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国学
17544600000026

第26章 说唱艺术,曲苑杂谈(1)

戏曲、评书、相声……古老的说唱艺术从古至今愉悦着我们的身心,伴随我们度过快乐的休闲时光。戏曲界为何叫“梨园”?京剧为何又称“皮黄”?“戏曲之母”的桂冠花落谁家?

戏曲行当为啥叫“梨园”——唐玄宗与“梨园”

梨园,原来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人们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把一家几代人都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

梨园原本是我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史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熟知音律,又非常喜欢戏曲,就选了三百个人安置在长安皇宫中的梨园,派专人教他们学习乐器演奏和排练歌舞、戏曲,于是后世就把戏曲界称为“梨园”或是“梨园行”,把唐玄宗李隆基看作是戏曲界的祖师爷。

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在登台前用粉墨化妆,然后再登台演戏,“粉”指的是搽脸用的化妆品,“墨”指画眉用的化妆品。现在比喻人经过一番打扮后,登上历史舞台,含贬义。

折子戏是全套戏里面的一出或是一折。因为要演出全本戏,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所以到后来为了方便起见,就不演全本戏,只演其中相对完整而且故事情节突出,精彩并能较好地展示演员水平的几折戏,此谓“折子戏”。

堂会戏,也叫“唱堂会”,是指由个人出资,邀集戏曲演员在过年过节或者是喜寿之日的时候,于私人的宅院、饭庄、会馆、戏院为自己的家人做专场演出。通常演出的收入是平时演出收入的数倍之多,是古时候戏曲艺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在戏台上并没有固定的任务,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们的姓名通常不上海报,每一出戏文中只要是主要人物出场,他们就得到台前露面转一圈,然后毕恭毕敬地站在戏台两旁。现在指在电影里做着无关紧要的事情,

或是专做跑腿或服务性的工作,总之是充当可有可无的配角。

砌末是戏曲舞台上那些简单布景和大小用具的统称,比如说文房四宝、马鞭、灶台、船桨等。砌末不独立表现事件或是景象,它在舞台上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演员完成动作,比如舞动旗子以此来表现波涛汹涌。砌末并不是照搬生活用具,虽然说有一部分小砌末是比较写实的,但是他们在写实中还包含着一定的假定性,例如灶台通常都不点着。另有一些砌末则是通过变形、装饰让自己具有更明显的假定性,比如说车旗、水旗等。

另一个方面,砌末可以用来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非常强调表情姿态的鲜明、准确、传神,比如说用挥动马鞭来表现骑马飞奔的场景。

守旧是戏曲术语,指的是传统戏曲的舞台装置,具体是指传统戏曲在演出时所用的台帐和作为背景使用的底幕。

“生、旦、净、末、丑”——传统戏剧中的“行当”

行当是戏剧艺术中的一个专业术语,也被称为角色,它是戏剧艺术中一种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行当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

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角色按照习惯有“生、旦、净、末、丑”和“生、旦、净、丑”两种分类方法。近代以来,有很多剧种逐渐把“末”行归入“生”行之中,因此戏剧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戏剧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它们都有自己基本固定的人物类型和表演特色。其中“生”、“净”两行是男角色,“旦”是女角色的统称,“丑”行中除了有时候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这些行当又都可以细分,它们大致可以分为:

“生”行:“生”全都是男性角色,可以分为小生、老生、武生和娃娃生。其中小生扮演青年男性,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为多带髯口,所以又被称为“须生”,俗称“胡子生”。京剧中的老生行当又分为唱功、做功、靠把和老武生。另外还有“红生”这个行当,因为主要扮演关羽,需要勾红脸,故此得名。

武生主要扮演精通武艺的人物,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现出确定的性格特征。娃娃生扮演儿童角色,京剧中还有娃娃武生这个角色。

“旦”行:旦行主要分为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青衣是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扮演的通常都是严肃、端庄、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是古代贞洁烈妇一类的人物,年龄通常是青年到中年。

花旦是旦行里的第二大类,扮演的是穿着艳丽服装的年轻女性。花旦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行当,是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集中了青衣的端庄严肃,花旦的活泼开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武旦扮演的是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一类是刀马旦,又被称为“长靠武旦”。彩旦俗称“丑婆子”,扮演的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戏剧性角色。

“净”行: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出的图案化脸谱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性格或是气质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洪亮、演唱浑厚粗壮,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气度恢宏。

“净”行可以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在京剧中又被称为铜锤花脸或是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都是朝廷重臣)、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

“末”行:通常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大多挂须,和老生差不多,所以逐渐归入“生”行。

“丑”行:俗称小花脸或是三花脸,是一个喜剧角色,在鼻梁和眼窝间勾画脸谱,大都扮演滑稽搞笑式的人物,可以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

“西皮”和“二黄”——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作为它主要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例如柳子腔、吹腔和昆曲曲牌。它诞生于北京,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有“国剧”之称,到现在它仍然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剧种。京剧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是我国的“国粹”。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剧种,即徽剧(原流行于安徽一带)、汉剧(原流行于湖北一带)、昆曲(原流行于江苏一带)、秦剧(又称梆子,原流行于陕西一带)。

清代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之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双方相互影响,并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和北京的土话,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京剧。

京剧的音乐称为“板腔体”,用胡琴(京胡)、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乐器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和“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被称为“皮黄”。京剧常用的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和吹腔。

西皮是戏曲的一种腔调,明末清初时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了汉口、武昌一带,和当地的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被称为北路,同二黄(被称为“南路”)合称“南北路”。

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又称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和二黄相比,西皮通常比较刚劲高亢,明快活泼。另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

二黄,也是戏曲的一种腔调。清朝初年由吹腔、高拨子在徽班中演变而成。京剧二黄包括导板(倒板)、慢板(又称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与西皮相比,二黄通常较为沉着稳重、严肃凝练。

“四功五法”:戏剧中的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这四项基本功,它们是戏曲舞台上一刻也离不开的表演手段。五法通常是指手、眼、身、法、步。

“六场通透”:京剧演奏术语,指的是京剧演奏中的六种乐器样样精通。这六种乐器具体是胡琴(京胡)、月琴、南弦子(这三种乐器被称为“文三场”)、单皮鼓、大锣、小锣(这三种乐器被称为“武三场”)。

行头、盔头与水袖:行头是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统称,盔头是指中国传统戏剧中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的总称,水袖是我国京剧的特技之一,是演员在舞台上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延长、放大的手势。

“中国戏曲之母”——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是昆腔,是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在被称为“昆剧”。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是明朝中叶到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戏剧,它和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及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合称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

现在的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它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基础非常深厚,遗产也很丰富,是我国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还有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昆曲的表演也有它自己独特的体系与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和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曲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曲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昆曲的着名剧目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记》、朱素臣的《十五贯》、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等,还有《游园惊梦》、《思凡》、《断桥》等折子戏。

一股清新的乡土风——黄梅戏

黄梅戏是我国汉族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者是采茶戏,和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我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初的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后来在安徽安庆形成了独立的剧种。黄梅戏成长、兴盛于安庆地区,现在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黄梅戏用安庆地区的方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的表演细致质朴,以真实活泼着称于世。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