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17567800000031

第31章 武术舞蹈(6)

《卖盐茶》舞曲寄“杨柳青”调为主,随兴而唱,可长可短,咿呀动听。昔时常在庙会期间出现,解放后则在群众性庆祝活动或文艺会演中表演,有时在地方商品交易会时演出助兴。初时,表演者为男扮女装,单个或二三个人表演,形式不拘。解放后,经过不断地艺术再加工,改由年轻女子表演,穿着艳丽的服装,肩挑细巧的花篮,七八个以上表演者编队列阵,轻歌曼舞,穿插变形,婀娜多姿,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形成了如今样式的花篮舞。

保护民间舞蹈《卖盐茶》,对研究上海浦东发展史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什么是祁门傩舞

傩舞又称鬼舞、舞鬼。流行于祁门的傩舞是中国远古时腊月里驱鬼逐疫的一种汉族民俗祭祀舞蹈,源于原始巫舞。人们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比臆想中的鬼疫更凶猛狰狞的傩神,跳着凶猛、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在徽州,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后来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内涵也大为丰富,其中包含了驱邪扶正、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祝祷丰收等内容,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故事方面的节目,发展成为傩事。祁门傩活动历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为盛行。立春前,祁门县令要率领下属到城东郊占卜水旱,老百姓则扮戏相跟从,立春日则祭祀太岁行傩,其他县也是如此。如果说春祀傩仪尚带有古傩驱鬼逐疫意义的话,在民间迎神赛会中出现的傩,则纯粹是一种娱乐了。如祁门县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举行的游太阳神赛纪念“八灵王”的游行活动,人们在队伍中边歌边舞,即为娱乐性的傩舞。

祁门傩舞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窗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遗产。

什么是睢宁落子舞

睢宁落子舞是苏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徐州东部,尤以睢宁县最为盛行。

在《明史》和《睢宁县志》中均记载了落子舞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发展起来的,威武将军、抗倭名将汤克宽因荣升广东总兵为感谢皇恩,所以在下邳老家门前隆重举行十日大庆,从众多民间艺人中发现了一种“汤家落子”演艺超群,继而收留几位艺人并帮助搭班组社,定居下邳半戈山下。从此,“汤家落子”便在下邳州扎下了根。后经世代有序传承,又由“下邳落子”形成了现在的“睢宁落子舞”。落子舞分“文落子”和“武落子”。活跃的称为“文落子”,以古邳镇半山村艺人卢修田为代表,文落子歌的成分比舞蹈成分重一些,舞的动作幅度小,且表演文雅、细腻。表演热烈、奔放、粗犷的称为“武落子”,通俗的叫法是大架落子,舞蹈的成分重一些,且动作幅度大,以睢城镇五里堂的艺人刘资侠为代表。

除了“文落子”和“武落子”外,还有传统的落子舞。传统落子舞是由一英俊少年手持花伞领舞,两名白衣少男打连厢和舞动霸王鞭;两名红衣少女打竹板和耍红巾;五名少男少女分别以跑跳步、搓跳步、花梆步等不断变化队形,舞动有序,高潮迭起。充满着浓厚的青春活力与阳刚之气,又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什么是马灯舞

马灯舞是浙江省流传甚广的具有汉族特色的传统舞蹈艺术。马灯是一门纸扎艺术。从平原到山区,只要有手工者的存在就有它活动的足迹。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马灯最初的本义正逐步被人们遗忘,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欢庆太平盛世,增强重大节日和重要庆典的热闹气氛的一项民俗活动。

关于马灯舞起源的历史背景说法很多,分布也很广。马灯舞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是北岙三盘的马灯以纪念王昭君出塞的历史为背景;二是大门寨楼的马灯以陈十四娘娘收妖的汉族民间故事为背景;三是北岙小朴的马灯以唐三藏的白马祈雨为背景。马灯舞因文化背景不同又有不同的数量和阵法。

马灯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多种,譬如“竹马”“跑五马”“高跷竹马”“车马灯”“马灯戏”“手马灯”等。马灯舞队有八匹、十二匹、二十四匹;也有五匹马灯用来扮演人物的,主要是扮赵云、关羽、刘备、张飞、穆桂英等戏曲人物;还有马灯和车子灯一起表演的叫车马灯;更有用竹扎成轿形的车子灯,演员站在车子内,下肢装上假脚,外有车夫推车。大都扮演“关公送皇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等故事。表演中夹唱民歌小调。有的马灯有马夫做翻、滚、洗马、驯马等舞蹈表演,如常山县洗马舞和昌化县昌北马灯都以马夫表演技艺而闻名。

什么是麒麟舞

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樟木头镇是东莞市的纯客家镇,麒麟舞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麒麟舞是传统民间舞蹈的一种。麒麟舞的主要特点是造型靓丽,形状小巧玲珑,生动活泼,以腾跃、翻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麒麟舞刚柔并济,粗犷含蓄,人与麒麟共舞的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麒麟舞一般由四个人分别举着金银色彩的双麒麟模型,配以化装表演的孙猴子、土地公、笑面佛进行各种腾跃、翻滚、戏逗,以及动静交替,轻、重、缓、急的动作表演。加上古色古香的旗队、状元、博士扮演,寓意献人才。加入果和谷模型,寓意农丰。又增加了小麒麟队,寓意代代兴旺。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客家人视之为吉祥物。麒麟舞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舞蹈成员一般由男性组成,都是来自本地的村民,有从事各行各业的,如有养蚝的、务农的、从事加工业的、经商的等。当中年龄最大的已过半百,最小的还是乳臭未干的孩子,这项舞蹈能在渔村生根发芽,主要得益于该村村民对麒麟舞的喜爱和积极参与。

近年来,樟木头镇对麒麟舞这门古老民间艺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出现了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时间上的转变,从过去冗长的六十分钟缩短为现在的一刻钟左右;二是形式上的转变,从过去单打、双打到现在加入群体打斗表演;三是内容上的转变,从过去仅以拜门表演到现在的文艺演出表演;四是服饰上的转变,从过去旧式的服饰到现在更具时代感的服饰;五是队伍上的转变,从过去以自然村组队到现在跨村表演节目组队。这些转变极大地丰富了客家麒麟舞艺术内涵,为该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什么是茶灯舞

茶灯舞,就是莲花茶灯舞,又叫作茶灯闹春,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莲花县六市、高洲、坊楼等乡镇广为流传。

茶灯舞是茶乡群众经过自己的提炼和简化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传统舞蹈,可以结合各种思想的演唱。分单人舞和群舞两种。单人舞的难度比较大,相对应的艺术性要求也比较高。群舞是群众性质的广场舞蹈表演。该舞蹈由15人组成男女群舞,通常由女的表演。演唱时茶女点亮特制的茶篮灯,在器乐的伴奏下唱茶歌,表演各种与采茶劳动有关系的舞蹈动作,形成一种视觉听觉的结合效果。茶灯舞是茶农生活舞蹈,充满了茶乡情调和生活气息。

莲花茶灯舞的表演形式特点是画面多姿,载歌载舞,而且中间有道白、滑稽多趣。服装、道具颇具地方特色。音乐热烈欢快,茶歌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它通过各种灯彩的舞姿变化,绘成了“双龙出水”“蛟麻花”“上南天门”“蛇退壳”“双龙摆尾”等一幅幅画面。村民每逢喜庆佳节,常以莲花茶灯舞上门以示祝福。每到一处,主人门外鸣放鞭炮相迎。表演者入堂屋,高喊“恭喜发财”等赞语,表达对主人的祝福。

什么是旱船舞

旱船是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在陕西、山西、河北境内广为流行,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汉族民间舞蹈。旱船多在乡村农民家中演出,每逢农历春节,它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他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他人物的。

跑旱船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跑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上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跑“旱船”时,一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两支唢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在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公引多只船前进,也有的是双艄公划一只船前进,还有的是多船没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在前进中,要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着看“红火”和节庆的人们。

什么是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汉族舞蹈。属于广东省文化遗产之一。广州黄阁镇的麒麟传说和麒麟舞始于明代,发源于黄圃横档村。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传说中麒麟的样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成的。近年来,黄阁镇高度重视汉族传统艺术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把麒麟文化作为该镇的品牌文化来打造,组织力量把一度中断的麒麟舞挖掘整理出来。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在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麒麟舞特定的出洞、绕头、耍尾、寻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舞动时充满热烈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广东韵味,以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伴奏来展现麒麟舞形象、生动、活泼的特色。黄阁麒麟舞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安康幸福生活的愿望和向往。同时,麒麟舞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对加强民众的凝聚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自2000年黄阁麒麟舞作为广东省参加首届全国广场民间歌舞大赛的唯一参赛节目,并以最高分数摘取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后,至今黄阁麒麟舞已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省市级奖项。黄阁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麒麟之乡”“中国麒麟舞培训基地”两项国家级名誉。

闽东畲族祀福舞是怎样的

畲族祀福舞属于闽东民间祀福舞蹈,舞者头戴神额,身穿神裙,左手持铃刀,右手执羚号,边唱边跳,后有众人和唱。畲族巫舞是闽东畲族巫师进行驱鬼镇妖活动中的一段祭祀舞蹈,分净坛、请神、踩罡三个章节,通过日常生活情节和生产活动的若干画面,塑造陈十四娘——一个驱妖镇魔的女神形象,其代表性的舞步是八步罡。

“天苍苍地茫茫,奶娘脚踏锁链罡,锁链罡头行罡法,锁链罡尾避邪魔”。踏着巫歌的节奏,巫师亢然起舞。舞者头戴神额,身穿神裙,左手执铃刀,右手执羚号,边唱边跳,后有众人和唱。这就是巫师在表演神秘的闽东民间祀福舞蹈《奶娘催罡》巫舞中的“八步罡”。这段舞蹈体现了浓重的畲族舞蹈及其音乐风格,奇特的舞步和舞蹈音乐,蕴含了诸多原始神秘色彩。明朝中期宁德地区就有巫师表演的“祀福”舞蹈,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畲族巫舞《奶娘催罡》的发现,揭开了闽东“祀福”舞蹈的神秘面纱。

闽东民间祀福舞蹈已被誉为“民族舞又一瑰宝”,目前被挖掘整理有《龙头舞》《香花舞》《祈福舞》《龙伞舞》《迎亲舞》《铃刀舞》《猎捕舞》《奶娘催罡》《巫舞》《打地狱》《对灯》等数十个。如今,《奶娘催罡》巫舞仍在福安民间广泛流传,除了畲巫,汉巫也会跳,估计福安会跳该舞的巫师、道士现不下二三百人。当地文化部门希望这些闽东特色民间舞蹈不再只是驱鬼镇妖,而是成为展示闽东文化的一个平台。

田林瑶族铜鼓舞是怎样的

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一项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