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18

第18章 孔子算老几?老二(1)

王绍璠

时下的中国,又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这是中国人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民族虚无主义之后,希望回归民族文化、恢复民族自信的一种表现。

然而,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知道如何传承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期被冷落的命运之后,重新被拾起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历史已经不很熟识了。谈起中国传统文化,绝大多数国人都认为,孔子及其儒家文化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

对于这种偏见,王先生回应:“孔子算老几?老二。”

孔子字仲尼,排行老二。对当代中国人过度吹捧孔子为中国文化唯一代表的错误观点,王先生以这种幽默的方式,给予了批评。

王先生批驳得对不对?让我们大略走进一下中国文化史看看吧。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孔子及其学说只是众多学派中的一派,而且并没有什么特别显要的地位。孔子删编六经传世,他本人是一个伟大的文化集大成者。但孔子本人没有称自己为儒家,也没有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儒学。由此也可知,六经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把其完全归到儒家不合事实。

战国时期儒家已经一分为八,各家都自称得了孔子的真传。《韩非子·显学》中就说到:“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所谓的各个“儒家”之间思想分歧也十分严重,乃至完全相反。例如荀子就批评子思(孔子的孙子)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所以,儒家思想到底是指什么,到这里已经各说各话了。

汉代虽然有“独尊儒术”的强调,但是始作俑者董仲舒所提出的“孔子之术”,已经不是孔子本身的学说,也不是原始儒家学说,而是主要吸收了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的荀子的学说,同时融进了墨、道、阴阳等各家思想的所谓“孔子之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开始鼎立呈现。唐代作为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更是三家思想并行发展的时期,其中儒家的部分,也主要是对五经的提倡,而不是强调孔子。

从隋唐开始,所谓儒家自知儒门力量薄弱,没有实证方法,于是开始从佛教禅宗寻求内蕴支持。唐宋时期,经过禅的整合,儒释道三教已经都汇归到了禅文化。宋明理学虽然面子上说是儒家,实际上都偷师禅宗。而唐宋时期成熟起来的禅文化,持续影响到了以后的时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某个人或者某个学派没有力量支撑起中国文化的大旗。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在历史上文化最昌明的时代,比如春秋战国以及唐宋时期,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又开放包容的时代,更非某个学派可以筑起这样的时代。而唐宋时期趋于成熟的禅文化,也并不是一个学派的思想,而是一种集大成的、开放兼容的文化。

王老师评论说:“当代中国人只以儒家或孔子来认知中国文化,而全然无知、无视于禅、道、易、医等民族文化之精华,更以《论语》来代表孔子或儒家之学,全然无知、无视于经、史、子、集的宏大文化思想,中国人很快就会陷入集体无中国文化意识之流当中,彻底丧失对真正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实际上,孔子和所谓儒家的地位,只是到了元代才得以提高。各地修建孔庙,则是清朝的事。很多人认为孔子和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延续了清朝以来对孔子和儒家的推崇,于是就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做了想当然的错误判断。

王老师又说,现在所谈的孔子,都不是真正的孔子。我们对孔子根本不了解。孔子成了“变形金刚”,后人以自己的想法神话孔子,强加自己的意思,孔子被庸俗化了。王老师有一篇《孔子喊冤记》,详细讲述了孔子被当作道具玩了两千年的事实。

王老师另有一句话:“中国人现在把孔子当作遮羞布、救命草。”这又如何理解呢?

如今的中国,综合国力又开始起来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开始提高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于是也就该到时候展现一下自己的文化了。可是,经过清朝中叶以来的自甘堕落,经过五四运动以来在民族文化上彻底自废武功,中国文化已经十分凋落,一下子要拿出文化,该拿什么?

于是,曾经被打倒的“孔家店”店长孔子,一时又成了“遮羞布”、“救命草”。我们在海外开办汉语教学机构,要命名为“孔子学院”;我们要证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只有引用孔子。我们只有拿出孔子来充门面,显得“我们还有人”。

实际上,在明眼人看来,一个孔子,一个被肤浅和大大误解了的孔子,是遮不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今的这种“羞”的,是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的,是证明不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

(郑汉根)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如果是用来形容孔子的伟大尚可,如果把它当成真理,则是一种悲哀。中华民族繁衍至今,其间圣人、贤人、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何止千人万人?智过孔子的也不在少数。如果历朝历代没有与孔子同圣的“圣人”,那这个民族不可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如果没有人继承孔子、超越孔子,孔子也不可能成为两千五百年来的大圣人。谁能欣赏孔子、继承孔子、弘扬孔子?只有那些真正通达圣人之心、领悟圣人之道的人,而这些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

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圣功德业,他们开疆辟土,教化民众,移风易俗,制礼作乐,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文明之基。更有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仓颉造汉字的智慧德业,引领中华民族早早地脱离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

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华先民对于宇宙自然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孔子在继承先民“礼制”的基础上,述而不作,完善和开创了被后人称之为“儒家”的学问。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使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积极入世,以期世界和谐、人类大同。老子开创的“道家”则与孔子不同。老子深知人类社会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逐步远离了大道的根本问题。他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大道废,有仁义;仁义出,有大伪。”老子之言虽不好听,却道出了人类社会的痼疾。当头棒喝之余,提醒人类返本归根,回归自然。墨子从下层老百姓的眼光观察宇宙社会,提出了“兼爱”、“非攻”、“节用”的思想。跟儒家坚持等级次序的观点不同,墨子提倡更加宏大的博爱、民主、和平等思想,是人类共产主义思想的最早实践。还有法家、兵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的开创者,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圣贤。他们的思想,相互碰撞、交融、汇通,化育成为伟大的中国文化。

孔子之后,先秦就有孟子、荀子继承其道。孟子,史称“亚圣”,其思想与孔子相去不远。更有荀子,弘扬孔子之道,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没有荀子在孔子去世后一百年重新发现孔子,重新阐释孔子,孔子之道“几乎息矣”。圣人之智慧心法,不是书籍记载、口碑相传就能弘扬发展的。这种心法,必须以心传心,方可代代相传。荀子在战国时代的“稷下学宫”“最为老师”,以自己的心法弘扬孔子之学,融合诸子百家的智慧思想,形成了崭新的“儒学思想”,这一思想,与其说是孔子的,不如说是荀子的。在一些人眼中,荀子的思想“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而在近代学者谭嗣同眼中:“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荀子,难道不是圣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