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1942100000052

第52章 清初南中国虎灾记录的现象分析 (1)

清初南中国虎灾记录的现象分析

--使用旧方志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邓经武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人们从各级方志中寻找文化资源为社会发展服务,"读志"、"用志"渐成当下社会的热潮,但重修方志与使用旧志都需要科学理性的审慎态度。本文以清代方志尤其是四川地方志关于清初"虎患成灾"的记录为主要对象,使用了现代科学方法和生物学理论,分析了背后的诸种原因,认为各种地方志有关清初本地"虎患成灾"的记录、清初文人对明清换代战争后中国大地"遍地皆虎"的描述,有着肆意夸大甚至想象编造的性质。从而揭示出使用旧志需要注意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切忌盲从前人和轻信旧志的现代读志、用志新理念。

关键词:清初;南中国;方志;四川;虎患成灾

文化问题,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因"文化中国"、"文化四川"、"文化成都"等自我品牌打造的需要,让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地方志的重要性。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首先需要从各级方志中"摸清家底"。方志,是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无论是地方独特形象的打造,还是文化品牌创建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在旧方志中寻找资源。近年来各地对"名人故里"的争夺就是一个显著例子。当下社会"读志"、"用志"渐成热潮,除了学术界外,政府官员、商界人士亦有推波助澜之功。

方志的编修,古已有之,《尚书·禹贡》大约是最早的,从《史记》、《汉书》以来设置的"地理志"以及汉代扬雄等开始尝试撰写《蜀王本纪》,直至魏晋时期的《华阳国志》和《越绝书》及《吴越春秋》等,终成定型。但府县一级的地方志编修,还是从明代开始而渐成大潮的,如湖南省最早的地方志是明代虞自铭修、胡琏等纂修的《永州府志》,洪武十六年(1383)刻本、明代万历年间的福建《邵武府志》、明代嘉靖年间安徽的《太平县志》等。

改朝换代,给社会造成巨大破坏,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明清之交的换代战争,亦不例外。但许多地方志对清初社会状况的记录,有一个极为突出的内容,就是虎患成灾。似乎全国皆虎。其中首先是四川的虎灾特别严重,现在能够看到的四川各级方志,几乎都有本地严重虎患的记录。按照这些方志的记载,在清初短短的三四年间,四川各地突然冒出大量的虎群,这就值得认真辨析了。

在川东(今重庆市)地区,道光年版《重庆府志》卷九载:清初的重庆街头有"群虎白日出游"景象。雍正版《四川通志》卷三十八《祥异》说,饱经战乱的江津城内,老虎甚至"翻屋登梯,号为神虎",城区已经变成"虎狼之穴"。道光版《綦江县志》卷十载,清初綦江县"群虎白日出没,下城楼窥破残人户......行者虽五、七同群,执器械,前后中间必有一失"。

在川南地区,乾隆版《富顺县志》卷五记载,该县清初"数年断绝人烟,虎豹生殖转盛,昼夜群游城郭、村圩之内,不见一人驰逐之。其胆亦张,遇人即撄,甚至突墙排户,人不能御焉。残黎之多死于虎","数年断绝人烟。虎豹生殖转盛,昼夜群游城郭村圩之内",县城北门玉水井街一带"久成虎穴,寥寥居民,无一人敢从此采樵"。光绪版《叙州府志·祥异》追忆说,乾隆四年的庆符县(今高县)"虎食人不能制,县令杨元理出示:令民间火枪、弓弩逐之,得虎数十余,患遂息"。

在川北地区,嘉庆版《南充县志》卷六载:川北重镇南充的"县治、学宫俱为虎窟"。同治版《营山县志·杂类志》说,顺治七年的营山县"人民稀少,虎患大作,昼夜为害。凡耕作必会集方敢偕作,然其来疾于掣电,往往攫人于广众之中,同榻之上"。宣统版《广安州新志》卷三十六载:清初的整个广安县都是"荆榛满地,虎踪遍野"。

甚至在四川省最富庶且人口最为密集的成都平原,更是一片荒芜。康熙版《成都府志》回忆清初成都的情况是"城郭鞠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唯看白骨崇山"。一些清初文人对成都平原的群虎纵横现象描述得尤为详细。

康熙初年,新繁县(今成都市新都区)人费密将其耳闻目睹的事编成《荒书》,其中有顺治四年"成都空,残民无主,强者为盗,聚众掠男女屠为脯。继以大疫,人又死。是后,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参加过张献忠的成都科举考试而落第的广安人欧阳直,在其《蜀乱》中说:"蜀中升平时无从虎患,自献贼起营后三四年间,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墙上屋,浮水登船爬楼,此皆古所未闻......大抵蜀人死于贼者十之八九,死于饥者十之二,仅有者又死于虎之口。"康熙时赵彪诏编著的《谈虎》亦云:顺治时四川"虎患,十百为群,或夜半扶椽瓦而下,尽啮室中老幼"。内江人刘石溪在《蜀龟鉴》卷五中,对清初四川死于虎患的人口作过粗略估计:川南"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北"死于瘟虎者十一二",川东"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西"死于瘟虎者十一二"。后来的丹棱县人彭遵泗在《蜀碧》卷四中描述道:清初的成都市"遭乱既久,城中杂树蓊郁成林......多虎豹,形如魑魅饕餮。然穿屋顶逾城楼而下,搜其人必重伤,毙即弃去,不尽食也。白昼入城市,遗民数十家,日报为虎所害,有经数日,而一县之人俱尽残者"。

总之,清代四川的各级地方志,都对明末清初巴蜀大地虎患成灾、人迹罕见的现象有着大量记录,而许多清初巴蜀文人,更是具体详尽地描绘巴蜀大地"三四年间,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等壮观现象。

对清初四川等地"遍地皆虎"的情况,有学者做过这样的统计:"以西南地区而言,清代西南地区至少有150个府州厅县有虎生存活动的踪迹,几乎占当时西南地区府州厅县总数的67%左右。"那么,是否中国所有的老虎都集中到了巴蜀大地?

答案是不尽然。中国其他省区,尤其是中国南方同时也出现大量虎患现象,一些文章对此做过专门的研究。

在广西,乾隆版《岑溪县志》卷一《灾祥》记载:广西岑溪县"自明季之乱,人民死亡殆尽,遍地荒芜","虎竟入村食人"、"虎入西南乡食人"。乾隆版《廉州府志》载:"康熙十年,钦州虎蹂近郊,白昼噬人;四十四年冬,虎入城。"民国版《钦县志》卷首《编年大事记》转引雍正《钦州志》载,广西钦州"康熙八年春夏虎暴......(康熙)二十四年虎暴";民国版《柳城县志·建置》记载:柳州府柳城县"崇祯变后,兵燹频仍,城中鲜有居民,林木荫翁,豺虎成群"。民国版《来宾县志·物异》记载,乾隆时期,来宾县境内老虎"噬人二百有余......因募贵州猎户黄钟琼,连捕获十三虎,患乃息"。

在福建省,康熙版《福建通志》卷六十三《杂记》记载,福宁州(今霞浦县)"虎纵横村落,伤人畜无纪,有杜门者,虎逾垣坏壁而入啮之,道绝人行";顺治十五年(1658)建宁府"近郊多虎,樵苏绝迹。崇安县虎人北门";顺治七年"将乐各乡虎食人,经四五年其害不息"......该省的福州、泉州、兴化等府均出现程度不等的虎患。乾隆版《福建通志》卷六十王《杂记·祥异》记载更为详细:"莆田北山诸村落虎为害,伤人畜以数百计,白昼数十人同行,亦有被伤者,山中数月绝人迹。"乾隆版《安溪县志》卷十记载,清初的安溪县"虎患尤剧,始而窜伏深山茂林,噬樵夫、牧叟,继则咆哮林落,市痒生刘皇遒死焉,至附近之地,常沿渡南门外,居民男妇白日悉遭所啗,甚有虎入人家噬害妇女,如崇善里芒洲五姓、长泰里参内黄家遭毒尤惨。中夜越入邑城损伤豚畜,邑民不敢夜行。计数年之内,十八里男妇老少,死于虎者不下千余人"。

在广东省,宣统版《徐闻县志》载:广东省"顺治十年,徐闻地大饥病伤虎伤人民死者殆尽"。光绪版《嘉应州志·灾祥》引录乾隆《嘉应州志》载,雍正初年广东省嘉应州(梅州)"虎患甚炽,平远、镇平连界地方伤人尤多"。光绪版《高州府志·物产》记载,广东省高州府(今潮州)"虎,郡东西北近山处甚多"、"虎蹂北郊。虎至北门,白昼噬人,守道李皓祷庙作驱虎文以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