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08

第8章 三画(3)

上合天意,下合民情

原著

《三国演义》第22回:“愿从郑尚书之言,与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贼,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实为幸甚!”《三国演义》第80回:“望陛下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与魏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三国演义》第119回:“上合天心,下顺民情,陛下可保无虞矣。”

释义

又作“上合天心,下合民意”、“上合天心,下顺民情”。对上遵守老天的旨意,对下顺应民众的要求。体现了效忠君王、体恤民众的从政观念。

例句

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1折:“则要你上合天心,下协民望。[唱]天网恢恢本不疏,你索温恭自虚,制节谨度。”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9回:“帝居位,上合天心,下合人望,以共工氏为上相,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昊英氏常居左右。”清·无名氏《生花梦》第4回:“贤侄此举,上合天心,下全民命,固神人大快。苟有知识,能不愧为莫及。”清·无名氏《吴江雪》第21回:“大凡行兵,须要堂堂正正,上合天心,下顺人事。今这赫腾贼有勇无谋,奸淫子女。彼兵驻扎日久,必有埋伏。”

上命差遣,身不由己

原著

《三国演义》第74回:“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三国演义》第76回:“蒙昔日与关将军结好,乃一己之私见;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

释义

又作“上命差遣,不得自主”。按照上司的命令执行,自己没有违令的权利。表明不能自行其是,擅作主张。

例句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1折:“上命官差,事不由己。自家勾军的便是,今奉上司差遣,着我勾秋胡当军,走一遭去。”元·无名氏《留鞋记》第4折:“上命官差,事不由己。自家张千是也,奉老爷的言语,押着王月英到相国寺里去。”元·无名氏《谢金吾》第1折:“老夫人,上命差遣,盖不由己。我直从朝门外拆起,多少王侯宰相家,连片拆了,单单拆的你这一家儿也?”明·范受益《寻亲记》第15出:“上命差遣,盖不由己。自家解子张文是也,蒙太爷差我押解周羽到邕州为民。”明·徐元《八义记》第12出:“上命差遣,盖不自由。自家乃晋国中一个御厨是也。”明·周履靖《锦笺记》第34出:“上命差遣,盖不自由。里头快些快些!”明·杨珽《龙膏记》第17出:“你要报自家冤仇,倒教我造来生罪业。只是上命差遣,概不由己。”明·许自昌《水浒记》第19出:“蒙县主之命,差往东溪村协拿晁保正,只索去走一遭哩。正是:上命公差,概不由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5:“立刻起行,身也不容他转,头也不容他回,只捎得个口信到家。正是:上命所差,盖不由己。”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好汉!小人奉上命差遣,盖不由己。小人怎敢大胆,要来捉好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太公休怪,我们上司差遣,盖不由己。你的儿子押司见在何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9回:“你们千差万差,来人不差,恒属大家只要图了事,上司差派,不由自己,有了三叔出来,一天大事都了了。”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回:“公言固是有理,独不思君命所差,概不由己?且煌煌天语,谁敢有违,以自取欺君之罪。”清·孔尚任《小忽雷传奇》第27出:“上命差遣,盖不由己,只得依着他做。”清·张南庄《何典》第5回:“那行兵摆阵,出锋打仗许多事务,教他怎么得知?无奈是上命差遣,身不由主,只得离了枉死城,来到鬼门关上任。”清·洪琮《白牡丹》第5回:“此乃上令差遣,卑职身不由己,非关小人事。”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回:“可是老爷说的:上人差遣,概不由己。又说: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清·无名氏《绿牡丹》第6回:“我家爷同任大爷已到王府解围,命我挡住,倘有硬过去,叫我先打。我也是上命差遣,概不由己。”清·无名氏《绘芳录》第62回:“小人是奉命差遣,身不由己,并与小人无干,要求大老爷施恩。”清·无名氏《龙图耳录》第9回:“老爷已知道我是上命差遣,概不由己,没什么说的,主意原是当家出的。”

上通天文,下晓地理

原著

《三国演义》第57回:“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三国演义》第86回:“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三国演义》第117回:“母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

释义

又作“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上通天文,下察地理”。意指学问渊博,知识广泛,无不知晓。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称赞有学问、有能力者的经典语辞。

例句

唐·无名氏《敦煌变文集》卷1:“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2折:“贤士知天文,晓地理,观气色,辨风云,何所不通,何所不晓!”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1折:“某手下有中大夫阳平公苻融,此人知天文,晓地理,观气色,辨风云。”元·无名氏《飞刀对箭》楔子:“凡为将者,要知天文,晓地理,观气色,辨风云。”明·汪廷讷《天书记》第5出:“真个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只因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中谙纵横捭阖之术。”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5:“自幼聪明好学,该博三教九流,贯串诸子百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通,无有不晓。真个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明·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第6回:“此人上通天文,下识地理,中察人间祸福。南北往来之人,皆往卜之,无不灵验。”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7回:“师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阴阳术学,无所不精。”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回:“一宗宗打入王氏心窝里,信真这个学问,上通天文,下察地理。这样先生,天上少有,地下难寻。”清·黄瀚《白鱼亭》第28回:“也是不错,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诸子百家,无不精晓,遍天地之间,可谓罕见。”清·梅痴生《玉燕姻缘全传》第69回:“凡为将者,必须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观天文者,知其气象盛衰;察地理者,识其地方虚实。两件俱全,不愁不胜。”清·吕熊《女仙外史》第68回:“作军师者,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达人事,所以能料敌应变,百发百中。”清·郭广瑞《永庆升平前传》第37回:“此人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呼风唤雨,拘神遣将,撒豆成兵。”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慢说别的,只他那幕中那几个参谋,真真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深明韬略,广有机谋。”清·无名氏《醒名花》第11回:“陶家近来有两个军师,一个姓范,一个姓卜,俱是上通天文,下识地理,呼风唤雨,遣神驱鬼,件件都会。”清·无名氏《乾隆游江南》第1回:“仁圣天子真个文可安邦,武能定国,胸怀锦绣,腹满珠玑,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清·无名氏《金石缘》第11回:“大王休得自己看轻了,贫道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又善观气色。寻访真主数十余年,岂肯轻易许人?”清·无名氏《万年清奇才新传》第1回:“此位天子圣神文武,文可安邦,武能定国,胸罗锦绣,腹满珠玑,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三坟五典,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读,兵书战策,件件精通,十八般武艺,般般烂熟。”

千里草,何青青!十曰卜,不得生

原著

《三国演义》第9回:“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曰卜,不得生!’”

释义

“千里草”隐指“董”,“十日卜”隐指“卓”。这首歌谣诅咒祸乱朝政的奸臣董卓即将死亡。

例句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2折:“原来是一匹布,布上有两行字:千里草青青,卜曰十长生。那‘草’字着个‘千’字‘里’字,‘卜’字着个‘曰’字‘十’字,可不是个‘董卓’二字?”

口似悬河,辩才无碍

原著

《三国演义》第60回:“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适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书》示之,彼观一遍,即能暗诵,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

释义

善于谈话,犹如流水,滔滔不绝;精于辩论,言语流畅,没有障碍。喻指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辩才无碍,语出《华严经》,称赞菩萨解说佛法,义理圆通,言辞流畅,毫无滞碍。辩才,佛教指善于宣讲佛法之才。

出典

《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得开演无边法。”《大乘起信论》:“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维摩诘所说经》:“辩才无滞,智慧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