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居家的生活用具因贫贱而不同,以下是古书中常见到的。
床榻
床,供人坐卧的用具。在古代,坐具也叫床,小的只能坐一人。榻,一种供人坐卧的家具,四足,比较低矮。较小的,供一人坐;较大的,可坐也可卧。有的榻上两面有矮屏风。榻又特指备客留宿的床。
相关知识
【徐稚榻】又称“徐榻”,指东汉陈蕃为徐稚特设之榻。陈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为徐稚特设一榻,徐走后则将榻悬起。事见《汉书·徐稚传》。后用为好客之典。“下榻”一词亦由此而来。
席筵
古人坐、卧时的铺垫用具,用芦苇、竹篾等编成。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席和筵,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不同在于:筵比席长一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来,筵席一词,被用以专指酒席。
相关知识
【席荐】席子和草荐。亦泛指铺垫物。
【席槀】以槀荐为坐席。古时臣下表示请罪的一种方式。亦用做居丧的礼节。亦指贫家的坐卧之具。槀(gǎo),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根可入药。亦称“西芎”、“抚芎”。
衾
大被。锦衾,织锦的被子。又,指覆盖尸体的单被。
相关知识
【衾帱】被子和帐子。泛指卧具。
【衾裯】指被褥、床帐等卧具,又借指侍奉寝卧等事的婢妾。裯(chóu),床帐。
几
音jī,矮或小的桌子。古时人们席地而坐或坐在矮床上,用以吃饭、看书写字、休息或搁置物件。几,比较小,几面狭长,下面两端有足。
案
盛食物的木托盘,有短脚。有食案和书案,食案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可以放在地上。食案形体不大,足很矮,实际上是古代用以进送食物的托盘。书案,长方形,两端有宽足向内曲成弧形,不很高。到南北朝时,案足逐渐增高,由矮曲状逐渐变直。后世指狭长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
相关知识
【举案齐眉】后汉梁鸿之妻事夫甚谨,常把食案抬举到眉眼那样的高度将食物递给丈夫。后世借此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槃匜
槃(pán)即承盘,亦特指承水盘。匜(yí),古代盛水洗手的用具。槃匜,泛指古代盥洗用具。
相关知识
【槃盂】盘与盂。盂,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槃桉】盛祭物的木盘及放置祭品盘的几案。
桌椅
桌,大约出现于汉代,到唐代,桌子逐渐多起来,于是出现了椅子。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就有人们围着桌子欢宴的场面,桌子很大,周围可坐好几个人。桌椅的广泛使用,使人们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生活用具的变化。
胡床
古代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东汉末年由胡地传入,故称。汉灵帝时,宫廷很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关于胡床的记载已较多。将帅据胡床指挥作战;狩猎、竞射时也用胡床;居家时因胡床便于携带,可随处安置,因而使用较多。至隋,改名为交床,后来改床为椅,称为交椅。
交椅
坐具。胡床,即折叠椅。至隋朝,改称为交椅。南宋后又称为太师椅。
屏风
室内陈设的作为挡风或遮蔽的用具。屏风开始是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称为“斧钺”。它以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了斧钺,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后逐渐发展,普及到民间,成了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主要有立式屏风、折叠式屏风,又有纯粹作为摆设的插屏。
镫
原指古代盛熟食的器皿。后又用以指称照明器具,通“灯”。早期的灯,上有盘,中有柱,下有底。盘也有做成碗形的,称灯碗。盘内盛动物脂肪作燃料,后改为植物油,以草或线做灯芯。
相关知识
【灯擎】即灯架。古时,长擎高灯,远照一堂,为富贵人家所用。而普通民众一般仅有置于案头的短擎灯。
【灯花】又称灯穗,灯芯余烬结成的花状物。俗以灯花为吉兆。
【灯节】即元宵节,此夜民俗到处张灯结彩,故又名灯节。
烛
古代原无蜡烛,以去皮的麻秆制成照明工具,称为火炬,又称为烛。后来有了蜡烛,取代火炬。蜡烛又称为蜡炬。
相关知识
【蜡泪】即蜡烛燃烧时滴下的油。
【跋】即蜡烛烧尽留下的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