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八闽魅力: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
18680800000012

第12章 朱熹集理学思想之大成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等。后世称之为朱文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相传其父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熹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4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的上方有什么?”其父大惊。

朱熹勤于思考,学习长进,8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

1147年,18岁的朱熹参加乡贡,被录取的。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3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南剑三先生”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

1160年,30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师承李侗的教诲,后又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与“南剑三先生”并称为“延平四贤”。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和遵循天理。而破坏和谐的是“人欲”。因此,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也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览胜。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朱熹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朱学派的创始人。

1161年,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一是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是罢黜和议;三是任用贤能。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善良,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美好事物,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熹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

因此,两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我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却也产生了我国“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知军。后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待捐赈者得到奖励,他才赴绍兴就职。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尽管朱熹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他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后,朱熹应在祥芝芝山讲学的著名学者邱葵的邀请,到芝山游览,与邱葵互相唱和,并留下题咏芝山的诗文,其诗道:

床头枕是溪中流,井底泉通石下池。

宿客不怀过鸟语,独闻山雨对花时。

后人将此诗刻石立碑于芝山上。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并刻印发行。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1196年,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朱熹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朱熹还先后到过乐安、金溪、东乡等地。在乐安流坑为村口“状元楼”题写了匾额。应陆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书院讲学,并书“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相赠。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当时学校的教材。

[旁注]

《孝经》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禅宗 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正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

程颐 字正叔,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其兄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主簿 古代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前,因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

格物致知 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即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四大书院 指湖南善化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太极 我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初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八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阅读链接]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我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我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官方哲学,标志着古代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恢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