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国学
17544600000027

第27章 说唱艺术,曲苑杂谈(2)

黄梅戏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总共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其中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优美欢快,健康朴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经在花腔的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中最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个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还参加帮腔,被称为“三打七唱”。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当。虽然有分工,但是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演员常可以兼扮其他行当。

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是《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都是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优秀曲目。

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豫剧演员都是用本嗓演唱,他们在起腔与收腔的时候都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所以又被称为“河南讴”。

建国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被称为梆剧,在山东和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然被称为“梆子戏”,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与淮河流域。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合称“豫剧六大名旦”,代表着六大旦角流派;代表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宇宙锋》、《对花枪》、《红娘》、《七品芝麻官》、《秦香莲》、《朝阳沟》等。

豫剧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五个艺术流派,它们分别是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被称为“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唱腔流派”。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相似,所以统称为“豫东调”。“现代唱腔流派”源于建国后在杨兰春(着名豫剧编剧、导演)的领导下对豫剧传统唱腔进行的综合吸收和大幅度改革,在科学发音基础之上,融入了歌剧等元素,形成了“现代唱腔”。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于板式变化体,它的声腔板式主要有四种,包括散板、二八板、流水板、慢板。豫剧乐队文场的主奏乐器早期是大弦(即八角月琴,演奏员有时候还兼吹唢呐)、二弦、三弦,后期又增加了板胡、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大锣、堂鼓、小锣、梆子和手镲等。

“扬善惩恶”、“评古论今”——评剧

评剧是一个流传于我国北方的戏曲剧种,1909年左右在清末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的农村流行,后来进入唐山,被称为“唐山落子”或是“蹦蹦戏”、“平腔梆子戏”、“平戏”、“评戏”等。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它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下日趋成熟,1935年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的剧目大都有“扬善惩恶”、“评古论今”的新意,所以采纳吕海寰(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清末大臣)的建议,改称为“评剧”,当时的评剧名家有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人。建国后评剧《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然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还有东路、西路之分,现在盛行的是东路评剧。

评剧的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蹦蹦戏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河北东部和京津一带的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而形成。评剧的唱腔分为男腔和女腔,男腔由倪俊生(评剧“生行”鼻祖)等人创造,女腔由月明珠(评剧“旦行”鼻祖)等人创造。

评剧的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无板无眼、有板无眼、一板一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二六板、反调慢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很容易让人领会其中的意思,演唱明白清楚,表演方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非常亲切的民间味道。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日常生活。

评剧的伴奏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的乐器有琵琶、板胡、中胡、二胡、低胡、笛、笙等,后来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武场的乐器有锣、板鼓、梆子、镲等。

“才子佳人”戏——越剧

越剧,又被称为绍兴戏,清朝末年起源于浙江嵊县,由当地的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兴盛于上海,在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的优点,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前,越剧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才被统一称为“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主要是以唱为主,声腔婉丽清悠且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具有江南灵秀之气,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精彩纷呈。

越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流派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徐玉兰(徐派)、毕春芳(毕派)、陆锦花(陆派)、傅全香(傅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张桂凤(张派,属于老生)、张云霞(张派,花旦)、竺水招(竺派)等。

越剧的经典曲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红楼梦》、《玉堂春》、《白蛇传》、《西园记》、《柳毅传书》、《珍珠塔》、《玉蜻蜓》等。

现在越剧的唱腔是舒缓哀婉的曲调,即“尺调腔”与“弦下腔”,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并丰富起来的。越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二胡,一个人为主胡,两到三个人为二胡。

越剧的演唱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用这些方法来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韵味美。还有一些细微之处,包括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没有办法详细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加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风格。

说、学、逗、唱——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一带,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发源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多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着名的相声流派有“侯派(侯宝林)、马派(马三立)、常派(常宝堃)、苏派(苏文茂)、马派(马季)”,着名的相声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

相声四大基本功是“说、学、逗、唱”。说就是讲故事,还包括说话和铺垫的方式;学是指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逗就是指制造笑料;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相声表演中的相关方法和技巧包括以下内容:

包袱:曲艺术语,指相声、独角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的时候称为“系包袱”,迸发的时候称为“抖包袱”。习惯上也把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曲艺术语,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具体是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是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抓哏、逗哏、捧哏:相声、评书等曲种在演出的时候会在节目中穿插进去可笑的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演员通常都会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且紧密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抓哏。逗哏是指对口或是群口相声中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在通常称作“甲”。捧哏具体是指对口或是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在通常称为“乙”。

贯口与怯口:贯口是相声表演中大段连贯而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的说法。怯口是指相声表演中运用方言和外语表演。

单口相声、对口相声与群口相声:它们都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形式,一个人说是单口相声,两个人说是对口相声,几个人一起说是群口相声。

英雄侠士、金戈铁马——评书

评书,又被称为说书,广东粤语地区俗称“讲古”,古时被称为“说话”,是中国一种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在宋代时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听众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它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形式是一个人坐在桌子后面表演,有折扇和醒木等道具,服装为长衫。到20世纪中叶的时候,大都不再用桌椅以及折扇、醒木等道具,改成了原地站立说演,服装也不固定。

评书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绘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去再现历史及现代故事。

评书用以北方语音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说演,在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十分流行。因为它是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

评书的节目通常都是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以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20世纪中叶之后也有篇幅比较小的中篇书和适合于晚会演出的短篇书,但是长篇大书仍然是主流。

评书的表演程序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是说段小故事,然后正式开始表演。正式表演以叙述故事并讲述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要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也就是要把这个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特征做一个交代。

当代评书的代表人物是“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即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

传统评书共分四类,它们分别是长枪袍带书,代表作共12部,例如《三国演义》、《薛家将》、《杨家将》等;短打公案书,代表作共14部,例如《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等;神怪书,代表作2部,分别是《济公传》、《西游记》;狐鬼书,代表作1部,即《聊斋》。

这29部书大都是英雄侠士、金戈铁马的故事,除了《聊斋》外很少讲爱情故事,这也是传统评书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