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8113800000017

第17章 食物与食器

衣食与节日

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在饮食习惯上是不同的,这首先受制于物质条件,但同时也有历史形成的文化习性。下面从古人的食物与食器的角度加以观察。

六谷

本来是五谷,但五谷之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后来,把两种说法一综合,就成了六谷了,即稻、麻、黍、稷、麦、菽。

主食

古代用粮食作物制成的主食,主要有以下几种:糗(qiǔ),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粮是指干粮,主要供行军作战或出门旅行时食用;饼,将麦与米(稻、黍)捣成粉后,加水团成饼状。

肉食

在古代,牛、羊、豕(shǐ)为三牲,用于祭祀。牛是古代重要的生产工具,因此十分珍贵,只有贵族才能吃到牛肉,平民百姓只能吃羊肉和猪肉。在古代,野猪称彘(zhì),家养猪称豕。大猪称豕,小猪称豚。另,猪、豕、彘又是不同方言区对猪的不同称呼。

炙、脍、醢、脯、羹

古代的烤肉有两种,烧鲜肉叫炙(zhì),烤干肉叫燔(fán)。脍是细切的鱼或肉。醢(hǎi)是肉或水产品做的酱。脯是干肉,动物的内脏也可以制脯;脯又称脩(xiū),束脩就是指成捆的脯。羹,则是一种肉汁。

五荤

也叫“五辛”,古人把常食用的五种辛辣的食物称之为五荤,并不是指鱼肉荤腥。五荤,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云苔、胡葱为五荤;道家以韭、蒜、芸苔、胡葱、薤(xiè)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姑、薤葱为五荤。后代一般指葱、韭、薤、蒜、兴蕖。

重阳糕

九月九日重阳节为孝敬老人而做。南朝时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为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之意。另外,还要在糕面上撒上一些木樨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

社糕

春秋二季的社日(立春及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为春社和秋社)做的。品种繁多,因用料各异而又有诸多花样的别称,如菊花糕、黄米糕等。

花糕

分两种。一种用糖面做,中间夹有两层至三层细果,用以美观。一种在蒸饼的表面随意加些枣、栗或西瓜的子仁。

年糕

指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中国农历年的应时食品。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蒸饼

用蒸的方法制成的一种饼,又叫“笼饼”,即今之馒头。

环饼

古代食品名。俗称“馓(sǎn)子”。用面粉、糯米粉加盐或蜜、糖,搓成细条,油煎而成。形状各别,或为麻花,或栅状。因起于寒食节禁火,用以代餐,亦称寒具。

汤饼

起初实际就是面片汤,是将调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片下锅煮熟。后又叫煮饼,即今之切面。

胡饼

又称馕(náng)、炉饼。由少数民族流传而来的一种食品。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且花样很多,原料丰富。

馒头

原作“蛮头”或“曼头”,据说是诸葛亮征讨孟获时,按照以人头作祭供品的蛮俗,用面粉包裹羊肉、猪肉做成人头形以代。后由此衍生出馒头的面食:用面粉发酵蒸成,形圆而隆起。原本有馅,后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

食器

古代常用的食器有皿,是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盆,敞底而上宽,盛物用的。盎,是一种大腹敛口的盛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