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高兴》大评
17727300000047

第47章 另一种生活

——读贾平凹《高兴》

武媛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假,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呢?作为西安人,我对坚守在故乡这方热土“以养浩然之气”的贾平凹是格外欣赏与关注的。

农村出来,站在城市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农村的生活,贾平凹的身份是双重的。这位一直站在中国文坛“风口浪尖”,受到褒贬纷争的陕西作家“无论怎么写,笔尖都是有温暖的”,“不管写城市生活还是农村生活,都是有感而发,都是事关痛痒,都是一吐为快。”

如果说东北高密的那片黑土地造就了莫言汪洋恣肆的想象力、诡秘奇幻的气息,造就了《红高粱》系列小说;那么西北这片黄土地却造就了贾平凹深沉中透出的俏皮的幽默、朴实而厚重的笔触,造就了《商州初录》、《浮躁》、《高老庄》、《秦腔》,也包括新近出炉的《高兴》。

可以说,是乡土情结成就了这个文坛“鬼才”。贾平凹曾在创作《高老庄》时表示,“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注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

正是出于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描写“农民进城”为主要内容的新作《高兴》才应运而生,这其间也是历时五年,五易其稿,创作的艰辛可见一斑。

《高兴》以人名作书名,书中主人公刘高兴原名刘哈娃,是清风镇农民。带了一双失败婚姻留下的鞋子,怀揣着他做城市人的梦想,带着同村五富来到西安城,生存的方式是在同村人韩大宝的手下收垃圾。他们想要努力工作、生活,成为堂堂正正的西安人,可现实的无情,城市的冷漠无时无刻不在驱逐着他们,摧残着他们。他们用梦想冲淡忧伤,用乐观打败困难,用幻想安慰失望,用友情相互温暖,用惺惺相惜赢得友谊,换取浅薄的爱情。

在这个充满了辛酸笑容的浪漫故事的表象背后,隐含了贾平凹巨大的、挥之不去的心理焦虑:这就是在现代性的过程中,中国农民将以怎样的方式生存。

从《废都》到《秦腔》再到《高兴》,贾平凹由城而乡再由乡而城,他并不疾言厉色地批判都市文明病,面对无处不在的现代性乡愁和无往不遇的沧桑,他挽悼、伤逝、怀旧,总是一副哀而不伤、贵柔守雌的姿态。如果说《秦腔》是写土地上的农民,那么《高兴》就是写离开土地的农民。

可贵的是,《高兴》中描写最底层人民生活状态,贾平凹并未采用苦难写法,而是另辟蹊径,用他独有的幽默与温情抒写以高兴为主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挣扎,含泪的笑让人更感沉思。

主人公刘高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这个“新人”形象虽不能代表大多数进城农民形象,但却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也是贾平凹对其创作的突破。他的身上有着类似“文人”式的忧伤与理想,可以视为作者在小说中的投影。高兴是与众不同的:会吹箫,听鸟叫,欣赏云彩与花朵,能纠正商铺招牌上的错别字。他具有“新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认为“路边有一棵树被风刮歪了,你要以为这是咱的树,去把它扶正”。他具有正义感与普通农民没有的智慧;他为了制服肇事企图逃逸的司机,不惜献身扑在车前盖上;他略施小计就搞定了刁难五富的门卫;他用廉价的西服皮鞋就唬住了恶意扣押保姆翠花身份证的房东。自信能干的高兴身上仍具备中国农民那种诚实、忠厚的高尚品格,对五富友爱,对孟夷纯情深。这个自命不凡,颇有些清高并自视应为城里人的“刘高兴”似乎也透着些阿Q的影子。但阿Q是麻木不仁的,而刘高兴却清醒得有些异常。他对进城农民如何融入城市的生存法则的总结:“城里水深着呢,要学会保护自己。咱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去适应。不能适应的去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让人不禁为他的生存哲学拍手叫好。当有人伤其自尊时,他起初有些愤恨难过,但马上就想开了:“遇人轻我,必定是我没有可重之处么,当然我不可能一辈子只拾破烂,可世上有多少人能慧眼识珠呢?”刘高兴的过人之处使他成为天然的“领袖”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个“十二能”,他也始终没能挤进城市的大门,“在火车站的广场上游荡,觉得自己像一个孤魂野鬼,不知道该去哪里。”

由于刘高兴形象的典型独特,虽有创新却有失真之嫌,略显单一。在我看来,《高兴》中为数不多的人物里,五富是最具代表性的农民形象。还有杏胡,虽然笔墨不多,却是血肉丰满,形象鲜活。

五富是刘高兴的保护对象,他没有做城里人的愿望,只是进城多挣几个钱,使妻子和三个儿子过得好一点,目的简单而单纯。他胆小、怕事、粗笨、邋遢,却卖力、拼命。“你扇他,他还给你笑,这就是五富。”五富虽然逆来顺受,却控诉着社会的不公,“挣的钱在哪儿?那些富人开着小车,戴着金链,装着信用卡,喝着茅台。他们那么多钱了还要扫树叶一样揽钱,钱也是势利鬼,谁越多它就往那儿去!”这真实地反映了所有底层人民在经济浪潮中的卑微地位与生活环境,也暴露出社会体制改革和人性中的某些弱点。他啃着发霉的干馒头,天黑了也不在大街的长椅上稍稍休息一下,为了趁回家前收到更多的破烂挣到多一点的钱。五富是刘高兴的影子、跟屁虫,也是最好的朋友,他把刘高兴视为领袖,为他的正确而喝彩,即使他做错了五富也遵从支持,至死不渝。可是五富死了,死得那么突然,那么悲惨,仿佛沉寂的黑夜中一声尖利的怒吼,一切戛然而止。五富生前就要求死也要回到故乡,于是刘高兴“背尸还乡”,可还是被火车站的警察发现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实行了火化。就像贾平凹《六棵树》中的痒痒树,离开了故土就失去了根和生命。

杏胡是给我印象极深的一个人物。她泼辣而且坚强,在死了丈夫之后,她为自己做的计划是:一年里重新找个男人结婚,两年里还清一半的债务,结果她找到朱宗结婚,起早贪晚地劳作真的还清了一半的欠债。她又定计划:一年还清所有的债,翻修房屋。两年后果然翻修了房屋还清了所有的债。然后她再计划如何供养孩子上大学,在旧院子盖楼,二十年后在县城办公司等。她说:“你永远不要认为你不行了,没用了,你还有许多许多事需要去做!”她的热情、达观和坦白,可能比无尽的苦难更能够表达底层人真实的生存或精神景况。

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在对高兴的爱情处理上采用了“才子佳人”模式。他们的相识、相处以及刘高兴为了解救孟夷纯所做的一切,亦真亦幻又感人至深。贾平凹为这个奇异的组合赋予了他们情感以浪漫的特征,不仅为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能。甚至可以说,刘高兴与孟夷纯的故事,是最具可读性的文字。正因为是“才子佳人”模式,他们之间才没有沦为“嫖客与妓女”的故事。贾平凹继承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和戏曲的叙事模式:危难中的浪漫情爱是最为动人的叙事方法之一。

衡量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作者描写细节的能力。《高兴》几乎通篇都是白描,从容练达,在淡定中显出文字的真功夫;而在情节上,细节构成了小说的全部。有人说《高兴》中内容太过庞杂,近似于大杂烩,但我想说,贾平凹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和挖掘资源,在与时俱进的现实中找寻突破,这才会产生文学创作的进步,也许不尽成熟但是精神可嘉。拾破烂行业中的五等分级,拾荒者像守卫领地般在先前占据的一片垃圾上扒找,冒着被流氓敲诈和警察逮捕的危险到“鬼市”中收购赃物,为多赚点钱收购医疗垃圾将其卖到小村庄的地下加工点,夜晚到“大圆盘”抢着帮忙卸货以图20元每车工费,夜晚于夜市运送煤球……点点滴滴的细节饱含着作者“心怀天下不平事,意念人间疾苦情”的情怀和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呐喊。《高兴》在细节描写这点上所取得的成就,应该说在近年的长篇小说中是最为突出的。

在《高兴》的两个后记中,贾平凹写到了小说创作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当体验生活四个字似乎早已从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时,贾平凹忽然以一种莫大的诚恳将其复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使命。身居高位却愿意深入底层,并不以同情、悲悯看人,而以朋友身份与底层人民同吃同住,这样的选择本身就已经足够令人充满敬意。能够“体验生活”虽然可贵,但如何让自己的感情更紧密地与之贴近,也是“体验”所不得不考虑的,这不只是《高兴》的问题,而涉及了“现实主义”的一般理论与创作实践问题。

读完《高兴》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了。看似满纸荒唐言,实则一把辛酸泪。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我要写刘高兴和刘高兴一样的乡下进城群体,他们是如何走进城市的,他们如何在城市里安身生活,他们又是如何感受认知城市,他们有他们的命运,这个时代又赋予他们如何的命运感,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便觉得我就满足了。作者在后记里也说,“这个年代的写作普遍缺乏大精神和大技巧,文学作品不可能经典”,他只想“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一份社会记录留给历史”。留下记录给历史,其实这也是一个不低的要求。

作者做到了,读者看到了一个坚守的贾平凹,看到了盛世繁华下的另一种生活,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便可感知发现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们,他们确实需要我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