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8113800000018

第18章 茶文化与酒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料主要有茶、酒两类,这些与人们的基本生存关系不大,但却关涉着人的精神生命,茶文化、酒文化也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茶宴

通常,茶宴分为调茶、献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评茶、叙谊等环节。烧水、冲沏、递接、器具、啜饮等与品茗有关的茶艺,都自然包含其中。茶宴进行时,一般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以表敬意。而后一一奉给赴宴宾客,这便是献茶。宾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低头观色,接着便是举碗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好、茶叶美,随后的话题是即景叙情。茶宴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大盛于宋代。

斗茶

又叫斗茗、茗战,即比赛茶的品第的茶事活动。在唐代已经出现,到宋代则不仅流行于上层社会,还普及到民间。斗茶的胜负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看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二看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与汤色密切相关,标准一样。另外,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

蒸青团饼茶

唐代主要的茶类。使用蒸青方法制作。茶叶采来后,先放在甑釜中蒸一下,然后将蒸软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捣碎的茶末,放在铁制的规承(模)中,拍压制成团饼,将茶饼穿起来烘焙至干,封存。

龙凤团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北宋盛行的是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其制作,包括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六道工序。茶芽采回后,先浸泡在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炒青绿茶

唐代开始出现,经历代进一步发展,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据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茶经》

唐陆羽著。陆羽字鸿渐,号桑苎翁,又号东冈子,人称之为“茶圣”。此书分三卷,共有十个部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此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茶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和饮茶艺术,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也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性文献。

《茶录》

宋蔡襄著。蔡襄,字君谟,“北宋四大书家”之一,又是宋代茶艺家。此书分上、下两篇,分别论述了茶的制作、收藏、点茶的方法和茶事的用具,是一部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茶文化著作。

《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20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茶具

茶艺与茶具有很大关系,古人的品茗使茶具得到了发展。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一套茶具有24种共计29件之多,为:风炉、灰承(盛放炭灰的铁盘)、筥、炭挝(铁制,用来敲碎大块炭的小锤)、火夹(即火钳)、釜(煮水的锅)、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鹾簋(cuóguǐ)、揭、熟盂、碗、畚(běn)、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春酒

周代时期的名酒。酿造春酒的方法,直到南北朝时期,仍被奉为传统工艺的经典。一般是在正月晦日取河水而制。

桂酒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美酒。通常有两种制法:一是用桂花浸制而成;另一种是用木桂、牡桂、菌桂等药材和酒曲一起入瓮共同酿造而成。是一种滋补药效的低度酒。

白坠春醪(láo)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河东人刘白坠善于酿酒,季夏六月,用瓮贮酒,放在日下暴晒,晒十天而不动酒瓮。这种酒香美,喝醉了经月不醒。名叫鹤觞。带着此酒外出,碰见盗贼,给他喝,使他不醒,就能擒住他。因此,又叫“擒奸酒”。

醽(líng)渌酒

两晋南北朝至唐时期的名酒。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魏徵所酿造的葡萄酒,制法可能源自西域。另一说认为是以渌水和酃(又写做醽)湖水酿酒甘美而得名。

桑落酒

河东(今山西)桑落坊有井,每到桑落时,取水酿酒甚美,故名桑落酒。其制作方法大致在宋代时由河东传入关中,并享盛名。

羊羔酒

亦称“白羊酒”。创制于宋代。因使用肥羊制酒而得名。多在腊月制作。

蜜酒

此酒产于四川绵竹。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此酒,其制酒之方,因经苏轼介绍而广为流传。后有“东坡蜜酒”之说。

知识扩展

【酒的别称】古代关于酒的别称非常多,有:欢伯、杯中物、金波、鬯(jù chàng)、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家酿、红友、玉友、三酉、杜康。

酿酒

古代的酒一般是黍子或高粱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并不浓烈,浓烈的酒是元代以后出现的。经过一天酿制而成的酒称“醴(lǐ)”,味甜;经过多次酿造的酒称“酎(zhòu)”;酿好后不兑水,比较浓烈的酒称“醲(nóng)”、“醇”。

《醉乡日月》

唐皇甫崧著。皇甫崧,字子奇,新安(今安徽歙县)人。此书原30篇,有:饮论、谋饮、为宾、为主、明府、律录事、觥录事、选徒、政令、令误、骰子令、详乐、旗幡令、下次据令、闪击令、上酒令、并著辞令、按门、手势、拒泼、逃席、使酒、勤学、乐观、小酒令、杂法、进户、酝法、风俗。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饮酒艺术的重要著作,其中关于酒令的名目、程序与礼仪是书中的重要内容。此书已散佚,部分内容存于他书中。

《北山酒经》

宋朱肱著。朱肱,字翼中,自号无求子,大隐翁。吴兴人。此书为作者晚年归隐西湖后所著。书分三卷,上卷总论,记酒的发展历史;中卷记述曲配料名目、分量、加工及配制方法;下卷记造酒之法,对每道工序都注明方法及要点。其中记录了白羊酒、地黄酒、菊花酒和葡萄酒等6种造酒法。这是我国较早完整论述酒的一部重要著作。

《酒谱》

宋窦著。窦,字之野,北宋仁宗时人。《酒谱》杂取有关酒的掌故、传闻,按内容分类排比而成。内容包括酒的起源、名称、历史、酒事、公用、性味、饮器、礼仪等。此书是对北宋以前中国酒文化的汇集。

煮酒器

煮酒的器具有爵、角、盉(hé)、斝(jiǎ)等。爵,专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前有倒酒的槽,后有收缩成雀尾状的“尾”,口上有二柱,呈圆形或方形。角,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盉,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斝,青铜制的酒器,圆口,三足。

盛酒器

包括尊、觥(gōng)、彝、壶、卣(yǒu)等。尊,其形是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图案,可按图形称龙虎尊、象尊等。觥,又作觵(gōng),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也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彝,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盖、有耳的酒器。壶,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卣,青铜制,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也有作圆筒形的,器形变化较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饮酒器

包括觚(gū)、觯(zhì)、觥、盏、盅等。觚,长身,细腰,圆足,口像喇叭。觯,是常用的饮酒器,像大口瓶,有圆足,比较小巧、轻便。觥,是一种盛酒兼用做饮酒的器具,原形像一只横放的牛角,下面是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盏、盅都是指小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