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8113800000037

第37章 古乐术语

中国传统音乐是个独特的领域,所用的概念术语是专门的,下面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个。

雅乐

古代帝王郊祭、朝贺大典所用音乐的泛称,与俗乐相对而称。周代雅乐是指“六舞”,即《云门》、《咸池》、《大韶》、《大厦》、《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奉此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各代均曾因前代雅乐散失而吸收民间音乐重新制定。元明以来,雅乐与俗乐的区别虽还存在,但这两个名称不太使用了。

俗乐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的泛称,与雅乐相对。宫廷宴会时也用俗乐,称为燕乐。俗乐与人们日常生活情感关系密切,与雅乐相比更易于感染人、打动人,因此俗乐流行于社会大众层面,但许多统治者也喜爱俗乐。唐玄宗时设教坊管理俗乐,并在梨园教练俗乐乐工。另外,一般把散乐(百戏)包括在俗乐之内。

五音

亦称“五声”,即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阶。五音中各相邻两音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古人的整体性思维方法,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总习惯于与其他事物联系、附会。五声是音阶的概念,但古人说到五声的时候多与四季、五方、五行联系在一起。如欧阳修《秋声赋》就把秋季、商音和西方配合起来说。

知识链接

【五音不全】此处的五音是指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的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音。五音不全是指发音时不能正确地区分上述五种类型的声母。

七音

“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在此基础上再加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分别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它们与现代音乐简谱大约可对应为1、2、3、#4、5、6、7。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如变徵之声即变徵调式,特点为苍凉悲壮。

律管

古人用管、钟、弦定音,所以有管律、钟律、弦律之说。律管是用来定音的竹管(后世又用铜管),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来确定乐音的高低。律管的长度是固定的,长管发音低,短管发音高。

六律、十二律

我国的古代律制。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个调。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律管,由律管所定的十二个标准音即称十二律。这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十二个调。由低到高依次为:(1)黄钟,c;(2)大吕,#c;(3)太簇,d;(4)夹钟,#d;(5)姑洗,e;(6)中吕,f;(7)蕤(ruí)宾,#f;(8)林钟,g;(9)夷则,#g;(10)南吕,a;(11)无射(yì),a;(12)应钟,b。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六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律吕。古书上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乐调

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中,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五声音阶则为徵(5)、羽(6)、宫(1)、商(2)、角(3)。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调式就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商为音阶起点的是商调式,意思是以商作为乐曲旋律中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其余由此类推。

工尺谱

我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一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成。常见的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高八度各音加“亻”旁作标记,如“仩、伬、仜”等;低八度各音除六、五、乙分别改为合、四、一外,其余均在末画带撇表示。节奏则用板眼记号“”、“×”、“·”、“o”、“ㄥ”、“△”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