了所谓‘儒家’的门面和道统,影响了中国文化近千年。”

不仅是所谓儒家,道家也从精神核心处引入了禅宗的实证方法。王老师认为,宋元以后所谓的道家,也是禅化的道家。宋元以后内丹“性命双修”全以禅宗明心见性之学为圭臬,直到清代的正一、全真教的中兴,都以“明心见性”之学为先导。更不要说唐宋以后的老庄精旨,全都受到禅宗的深刻影响。禅佛影响后世道家、道教之深广,由此可知。

今天要谈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进儒、道、医、易,走进诸子百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活用这整盘的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禅的底蕴,是办不到的。所有的都是理论,而禅是能活用理论的方法。当今的国人,应该有这个自知之明,就如同唐宋大儒们,为了中兴儒家,也必须从禅文化中寻求动力支持。

谈到中国文化,也必须要提到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借鉴。在日本,中国文化的优秀精神如今仍旧在产生巨大影响。而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学习的到底是什么呢?

王老师认为,众所周知的唐宋以降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这种影响从精神深处促进了日本民族迄今的兴盛-实质也是中国禅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而非人云亦云的所谓“儒家影响了日本”。当代人谈到亚洲一些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常常提起所谓“儒家文化圈”的概念,其实跟“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一样,是一个很不靠谱的说法。

虽然日本和韩国等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国家,一直到当代,仍然还是推崇孔子、朱熹、王阳明、朱舜水,推崇《论语》等,但其实是在禅文化的背景下的推崇。(隐元禅师东渡和韩国人的《商道》,是为明证。隐元禅师在日本被封为国师,他所开创的黄檗山十多代基本上都是中国禅师主持,整体影响了日本后世。韩国人能写出《商道》一书,也说明其内蕴中是禅的思想。)因为如前所说,唐宋以来,所谓的儒家,其核心精神已经被禅化了。

(郑汉根)

此话怎讲?这就如同不懂上帝的人,没有资格谈西方文化;不懂开车的人,没有资格谈驾驶艺术。禅文化是近一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精髓,所以,不懂禅文化,就没资格谈中国文化。有人就问了:禅是来自印度的,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凭什么这样武断地下结论?

要搞清楚这一点,必须走进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处。诚如王老师在其《中国文化“三关”论》所阐述的:必须过了三关,方有资格谈中国文化。

首先,第一关是“诸子百家关”。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交、包容的文化,是一个不分家的文化。所谓“诸子百家”,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当今某些“国学者”,只了解一家之言,甚至只读了几本古书,就敢在电视台、在公众面前大谈特谈“中国文化”,实在令人汗颜。殊不知“中国文化”之天高地厚,即便纵览“诸子百家”者,也未敢“妄称”自己懂中国文化。因为还要过第二关。

第二关是“经史合参关”。中国文化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迭,因应时代的需要,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和繁衍演变。中国文化是活的,她有根、有干、有茎、有叶,她也在生长。她也经历风雨,有高潮、有低谷;有辉煌、有堕落;有垂死、有新生。所以,不在时间、空间里学习和传承,不结合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社会、艺术、民俗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即便如此,还不能“妄称”自己懂中国文化。因为,还有最重要的一关。只有过了此关,才算登堂入室,可以谈谈中国文化了。

第三关就是“佛禅文化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不会忽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佛教文化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佛教文化,与中国的儒家、道家以及诸子百家相互激荡,彼此融合,不仅把来自印度的佛教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而且把中国诸子百家的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一次文化意义上的凤凰涅,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文化-禅文化。禅文化兴起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对于宋代的人文、社会、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巨的影响,孕育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文明,其影响流布至元、明、清三朝,乃至日本及韩国的近现代。自唐宋以来,中国的士大夫或者说精英阶层,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匠人,只要在历史上留名的(或者是不留名的),无不深受禅文化的影响和润泽。中国文化在唐宋两代完成的这次历史融合,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衍发展,而且对于世界文明的演变也是不容忽视的里程碑。请问:如果不了解这一基本史实,如何谈真正的中国文化?

王老师所谓三关,其实只是一关,那就是最后一关“佛禅文化关”,这一关不过,终不可以谈中国文化,为什么?笔者以为原因有三:其一,中印文化的交流融合,早在一千年前就完成。佛禅文化已经不再是外来文化了,它已然成为中国人血脉中的本土文化了。中国文化在强大的、优秀的外来文化面前,显现出强大的、智慧的包容性。有鉴于此,我们所能了解的最近一千年的中国文化都离不开佛禅,儒家的“宋明理学”如此,道家的“内丹之学”也如此。所谓纯而又纯的儒家、道家根本就不存在。其二,禅文化不是佛教,也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智慧的心法。无论是印度的佛学还是先秦的诸子之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注重智慧,注重心法传承。正是因为有这个共通之处,印度佛教才有可能在中土开花结果、大放异彩。我们学习禅文化,不是学习知识,而是传承心法,明心见性。只有明心见性,我们才能真正体会中国往圣先贤的智慧,从而在根本上掌握中国文化的微言大义。经由禅文化的参学,而不是读“死书”,我们可以多快好省地走进中国历史文化的心灵深处,与圣贤同行。其三,禅文化是智慧之学,与现代的脑科学相通。禅文化是人类开发大脑总结出来的简捷方法。这种方法,既是释迦牟尼开发大脑、觉悟成佛的方法,也是中国往圣先贤开发大脑、顿悟智慧的方法,自然,也必将是当今人类开发大脑的最好方法。有了方法,我们就可以开发大脑;开发了大脑,我们才能真正接近圣贤,接近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如此看来,不懂禅文化,要么是缺乏方法,要么是方法不对,焉能真正感悟中国文化?

最后要强调的是,王老师所言之“中国文化”,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是精蕴的中国文化,是以心灵传承的中国先民们的中国文化,是可以引领人类走向和谐未来的中国文化,而不是当今一些人口头上标榜的所谓的“中国文化”,也不是“活着的中国人的文化”,后者是缺少“禅”的。

(黄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