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8113800000036

第36章 传统民族乐器

音乐与戏曲

中国古代乐器种类繁多,如今仍然在民族音乐中使用的都有数百种之多。大体说来,这些乐器可粗分为拨弦乐器、拉弦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四大类。下面择要介绍20余种。

古琴

即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少周代已有,一说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盛行。琴面装有七根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按五声音阶排列。琴面还嵌有十三个琴徽,以标识弦上音位而用。演奏时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散声以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泛音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按声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并能奏出滑音、颤音或其他装饰音。此外还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2003年11月7日,中国的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

知识链接

【琴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琴心,即以琴声传达爱情之意。

【琴瑟】瑟,形似古琴,多为二十五弦。春秋时已流行,常与古琴合奏。故人们往往以“琴瑟之好”指称夫妇间感情和谐。来源于《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胡琴】唐宋诗词中常能见到胡琴一名。当时凡是来自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拨弦乐器,统称胡琴。唐段成式《乐府杂录》中称二弦琵琶为胡琴。而作为拉弦乐器的胡琴,最早记载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元代用于宴乐。今有京胡、二胡、板胡等,通常胡琴指京胡。

古琵琶

拨弦乐器。本作“批把”。“批”、“把”是古代两种不同演奏手法的称谓,右手向前弹称为“批”,右手向后弹称为“把”。秦汉时期,对使用批、把演奏手法的乐器概称之为“琵琶”。有传说琵琶起源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以后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步定形为一种半梨音箱,曲项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琵琶是中国弹拨乐器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乐器,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势,也能表现花前月下缠绵的思念之情。

古筝

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地,故史称秦筝。汉晋以前十二弦,唐宋以后增为十三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五弦或十六弦。按五声音阶定弦。传统演奏技法: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弹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无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颤、揉、推”等变化音。早期的古筝高亢粗犷,有“秦筝慷慨”之说。东汉以后逐渐发展为淡雅古朴的风格。

知识链接

【筑】古代击弦乐器,形似筝,颈细肩圆,有十三根弦,弦下设柱。可能较为适合表现凄凉悲壮之音,战国时燕太子丹送别荆轲时,高渐离击筑,为变徵之声。

箜篌

古代弹拨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其历史据考证已有两千多年。盛行于汉唐时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明代以后渐少使用。现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长演奏揉、滑、压、颤音效果,表现力极为丰富。箜篌之音,在浪漫唯美中透着一份悲剧性情调,特别适宜表现追忆往昔的梦幻意境。

汉武帝时参考筝、筑、箜篌等乐器而创制的弹拨乐器。圆形音箱,直杆,四根弦,有十二柱位,每个柱位横贯于高低不同的四根弦之间,为四弦所共用。初始名为琵琶,后人称为秦琵琶或月琴,到唐代已有十三个柱位。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唐武则天时,遂将此乐器改称阮咸。近代又简称为阮。后世的阮,有四根弦的,也有三根的。柱位也比汉代有所增多。

古代吹奏乐器,形似梨,用陶土烧制而成。最早出现于约七千年前,大部分是二音孔和三音孔,至殷商时期的五音孔陶埙已能吹奏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发音古朴醇厚而悲壮。

知识链接

【埙篪】篪(chí),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古代又指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埙和篪合奏时,声音互相应和。故常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或借指兄弟。源出《诗经·大雅·板》。

筚篥

亦写做觱(bì)篥(lì),又称芦管、笳管。为木制吹管类乐器,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起源于西域,后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有大小筚篥、桃皮筚篥及双筚篥等多种形式。隋唐至宋元时盛行全国,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筚篥部。唐代诗人有很多诗篇写到这一乐器。

又称横笛,竹制。上开有吹孔和膜孔各一,按指孔六个,音色清脆,音域较宽,能吹两组多一点的音。笛是我国最常见的吹管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末期已出现。北方地区流行的笛较短,常用于梆子腔一类戏曲的伴奏,又称为“梆笛”,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左右(d2—f4);南方地区流行的笛略长,常为昆曲伴奏,俗称“曲笛”,音域为a-d3。笛子发出的音古人常以凤鸣为喻,如《太平御览》所引旧籍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作凤鸣”;《列仙传》亦有“萧史日教弄玉吹箫作凤鸣”的说法。

箫、排箫

箫为单管竖吹,汉代开始盛行。古代箫多为竹制,但也有玉制或瓷制的。上端利用竹节封口,在封口处开半椭圆形吹孔,音量较小,音色委婉清雅。箫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适用于独奏和合奏。其低音区善于表达深沉的旋律;中音区善于表达优美的抒情性。排箫又称为凤箫。把一组竹管排列一起,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前者称为洞箫,后者称为底箫。

笙和排箫有点相似,最初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只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后来人们逐渐给笙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笙斗,和排箫区别开来。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笙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他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

芦笙

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已出现。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两排插入木制的笙斗中;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古代乐器。青铜制,悬挂在架上,用槌击而鸣。钟的历史很久远,河南陕县庙底沟文化遗址就发掘有陶钟。但钟最盛行之时为青铜时代,在当时,钟不仅是乐器,而且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宴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西周中期开始有用十几个大小不等的钟组成的编钟。也有单一的,称为特钟。有的口缘平,有悬纽,又叫,盛行于东周,是从钟发展而来的。

编钟

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战国早期“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尽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王”,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

知识链接

【簨虡】钟架古称(sǔn jù),横梁为,也作笋、栒;承托横梁的立柱为“□”,也作“□”。

古代石制乐器,悬挂在架子上,以物击之而鸣。甲骨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后世的磬在材质由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磬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音乐。另外,佛寺中状如云板的鸣器也叫磬,用来敲击集僧;佛寺中钵形的铜乐器亦称磬。

柷(zhù)为古代打击乐器,又叫椌(qiāng)。形似方匣子,木制,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奏乐开始时击鸣,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传世清代柷,通高约50厘米、每边长65厘米。

知识链接

【敔】音yǔ,与同类的古乐器。又称(jié)。木制,形如伏虎。奏乐将终,击使演奏停止。

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传说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南北朝至隋唐,吸收和利用了不少外来的鼓,并在艺术实践中加以发展。鼓在歌舞、戏曲等艺术活动中,是常见的伴奏乐器之一,有时起着指挥的作用。

我国各族常用的打击乐器,以黄铜制成,可以分为大锣、小锣、云锣、十面锣等。大锣锣边钻孔系绳,左手提起或挂于架上,右手执棰击奏,发音较低,但声音洪亮、富有力度;小锣锣面呈坡形,锣脐分大、中、小三种,锣边无孔,不系锣绳,以左手食指关节处提锣内缘,右手执锣板击奏,发音较高,声音清脆,有诙谐色彩;云锣由十面小锣组成,用绳系于木架上,左手执架柄,右手用锣棰击奏,可演奏旋律;十面锣是由十几面大小不等,音色、音高各不相同的锣悬于木架上,由一人独奏。锣在我国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声音洪亮,在民族乐队,民间器乐合奏,各种戏曲、曲艺以及歌舞伴奏中,各种庆祝集会、赛龙舟、舞狮子、欢庆丰收和劳动竞赛中,都很常见。

铙钹

铙、钹,两种近似的铜制打击乐器。在形制上,铙中间隆起部分较小,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钹中间隆起部分圆而大,其径约当全径的二分之一。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在音质上,铙发音较响亮,余音较长;钹发音较浑厚,余音较短。铙与钹在民间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伴奏。明清以来流行的十番锣鼓曲,配器上就充分利用了铙和钹各自的特点,造成丰富的音响效果。

八音

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等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属竹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