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国学
17544600000028

第28章 中国建筑,无言的诗(1)

建筑像一首无言的诗,写在大地上,饱受风吹雨打,静观沧海桑田。宗教建筑、祭祀建筑、园林建筑、陵墓建筑、宫殿建筑、民居、城墙……让我们来一一欣赏吧!

天地祖先的祭坛——中国祭祀建筑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进行祭祀的主要目的就是期盼国家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他们认为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祭祀自然神,即天、地、日、月、山川等,除了祭祀自然神外,还必须祭祀自己的祖先。所以,我国古代传统的祭祀建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祭祀自然神的建筑,比如说社稷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一类是祭祀祖先的建筑,比如说太庙、历代帝王庙等。

这些祭祀建筑都是古代统治者为了向天下的百姓显示自己对自然神和祖先的尊重,表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的场所。在古代,祭祀建筑是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所以历朝历代都在祭祀建筑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古代的祭祀建筑受到了“至敬无文”观念的影响,通常都追求简洁、肃穆、端庄。

天坛是皇帝用来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我国现存的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安天坛,一处是北京天坛,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北京的天坛。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我国古代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整个北京天坛的面积比故宫还要大,有两重垣墙,形成了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回音壁、圜丘坛。

天坛的主要建筑都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有的宫殿、坛基都朝南形成圆形,象征着天。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成一个“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都是直角,北侧转角都是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的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条长长的台基,叫做丹陛桥,又叫做神道或是海墁大道,长360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这条路和天宫相接。皇帝沿着这条道由南向北逐渐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由神来走,左边是御道,由皇帝来走。右边是王道,由王公大臣来走。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按照古代“左祖右社”的制度,北京的太庙位于故宫的东南侧,现在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东北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兴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按照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太庙的平面呈长方形,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园。三大殿分别是前殿、中殿、后殿,它们位于整个太庙建筑群的中心,面阔九间,进深四间,主要包括重檐庑殿顶、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的台基,四周有围石护栏,大殿内的主要梁栋都是外包沉香木,别的建筑构件都是名贵的金丝楠木。

三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是神厨与神库。再往南就是五彩琉璃们,门外的东南面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奉祀三清、四御——中国道教建筑

我国古代的道教建筑是道教用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祈禳仪式的建筑物,汉代时称为“治”,到晋代时或称“庐”、或称“治”,再或是“靖”。南北朝时南朝称之为“馆”,北朝称之为“观”。唐代时都称为“观”,唐宋以后规模比较大的道教建筑称为观或是宫,少部分主祀民俗之神的建筑称之为“庙”。

现存的道教的宫与观主要是明清两代时修建的,比较着名的有河南鹿邑太清宫、江西龙虎山上清宫、江苏茅山元符宫、苏州玄妙观、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山西永乐宫、陕西重阳宫、武汉长春观等。主要奉祀三清、四御等道教尊神。

三清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只。

奉祀民俗之神的道教庙宇主要祭祀山神、雷神、关帝、土地、城隍、药王、二郎神、财神等民间的神,现存的比较着名的这类道教庙宇有广州南海神庙、山东泰安岱庙和碧霞祠、北京东岳庙、山西解县关帝庙、四川灌县二王庙、陕西耀县药王庙、香港黄大仙观、台湾北港朝天宫等。

道教建筑通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它的总体布局基本上采取我国传统的院落模式,也就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神殿是道士们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位于道教建筑群的主轴线上,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大型的宫观通常是一串纵向布置,随着地平面逐渐升高院落,殿堂内还会设置神灵塑像或者是画像。

膳堂建筑物主要包括客堂、斋堂、厨房以及附属的仓房,通常布置在建筑群主轴线的侧面。宿舍是道士、信徒及游人的住宿用房,它的布置比较灵活,通常在建筑群的僻静处单独设院。

有的道观还会利用建筑群附近的名胜古迹和奇异的地形地物(如山泉溪流、巨石怪洞、悬岩古树等)去建置楼、阁、台、榭、亭、坊等,形成建筑群内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

在道教建筑中,这四类建筑的分区明确,配置适宜,联系方便,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清新舒适的感觉。此外,它还将壁画、雕塑、书画、联额、题辞、诗文、碑刻、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和建筑物综合统一,因地制宜,巧作安排,具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准和多彩的艺术形象,从而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牌楼:北京古城的独特景观,又是我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它是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通常都比较高大,古时候的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琉璃这几种,多设于要道口。

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

石窟→佛塔→殿堂——中国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主要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早期的佛教建筑是石窟寺,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里面有大量的壁画、雕塑,中国的石窟以敦煌、龙门、云冈三处最为有名。

后来中国的佛教建筑受古印度影响,建设了很多塔寺,以塔为中心,主要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在塔的周围建设一些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子、佛像等物,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佛寺的主要建筑,佛塔被移到了寺外,多建在寺前、寺后或者是另外建一个塔院,形成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承德的外八庙是这种建筑的典型。

宋代时佛寺建筑形成了“伽蓝七堂”的制度,七堂指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规模比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禅堂、经堂、塔、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

明清以来,佛寺建筑的格局已经形成了定式,通常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方丈室等。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题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相对应。大的寺院有五百罗汉堂、佛塔等建筑。中轴线东侧分布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等,是寺内僧人的起居生活区。中轴线西侧主要为禅堂、接待室等,是前来挂单僧人的修行之所。

佛寺的山门通常都有三个,象征着“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山门殿内左右有两个金刚力士,负责守护佛法。

天王殿内中间供着弥勒佛,弥勒佛的左右是四大天王,又被称为“四大金刚”。大雄宝殿所供之佛尊数不等,有的只供一尊佛,或是释迦佛或是毗卢佛或是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释迦佛、左东方药师琉璃光佛、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或三身佛(法身、报身、化身)。释迦佛两侧,通常有左右两名使者,即老“迦叶”、少“阿难”,或者塑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殿内东西两侧面,多塑十八罗汉像或是二十诸天。大雄宝殿两旁的东西配殿,西面是伽蓝殿,供着三尊佛像,中间是波斯匿王,左边是陀太子,右边是孤独长者。两边通常供十八位伽蓝神。东配殿是祖师殿,大都供奉达摩祖师或者是本寺的开山祖师。

法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场所,是佛寺中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最后是藏经楼,是珍藏佛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