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8113800000031

第31章 宫殿和其他建筑

宫殿建筑在堂室布局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规模更大,更讲究皇家的尊贵和气派。其他的如祭祀、寺宇道观和园林建筑,功能特殊,建筑形式显得更特别一些。

宫殿

秦汉以前,与殿堂同义,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汉以后,宫殿为帝王专用,后来又为宗教神祇所用。历代宫殿,基本都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沿着中轴线在最前面设置若干大殿,为朝会施政之所,以高大、空旷为特点;后庭为宫,是帝后、嫔妃所居之处。宫殿都追求宏伟壮丽,一表现在宫殿屋宇之多,如西汉时萧何负责修造的未央宫就由40多座殿堂组成,周长达11公里;二表现在殿顶的形式和装饰上的考究,如大屋顶设计,逐渐形成以重檐庑殿为最尊贵的形式。

最初指部落聚居地的主要入口两侧的岗楼形式,后来演化成皇宫的进门。一般是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有观楼。因为二阙之间有空缺,因此叫做“阙”或“双阙”。它开始是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后来逐渐成为区分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建筑。又名观、魏阙、象魏。

甬道

楼房之间有棚顶的通道为甬道,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亦为甬道。院落中用砖石砌成的路。

相关知识

【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明堂

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祠堂

最初春祭称祠,祠后来用来泛指对鬼神的祭祀。汉代以后则变成祭神的住所,以后又称供奉祖先的庙为祠、祠堂。

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又指古代基层行政机构,兼设有旅舍形式。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

台榭

台原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榭为台上的木构房屋,两者合称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等用。有时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榭还指四面敞开的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将临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称为水榭。

坊表

中国古代具有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华表等。牌坊又称牌楼,为单排立柱。在立柱上加匾额等构件而无屋顶的称为牌坊,有屋顶的称为牌楼。牌楼多立于离宫、苑囿、寺观、陵墓等的入口处,或在城镇街衢的冲要处,如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的两端等处。华表为成对的立柱,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汉代称桓表。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卢沟桥头。

相关知识

【功德坊】历代帝王为了表彰那些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们,就在其家乡为其建立功德坊,旌表其功德,这对臣子们来说是无上的荣耀。

最初指衙门,在汉代,三公衙门称府,九卿衙门称寺,如大理寺等。后由于西域僧人传经至中土,居于鸿胪寺,后便将僧人所居的庙也称做寺了。寺后来就专指和尚庙。

本指祭祀建筑,如供奉祖先的房屋,有宗庙、太庙等,再如祭祀山川、神灵、仙佛或奉祀圣贤的地方,有寺庙、岱庙、城隍庙、土地庙、孔庙、关帝庙等。另外还指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如庙堂。

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后来,道教的庙宇也叫观。

古代祭祀天、地、社稷,以及誓师等大典之用的高台,用土和石筑成。著名的有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也常称为佛图、浮屠、浮图等。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