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图安稳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优美的旋律,平实的歌词唱出了天下白发父母心。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对中国农耕社会的平民百姓来说,黄金虽然稀罕,但没有安稳的生活环境,再多的黄金又有何用?安稳是第一位的,安稳了黄金才能带来丰裕的物质享受,才能从中获得快乐。安乐、安乐,先有安稳后有快乐。
士民渴望安稳,官府也需要安稳,安稳是专制政权超越一切的首要目标。老夫子讲:“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兵祸连结,盗贼横行,骨肉离别,生死两不知,家书抵万金,急争如丧家之犬,忙忙似漏网之鱼。此情此景,带给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都是惨痛的梦魇般的,想起来就胆颤心惊。所以,人民“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天下太平时的狗,好歹还有一个窝,还有残羹剩炙吃;天下大乱时的人,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连狗都不如。
企盼一个安稳的家,企盼天天能睡上一个安稳的觉。本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无可厚非。但如果安稳的安变成了苟且偷安的安,安于现状的安,安土重迁的安,安稳的稳变成了稳重稳妥稳实有余的稳,那合情合理的安稳需求,则成为阻挠社会进步的拦路虎。
苟且偷安的典型要算南宋小朝廷和晚清政府,被外族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等到实才挨不下去,难以为继时,就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还煞有介事的讲:“留得清山在,不愁没柴烧”,青山固然不会因他们的逃离而消失,但砍柴烧柴之人己不是他们,他们也不是一个愁字了得。朝廷软弱如此,愚民百姓也强不到什么地方去,一样的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无怪乎鲁迅先生在哀其可怜时要怒其不争。
“人挪活树挪死”的道理没有人不懂。但真要哪个人离开自己的家乡,走出自己的老本行,抛开自己的老交椅去重新开始,从零开始,又难乎其难。老地方老本行老交椅虽不如意,但总还安稳呀,不象另起炉灶会充满了变数。中国人在新事业面前,最先想到的不是成功后怎么样?不开拓新事业怎么样?而是失败了怎么办。故中国人的老脾气是进之前先想好了退。先把退路准备好,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才叫稳实稳重稳妥。殊不知正是这种稳,才使我们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停滞不前,因为我们老想着有退路呀?
“千金之身,坐不垂堂”,对安稳的片面追求,不但使中国人在功名利禄的正事上裹足不前,而且在居家,在玩物中也显得格外拘谨。中国人的玩是文静的玩,是阴柔的玩,秀才的玩,不比外国人玩得刺激,玩得心跳,玩得尽兴。在体育竞技中,中国人总是输大球赢小球,怕与这也有关联吧!但愿我不是胡说!
21、我家我族主义
在漫长的中国农耕社会中,国与家是紧密相连的,天下是一家一姓之天下,国是家的扩张,家是国的雏形。大男人们只要修好身,齐好家,就有希望去治国平天下。但既然如此,为何中国人深厚的家族情结没有进一步扩展成为深厚的国家情结呢?这正是我为什么要将惯常的家族主义,改为我家我族主义的原因。
它不是一个哗众的的噱头,加上两个“我”字,答案就简单明了。我是一家之长,家的核心,家的灵魂,妻子儿女都是我的附属品。我在则家在,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我亡则家亡,子女各奔前程,兄弟分道扬镳;家是扩大了的自我,家族主义说白了就是以家长、族长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主义。我爱我家,因为家是我的小王国,我在家中享有绝对权威,我当然会极力维护家的稳定,致力于家的兴旺。西方人的家庭观之所以相对淡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要说服从、占有那也是相互的、对等的,西方人如果家庭观念重,大多是基于情爱,而不是象中国人基于权威。
官家虽然也是一种家,但对于普通的一员来说,他不是这个家的主体,他对这个家的感情不会象对自己的小家那样强烈。对官家最热心,最关注的人一定是在官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官长。官长的个人利益与官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官长是官家的家长,享有绝对的威权。
国家固然是扩大了的小家,但国家对他的子民来说又太抽象,太神秘。他不如小家对子民来得具体实在,每天的开门七件事自己能掰着指头算出来,妻子儿女一睁眼就能看到。再说我作为一介草民,在国家中微不足道,国家的好坏与我个人的利益并无多大关系,关心国家的只能是君父和他的臣子们,他们的切身利益才和国家发生直接的,有形的联系。所以我那深厚的家族情结也不会向前扩展为同样深厚的国家情结。
我家我族主义要求个人服从家族,个人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家族的愿望,符合身份角色的要求。当个人的爱好与追求与家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须无条件按家族的意志行事,儿子虽擅长于医学,但家族是书香门弟,官宦世家,做儿子的只好忍痛割爱,去读书做官。
我家我族主义不允许任何人包括家长、族长做出有损于家族声誉的事,谁犯禁谁就要受到家法族规的严厉惩罚。家法族规的严酷往往不亚于国法。当然家长、族长在家族中的特殊地位,他们犯了禁,容易被掩盖。
强烈的我家我族主义,使中国人产生了鲜明的亲疏倾向,一方面对家族内的人亲情大于法,胳膊朝里弯不朝外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任人唯亲;大家之内有小家,亲一点好一点;上阵要靠父子兵,打虎要靠亲兄弟,有危险的地方,只有父子兵亲兄弟才可信;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之间虽无血缘关系,但离家出门就是一家人;朋友关系,同乡关系乃是我家我族主义的外延。另一方面对家族外的人一百二十个不放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家类,其心必异。
22、实用与享乐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是过去军阀混战时最能激励士气的一句口号,“弟兄们给我冲啊,打进城里去,咱有的是女人,有的是大烟”这些在理想主义者看来顶不堪入耳的粗话,对有奶便是娘的兵勇却十分有效。
中国人太注重实利了,而且是到手的实利,谁都懂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跟中国人打交道,你无需讲太多的大道理,太多的理想主义。那都是空的,靠不住的,你只要告诉对方事成以后,实实在在能获得多少钞票,尝到多少甜头。而且,你给中国人开出的承兑支票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了再多的好处也没人理你。前头的路是黑的,孔夫子不说隔夜话,猪钱、草钱,到手才是钱。曹锟贿选看到的正是这点。“不管曹锟当选以后怎么样,但至少眼前咱能从他身上得到实惠,虽然是蝇头小利,但总比没有好。至于说他当选后会不会变本加厉地从咱们身上捞回去,先放一放,顾好眼前再说”。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白居易一语道破了中国人既讲实用,又讲享乐的常见心态。中国人图的享乐是世俗的享乐,是眼前的享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明日忧”;过一天捞两个半天。
中国人谈到钱要到手才算数,说到享乐要吃到嘴里才是真的,因为钱虽到手还不保险,还可能遭遇各种不测和意外变故,得而复失。所以,中国人的享乐精神主要又是一不怕撑,二不怕醉的猛吃猛喝精神。不仅表现在人事上,而且还在佛事上,中国人祭祀鬼神总离不开办吃场,借祭祀鬼神之机让活人猛吃猛喝一顿。
俗话说有钱耍派头,没钱图实惠;有钱要面子,没钱要肚子。贫脊的土地,微薄的收获,沉重的税负使中国农耕社会的平民不得不讲实用,一天不讲实用,一天日子没法过。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因为他家的粮囤里有十斗米,一日三餐有的吃。要不,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还怎么有力气去悠然见南山?老百姓不讲实用,不用说享乐,就是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再说就是拖着干瘪的肚子去相信激动人心的道德教化,也还是一时三刻的事,不能持久。因为说的比唱的好听;说是一套,做是一套;说得漂亮,做得混帐的现象太普遍,愚民再愚,也不会一而三,三而再地不当受骗,吓人的大话、套话早已无人愿信,无人敢信,还是多来点实在的。
23、清谈与消闲
如果把“偷得浮生半日闲”和老话“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放在一起,那十有八九的人要以为中国农耕社会的饮食男女们会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脚不着地了。那真是莫大的误会,咱中国人从古到今啥也不愁,就愁时间过得太慢,有劲没处使。
不信去请教一下主张国粹的诸君,老祖宗为咱留下了多少消磨时间的宝贵遗产,琴棋书画、饮酒作诗、种花弄草、烹茗养鸟、斗鸡走狗、赏明月、玩骨董、垂钓于碧溪之上、醉心于山水之间、吹牛皮、搓麻将、嗑瓜子、打赌,哪一个不让西洋人暗暗称奇?
消磨时间在名士雅人叫清谈,在贩夫走卒叫消闲,各有各的专业,各有各的技术。按理为发扬国粹计,我应心诚意真地对祖宗遗产作一番精细的介绍,但囿于本人的孤陋寡闻,委实惭愧得很,只有打起精神,靠东张西罗几个来充充数,贻笑大方之处在所难免,请海涵!
先来看雅人名士的清谈。清谈即清风明月之谈,清高之谈。一个清字把清谈与名利之谈,治国安邦之谈远远地隔离开来,在名士雅人们那里争名夺利、治国安邦都是些俗不可耐之事,都是污泥浊水,不值得花费心思。只有十日一山,五日一水的画;半个钟头落一子的棋,为一字推来敲去,忘我忘形的诗;不惜花去一天的时间方能喝上一杯的茶才是意趣高洁,才是人生至乐。钟伯敬在他的《采雨诗》序中,有一段告诉同道的雅人们如何采集雨水以代惠泉煮茶的文字:
“雨连日夕,忽忽无春,采之瀹名,色香可夺惠泉。其法用白布,方五六尺,系其四角,而石压其中央,以收四至之水,而置瓮中庭受之,避雷者,恶其不诘也,终夕缌缌焉。虑水之不至,则亦不复知之有雨之苦矣,以欣代厌,亦居心转境之一道也”。为吃一杯茶,用这么大力气,任你有多少时间,也有法子消个精光。
再来看贩夫走卒们消闲的范例。丰子恺先生对中国人嗑瓜子有着十分深切的感受:“所以我说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糖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
还有那雅俗共玩,老少咸宜的麻将。抗战时有首记录中国人如何消闲的小诗:一个中国人闷得发慌,两个中国人就好商量,三个中国人做不成事,四个中国人麻将一场。把它运用到今天某些地方的某些人身上完全是恰如其分。每逢节假日,亲朋好友间早就约好一日到谁家,二日到谁家,计划的缜密紧凑,就是国家元首的出访日程表也不过如此。三朋四友坐定,烟雾缭绕,吆五喝六,专心致志,废寝忘食,每个人都当之无愧于特别能战斗的光荣称号。麻将对中国人的诱惑之大就连酷爱读书作文的梁任公也不能抵御,他老先生的名人名言是:“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
初看中国农耕社会的人们将全副精神付之于清谈和消闲,觉得不可理喻,但仔细思量一下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不是他们对正经的事业不感兴趣,天生懒惰,而是委实在正经的事业上无事可做。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患孝仁义,三纲五常就规定了他一辈子该做什么事,吃什么饭,扮演什么角色。在密不透风的礼治体系内,个人几乎没有什么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只有乖乖顺从的份。于是,智识阶层只好把大量过剩的精力、时间投入到清谈中,去独钓寒江雪,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致力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格调创新,于细微深处见精神,于玄而又玄中见才情。一朝名士雅人的虚名到手,则人生得到升华,自我得以实现。
同理,愚民阶层只有专注于吹牛打赌,比谁嗓门高,比谁牛皮大,靠同伙的啧啧声,获得胜人一筹的快感,飘飘然,昏昏然。
24、明哲保身
邻居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成了孤儿,年龄还不足十岁,生活无着,可怜巴巴,张三恰好是一个慈悲为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人。于是到隔壁一把把小孩搂在怀里,认做养子,吃喝拉稀,全在张家,与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还生怕委屈了他。
小孩呢,也渐渐忘却了自己双亲的音容笑貌,认张三为亲爹,把张家所给予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久而久之便养尊处优,游手好闲起来。直到有一天,张三感觉不对头,决心改变对他的资助办法。可小孩明白后说什么也接受不了,认为张三偏心,欺负他,毕竟不是亲生的。从此更变得自暴自弃,最后差不多与张三反目成仇。张三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只有一连串的叹气,自认倒霉。熟悉内里的人知道后也不免陪着摇头:“这年头好事做不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张三一生中有了这样的经历,原有的仁爱之心,正义之心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不论周围发生多少横行霸道之事,碰见多少孤苦伶仃之人,一概不闻不问。只要惹不到自己头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谨小慎微,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