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数千年发展的中医学,与西医有着根本不同的体系,它直到今天仍然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很少有中国人没有看过中医,没有服过中药,因此它是仍然还活着的国学。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而传统文化经过百年的冲击后,中医学现正处于危殆之中。当今学习和发扬中医学,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作为传统中医学组成部分的中药学,旧称本草学,是曾以博物学形式作为许多传统读书人的基本知识。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书18卷,每卷9篇,共162篇。全书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黄帝内经》建构了一个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础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形神学说以及天人合一学说。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后世誉之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医书。奠定他“医圣”和“经方大师”地位的是被奉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所撰。共16卷,在流传过程中,后来变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者12卷,论外感热病;后者4卷,论内科杂病。全书确立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腧穴学
腧(shù)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灸学、推拿学的基础理论。我国第一部腧穴学专著,约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延平年间(前138—106)。
《黄帝明堂经》
此书是对汉以前散在医书中的针灸腧穴文献的一次全面总结。它的出现标志着继《内经》以后针灸学科一个质的飞跃,针灸专著从无到有,腧穴数量猛增,对于后世针灸腧穴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针灸甲乙经》
中国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编撰,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王叔和(201—280)
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其最重要的医学成就在于撰写了奠定中国脉学的专著《脉经》10卷,共98篇。
脉经
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切脉是传统医学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至王叔和写成集自古以来脉学之大成的《脉经》,首次将脉象归纳为24种,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奠定了后世脉名分类和诊疗的基础。他最早提出寸口三部九候之法,推进了简便易行的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
孙思邈(?—682)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著名的百岁老人和道士。后人尊他为“药王”。他是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他的《千金要方》第一卷就是《大医精诚》一文,这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其医学和药学成就集中表现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
金元四大家
指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他们的总出发点都是我国传统的《内经》的医学体系,但又各从不同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医学理论,使我国医药学的体系发展到新的高度。
刘完素(1110—1200)
字守真。金代河北河间人。他精研医学,提出了一整套治疗热性病的方法,对寒凉药物的应用有独到的研究,被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1156—1228)
字子和。金代河南考城(今河南兰考、睢县一带)人。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15卷。他主张用汗、吐、下三法,临床应用中确有精到之处,遂有“攻下派”之称。
李杲(1180—1251)
字明之。金代河北真定人,师承刘完素。他强调脾胃的作用,并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体健康与病变。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或“温补派”。
朱震亨(1281—1358)
字彦修,号丹溪,元代浙江义乌人。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医药著作。他倡泻火养阴之法,后人称之为“养阴派”或“滋阴派”。
本草学
汉代有“本草待诏”的官职,又将“本草”当做与天文、历算、方术等一样的学科技艺。汉代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本草遂成为中药与药书的代名词,并形成“本草学”。本草学研究中药的分类、来源、采集、功效以及药物的使用剂量、服药方法,总结药性理论。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3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证类本草》
北宋药物学集大成的著作,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1卷,60余万言。北宋唐慎微(约1056—1093)撰。全书收药总数达1746种,是宋代最完备的本草专著,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另外,此书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本草著作,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共52卷,约190万字。全书将药物分成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三大类。此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影响远播海外。
李时珍(1518—1593)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家里世代业医。李时珍曾在朝廷太医院任职。后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