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并没有使一个男人失去对他父母应尽的责任,他还是要完全服从并且赡养父母。实际上,婚礼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把新娘用一顶轿子送到新郎父母的住处。这个仪式使新娘完全失去了与她自己家庭的联系,而成为她丈夫家庭的一部分。而且在她丈夫家里,她首先是她婆婆的佣人和苦工,其次才是她丈夫的妻子。
整个帝国里每一个人都结婚,没有独身主义者。中国在这一方面还是做出了表率,整个世界都应该明智地向她学习。因此,从总体上说,有多少个达到结婚年龄的男女,就有多少对夫妻。有多少对夫妻,就有多少个现在的和未来的家庭中心。单身汉和老处女在中国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也格外引人注目。
然而,结婚并不代表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中心就马上建立了。结婚并没有使一个男人失去对他父母应尽的责任,他还是要完全服从并且赡养父母。只要他的父母还活着,他就依然要扮演好儿子的角色,永远不能独立。一对新婚夫妇无一例外地要和新郎的父母住在一起。实际上,婚礼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把新娘用一顶轿子送到新郎父母的住处。这个仪式使新娘完全失去了与她自己家庭的联系,而成为她丈夫家庭的一部分。而且在她丈夫家里,她首先是她婆婆的佣人和苦工,其次才是她丈夫的妻子。
中国新嫁娘的命运极为艰难悲惨。她不能选择嫁给谁,只能嫁给一个她从未见过、从未说过话的陌生人。到了出嫁的日子,她就像一只袋子里的猫一样被带去送给他,因为她从头到身体都被包裹起来,严严实实的。她丈清末名臣曾国藩孙女成婚夫也同样没见过她,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他只能对她冷漠,甚至形同陌路。因此,爱情只能产生在婚后而从来不是在婚前。爱情在他们的结合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她在新家里仅仅变成了一个能干的下人,承担着最重的工作。她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养育子女。在生育子女之前,她不是被称为夫人,而是继续被称为小姐。在中国不是以是否结婚来判断一个女人是小姐还是夫人,而是以是否成为母亲来判断的。当她成为了母亲,特别是生了一个儿子,她才终于得到一定的尊重和认可。但是在这之前,新媳妇们就常常已经自杀,或者已经尝试自杀了。因为自杀才是唯一逃离婆婆那让人不能忍受的残酷虐待的办法。
只有做了母亲,中国妇女才能找到保护和尊敬。但是,这时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看,她的位置又非常特殊而且古怪。她会成为她的孩子们的专制者。她的孩子要绝对地服从她,即使他们头发花白,成了一家之主。她会残酷地对待她的儿媳妇们,以此来发泄她年轻时经受的苦难。但是对她丈夫来说,她还只是一个仆人。根据中国法律,她死后,她的儿子必须戴孝,并且百日不得剃头。然而如果她的丈夫戴孝或是对她的死表现出了伤心,他就会被当成笑柄,受人鄙视。只要他认为适宜,他就可以再娶。但是如果一个寡妇再嫁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中国人不喜欢直言不光彩的事。他们从来不说“王寡妇又嫁了”。而是说“她又进了一步”。如果一个年轻的寡妇想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誉,她就应该在她丈夫的棺材上一头碰死。皇帝为了表彰她的德行,往往会下令给她立一块贞节牌坊。如果她不那么有野心的话,她的余生将完全奉献于照顾她的公婆。
一次,在与中国政府高官的谈话中,我提到了摄政王新近去世的夫人,推测他会挂冠守丧一段时间。
一个内阁成员笑着回答道:“不,不,死个女人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王爷没必要为她守丧。只要他愿意,老婆要多少有多少。”
其实他已经有好几个老婆了。在中国,只要养得起,娶多少个老婆是任由男人决定的,这在法律上和道德上都是允许的。第一个妻子是正房,她拥有某种统摄其他妻子的权利。虽然她们都是仆人,但是她是这些仆人里的头。妻和妾的孩子都是平等合法的,他们拥有同等的继承权。但是在实际上,这项规定并没有被严格遵守。就慈安太后(1837-1881),咸丰帝皇后,在同治、光绪朝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拿皇帝来说,他通常娶4个妃,75到100个嫔。皇帝原本应该详细了解这些妃和嫔所生的子女,并从中选出最优秀的一个来继承大统。但是继承权往往落在他最宠爱的嫔的儿子身上。百年一见的明君乾隆就是第十四皇子;在1875年驾崩的同治是一个嫔的儿子这里有史实错误。乾隆帝是雍正帝第四子。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的儿子--译者。。
但是在中下层社会,人们通常只有一个妻子,很少例外。一些读者也许喜欢探究以下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在允许一夫多妻的情况下,人们只娶一个,另一种情况是如上所说,在中国汉字里,房檐下一个女人是“安”,两个女人就是家庭内吵闹不断两女相加,一上一下,这个字已经退出了书面语--译者。,三个女人就表示将可能发生严重的阴谋实践(“奸”)。如果在这些完全没有关系的事实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你大可不必为此大惊小怪。中国人是极讲求实际,又有哲学头脑的。所以他认为文字结构表达的观念与一夫多妻的不明智选择并不矛盾的想法就并不奇怪了。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
从上述事实也不能说明女人在中国的家庭生活中只是仆人和苦工。她们还发挥着其他的作用。她拥有对女儿的绝对控制权,直到她们出嫁。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子们的生活。儿子从出生就要完全顺从母亲的命令,直到他的母亲去世。中国农村的老太太不仅起着散播谣言和绯闻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决定公众意愿的影响力。她们形成一股影响村里事务的潜在力量,常常决定那些与她们毫无关系的事情。这从她们对儿子的专制地位可以看得出来。在三十多年中,咸丰的两个妻子: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即位前福晋。慈禧太后,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咸丰十二年(1852)被选入宫,封兰贵人。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次年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两人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辛酉政变后,两太后垂帘听政,慈禧掌握实权。1875年,同治帝病死,无子。慈禧立四岁侄载湉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暴亡。1887年,慈禧改垂帘听政为训政。1889年,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子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结束了对清朝长达47年的统治。是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的真正统治者。在所有危急关头,她们的判断和意愿都被采纳,决定着中国政府的政策。但是根据东方的传统,她们不能抛头露面。每当举行朝会的时候,她们在场,但是只能坐在帘子后面。所有内阁成员都能听到她们的声音,但是看不到她们的脸。几年前其中一位死了,但是另一位仍然精力旺盛,在处理公共事务中起着潜在的作用。
这两个女人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妇女在中国占有的特殊地位。作为一个妻子,她们显然没有任何影响力;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们享有至高的权利。当咸丰在位期间,这两个女人只是皇帝的玩偶。人们从未听说,也从未想到她们有其他方面的能力。直到1861年皇帝驾崩,迎来了她们的统治时期。其中的一位现在还享有统治地位。鉴于20年来,(从1875年1月起)提名的皇帝不是这两个女人的儿子,而是她们死去的丈夫的侄子。这位侄子还要对他的姨娘百依百顺。这更显示出母性的控制是一种实际的力量。
强迫女性缠足,是旧中国的一种恶劣风俗
在中国和在其他地方一样,强硬的意志和性格总是统治着弱者。在中国的妇女中也不乏其例。虽然这些妇女受到最严格的习俗和法律的约束,虽然她们没受过教育,地位低下,但是她们却控制着她们的丈夫,使他们仅仅成为她们的传话筒。中国妇女从未忘记她们有一张嘴。先不说她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如何,她们的高声尖叫与斥责无人能及。见识过她们发怒的人一定会注意到她们滔滔不绝的侮辱性语言,这种语言倾泻而下,用词极为生动(幸好译不成英语),使得整个气氛都颤抖起来,甚至崩溃。听者都会欣然相信中国妇女的嘴是对抗毫无防范的男人的有利武器。他只能逃跑或者投降。他从男性邻居处也得不到任何同情。虽然不是出于对女人的同情,他们只会笑话他连老婆都管不住。
中国人的地域观念和互相之间的联系很强。形成的新家庭总是建立在原来家庭的附近。这样,子女的家庭就会聚集在父母的家庭周围。有的村子只是由一家人组成的,包括这家人的三四代。例如,史密斯村,约翰村。如果翻译得更准确一些,张家村、王家庄、路口的李家村。这类名字的小村庄,乡镇,城市遍布全国。他们占据了一大部分国家地名。每个家庭的财产,尤其是房产是共同创造,共同所有的。分家只发生在男性家长去世之后。所有家庭成员,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劳作。如果是农民,他们清晨一起出发,在田间劳作一日。女人也同男人一样干活。我曾经见到一个推着犁的中国农民。他的犁由三个上了马具的劳力牵引着,它们是一头牛、一只驴和他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