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河长吟
19229500000023

第23章 火卷:黄土风物(4)

秦始皇是心知肚明的伟人,尽管他谴责了扶苏,与蒙恬也论事甚少,但内心还是喜欢这二人的智慧和英勇。问题是,人死如灯灭,胡亥在赵高的挑唆下,会同丞相李斯偷改诏书,诈立自己为太子;又以秦始皇的名义下诏赐死长子扶苏与将军蒙恬。诏书是这样下的:“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及罢归为太子,日夜怨生。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和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诏书送至上郡绥德,宣读之恬,扶苏面如土灰,软弱无力,便在住所附近的石崖下泉水旁含泪上吊自杀。蒙恬不服,心疑有诈,要求申辞,可他被使者逮捕关押,最后被迫吞药自杀。

两个冤魂,一个葬在山上,切切殷望南方;一个埋在山下,坚守无定河岸。

扶苏墓高凸,顶上有亭子,周外有屋宇,山边有“呜咽泉”,唐人有诗曰:“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

蒙恬本无墓,但他威存众将士,十万部下含泪用战袍盛土,一人一袍筑起大墓。亦有诗写道:“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深。生前造就千支笔,难书孤臣一片心。”(相传是蒙恬以兔毛创造了毛笔)。

山上有风吹过,是扶苏的悲泣吗?山下河水咆哮,是蒙恬的申辨吗?

不得知。

山上香火弥漫,有识者凭吊。

山下书声朗朗,有学子做伴。

生活从来就不那么简单,岁月始终没有间断,黄土高原上的传奇,被人们读之再读……

红石峡与镇北台

红石峡与镇北台犹如一对姐弟,他们相依在榆林城北边3公里处的沙漠中,构成永远的风景。

红石峡是凹下去的宝藏,有着阴柔瑰丽之美。在平淌的榆溪边中游,突然现出一段数百米长的小峡谷,并且土壤及岩石都呈微红色。就在十数米高的红色连片巨石悬崖上,凿雕出许多文字与庙洞。那些摩崖书法石刻丰富多样,有飘逸的行草、朴拙的汉隶,奇秀的大篆,横的坚的各呈异采,俨如图画。内容多是歌山咏水,寄志托怀,像“榆塞雄关”、“天边锁钥”、“雄镇三秦”、“力挽狂澜”、“还我河山”等等,有人誉其为“塞上碑林”,堪称沙漠中的艺术宝库。在书法石刻的空隙,分布着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庙窟。有“圣母殿”、“观音堂”、“大雄殿”、“慈仁殿”等等,奇妙的是,庙窟之间凿有通道,布以台阶,窟窟相穿,或明或暗,别见洞天,往上爬去,通过天门可登达红石峡的顶峰。

站在顶峰,俯视峡谷,红色的谷体中树枝繁盛,中间一条细水静静流过,让你若有所思。

红石峡东边一公里处,就是镇北台。

镇北台是凸起来的标帜,有着雄悍阳刚之美。它蟠踞在红山的最高处,南依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北挖坦荡无边的毛乌素大漠,像东西蜿蜒的长城链上一柄矗立的巨锁,扼守着塞上的边界。黑灰色的镇北台呈方形,分四层叠起,有30多米高,层基用砖石包砌,每层的台边均砌起高约2米的砖垛口,从下边拾级而上,辗转数次到达顶层。站在顶端的了望台,塞北的沙漠风光尽在眼底,但见广袤的沙丘中,点染着一排排绿树林,有牛羊在其间牧放,有车辆在路上穿行,一排大鸟飞过,勾勒出长天阔野。

镇北台过去是军事要塞,金戈铁马,烽火刀兵,笳声羌笛,孤鸿哀雁,只有它在风沙苍凉中巍然不动,因此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

镇北台突耸于野,方圆数里之外就能瞧见它的雄姿。蓝天白云下的高台,给人一种豪壮雄奇的视野冲击。

红石峡与镇北台,都诞生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红石峡中的榆溪河水,滋润了下游榆林古城的容颜,镇北台那高昂挺拔的身影,给塞内人民带来一种安全踏实的感觉。

一凹一凸,一阴一阳;一高一低,一雄一秀;两个形胜不同的风景,展示着边塞的历史,报告着人与自然的变化,装点着陕北边地的美丽。

大漠统万城

在沙漠边缘的靖边小城,你就能感受到大夏王国的气息。城中有夏都宾馆、夏都酒店,城外有望夏村。它们时时都提醒你,这是离统万城最近的一个县镇了。

但统万城还在县城北的58公里处,藏在沙漠的深怀。去那儿路虽不远,可难走。沙漠中岔道多,并且很少能遇到行人可打问方向。如若错路,搞不好钻在沙漠里转不出来。统万城处在尚待开发的状态,路面的养护及路标的确立都不完善。

我们有县文化文物办的霍竹山主任带路,自然不会迷途了。汽车走了30公里的油路,然后拐上土道。两边是茫茫无边的沙海,偶尔能看到坡头上一间小房子,竹山说那是乡亲们修的庙。有人问:庙里供的什么神?竹山笑了:土地、娘娘、关公、菩萨都有,精简机构,合署办公嘛。这幽默地解释引起大家的兴趣,沙漠里荡起笑声。又说道靖边县这几年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关系重大,竹山说,我们这儿的资源丰富,可是有来历的。老百姓说呀,很多年前,赤脚大仙到这儿来过,他放了一个屁,变成了天然气;拉了屎一泡,变成大煤窑;洒下尿几撮,变成石油河。老百姓不懂科学的解释,这民间传说倒是很有想像力。

说话间,汽车已经跑出去了一个多小时,路边出现了一大片老树林。这些老树身杆粗壮,秃头搭脑,上边长着细密的长枝儿,造型独特。这就是陕北特有的秃头柳,冬天人们砍去了细枝做柳编或柴火,第二年春天它又会密密长出来。多少年来从不衰竭,生命力旺盛,就好像新疆的胡杨林。

车到无定河边,有一间小房子和一根横杆挡住去路,小房上写着:白城子。前边就是统万城了。买票、过河、爬上山坡,统万城的白色边墙出现在眼前。

现在的遗址只是当年统万城残存的极少部分。公元5世纪中叶,东晋时期,匈奴族的末代单于赫连勃勃英勇善战,他于晋安帝又熙5年(公元407年)创立了大夏王国,然后率兵征战,扩充疆土,一直打下长安,占据了秦岭以北的大片地域,最后登级帝位。赫连勃勃征战经过无定河,曾登上契吴山观察地形,他看到山下的河岸上有一片沃土,风景优美,遂发感叹:“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行,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便决定在这儿建筑他的大夏国都。从公元413年开始,十万民众施工5年,于418年正式建成。其规模十分宏伟,城墙数里,敌楼耸立。城分三道,宫殿林立。《晋书》上有一篇》统万城铭”说:“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温室嵯峨,层城参差,楹凋雕兽,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北史》上记载云:“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城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可见其奢侈程度。

统万城过去有四座城门,南为朝宋门,东为招魏门,西为服凉门,北为平朔门。筑城时,赫连勃勃的严格程度堪称残暴。城墙用石英(即砂粒)、粘土、碳酸钙(石灰氧化物)加水混合夯筑。每筑一级,监工大臣都要令人用铁钉锥之,锥不进去有奖;锥进一寸即杀工匠,拆掉重造,人土皆筑墙内。为给都城命名,他大呼:“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可惜他只在此城里住了7年,便辞世而去。其子赫连昌继位4年,统万城便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破。大夏帝国只有26年的寿命,但它在历史上却显赫一时。

如今,1600多年的风沙已经吹过,统万城只剩下了几个高高的白土垛,那坚硬的残墙依然透出些许霸气。利风袭来,尘灰不动,它毕竟是一个帝国的一段龙骨啊,尽管满身疮痍,可卓立不屈,向后世人说明着沙漠里曾经的辉煌。

当年的宫殿荡然无存,城内只有一地明净的黄沙,几棵弱柳和几丛骆驼刺,显出不多的活力来,谁能想到这儿曾是20万人聚集生活的大都市啊。狂风在周围呼啸,似孤魂野鬼的哀鸣,如果是深夜,真让人有些恐惧。

来到城外,有农民上前来出售陶罐,一看品相很差,且普通常见,拒不纳入。农民说:“我家还多着呢,要么,去看看?”我问:“你家住哪儿?”农民手指远方:“在那边,沟里。”据说统万城的文物出土不少,有些还很有收藏把玩的价值,并且几十元钱就可以买一个。但一看日色向晚,只好作罢。

告别统万城之际,正是残阳如血,一地金黄,在波浪起伏的黄沙的包围中,白色的断墙傲然雄立,十分壮观,这美景让人有点儿留恋不舍。

回程的车上,大家游兴已累。竹山先生为了打破沉闷,问:统万城那么坚固,谁知道它是怎么破灭的吗?有人答是历史的原因,有人说是岁月的残蚀,有人曰人为的破坏。竹山先生又道出了一则民间传说:“因为赫连勃勃滥杀无辜,罪恶滔天,玉皇大帝便下令消灭他的统万城。首先是水神下来发大水淹了统万城,可水退后城池丝毫不受损;于是火神又下来燃起大火焚烧,但仍然无济于事。玉皇大帝很是苦恼,风神献计说我有办法,他下来狂刮大风,掀起漫天的黄沙将统万城埋了。从此统万城消失,那段历史也就失去了依托。后来,沙漠移动风水变化,统万城又从地平线上露出,可只剩下了几截白城墙。老百姓说:还是黄沙厉害啊。

这段传说又系老百姓的想象,可却让人沉思:是啊,身居沙漠边缘的民众对黄沙的危害体会最深。这植树造林挡风治沙的工程,真是生存的大计。

望着窗外的柳树林,我祝愿它们快快地成长。

当年大夏国都统万城水草丰美的景象,能不能再重现呢?

剪影黄河

香炉寺

一条黄河,打造了许多绝景,香炉寺便是其一。

佳县的城区建在一个三面峭壁的大石头上,只有西边一条细细地脖颈与黄土高原相连,在过去,这是一夫当关,万军莫行的险要地势。据说有一年打仗,敌军攻城三个月没有得手,最后只好自己退去。

这座石头城的东北与山峰延伸到黄河故道,突然像斧劈一样垂直断了。峰外三米处,耸立着一尊四周如削的巨石。石高20余米,周长15米,石顶平坦,盖着红色的小庙,远望上去,俨然如蜡烛或者香炉,便得名香炉寺。有一块3米长的横木作桥,将寺与山峰连接。许多人不敢过这断桥,因为要悬身空际,如在云中。但过桥后进入孤亭中俯瞰黄河,则别有一番感受。放眼望去,只见滚滚的波涛从远处的两山之间奔腾而来,于脚下翻卷而过,冲向弯曲迷茫的下游峡谷。那种大气磅礴和极具的冲击力,让你心潮澎湃,难以忘怀。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上的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南边有山门、石碑坊等。“香炉晚照”是佳县的八景之一,因为每当夕阳西下时,太阳的余辉将孤亭的倒影投射在黄河水流中,如诗如画,当地人呼之为“小蓬莱”,誉为仙境。

此地每年都有画家来写生,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家更是屡见不鲜。并且他们的作品还常常获大奖,黄河真是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其实,要拍出香炉寺的雄姿,最好的时机是早晨日出之际。那时,明丽而柔和的朝阳从河对岸山西境内的东山上冉冉升起,用万顷金辉照亮了远方层叠起伏的黄土山峦,又用点彩之笔勾勒出香炉寺的侧影。山为背景,孤寺突起,水像镜面一样映出断桥,实为奇观。拍摄香炉寺要选好角度,才能反映出那山、水、寺、桥的和谐构图。这个最佳位置在城边一户人家的后院场上,因为好摄者接踵而至,住户颇有怨言,就筑起一面墙挡住来路,墙上还栽着玻璃渣。可是仍然不济于事,常常早上他们还在睡梦中,就有人跳过院墙来架起相机,无论如何阻止不住。所以有人建议说:干脆把墙拆了,搞一个收费的摄影亭,备好桌凳和茶水瓜籽,既有经济效益又方便了观众,多好。

可是,当地人没有这样做。

他们不靠黄河美景赚钱。

他们只想求得一份安静。

但香炉寺太吸引人了。踏访者的脚步就这样叩击着石头城。

黄土神山

背依山峦,面临黄河,“峰顶常有白云缭绕”,所以得名白云山。山上的庙宇叫白云观,是黄土高原上最大的道教胜地。

从黄河岸边起步,沿山势陡峭着704级笔直的台阶,你在中途喘息几阵,攀登上这段神路,到了一座精致的大木牌坊,“山门无锁白云封”,穿过头天门,就进去了。

白云观是供神的地方,可谓因神建庙。它有54座宫、殿、楼、祠,自成格局,各富特色,并且每庙必神,大约有200多位神。不光有历史上的传统神,还供奉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神。它的神之多、神之全、神之荟萃,为天下少见。你要想了解神文化,进白云山就行了。中国的历史从神话传说开始,从神仙活动发端,多少年代来,造神运动不绝于世,源远流长,真正的神之大国。白云山上群神众立,称它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座神山”,名不虚传。

最初的建庙,也是因神而起。那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的一个秋天,云游道士李玉凤化缘来到这里,见一朵白云浮在上空,凝而不动,仿佛在静候他的来临,李真人心有感动,就在半山腰挖了一孔土窑住下来,一边上山采药,一边给群众看病,于是名声大噪,受到官方与民间的重视,开始兴神造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