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09

第9章 三画(4)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卷84:“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提婆菩萨自南印度至此伽蓝,城中有外道婆罗门,高论有闻,辩才无碍,循名责实,反质穷辞。”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九岁明《诗》,七龄通《易》……泻水悬河之辩,背碑复局之精,标映前哲,公实多敏。”唐·柳宣《檄译经僧众书》:“然吕君学识赅博,义理精通……无碍辩才,宁由伏习。”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铭序》:“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缀。”唐·韩愈《石鼓歌》诗:“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0:“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魏府人也,生而知道,辩才无碍。”元·王晔《桃花女》第2折:“你将那半句话搬调做十分事,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则你那口似悬河。”金·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辩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辩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清·曾朴《孽海花》第13回:“这可见韵高的辩才无碍,说得顽石点头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著

《三国演义》第103回:“(司马)懿笑曰:‘圣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三国演义》第117回:“小不忍则乱大谋。父亲若与他不睦,必误国家大事。望且容忍之。”

释义

遇到小事不忍让,势必会影响大局。劝诫人们切忌因小失大,应顾全大局,从长计议。

出典

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例句

汉·班固《汉书·孝成赵皇后传》卷97下:“夫小不忍乱大谋,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今废皇后为庶人,就其园。”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盖欲遗小存大,去祸归福,圣人所以为贵也。夫小不忍则乱大谋,仲尼之至诚,愿陛下察之。”明·朱鼎《玉镜台记》第31出:“主公,小不忍则乱大谋。今日杀此二妇不打紧,只恐温峤蓄忿,致死来与我战,反添一劲敌矣。”明·罗懋登《西洋记》第19回:“成大事者,不惜小费。小不忍,则乱大谋。掌三军,封万户,岂可这等样儿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明·无名氏《清夜钟》第8回:“书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张公芝坚持百忍,不特论理所赖,实亦性命攸关。”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回:“仙姑岂不闻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谚云:尽人事以听天命。今仙姑既不能忍,又人事未尽,以致如此,何能言得天命。”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4回:“小不忍则乱大谋。宫保以为夹堤里的百姓,庐墓生产可惜,难道年年决口不伤人命吗?”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3:“桓彦范等诛二张,不尽夷诸武,卒贻后患,小不忍则乱大谋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白莲教》:“小不忍则乱大谋。倘打坏,谁任其咎?不如执之送县,自有国法在,听官断可也。”清·无名氏《施公案》第396回:“有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今黄天霸前来,明知他欺人太甚,寨主这就此下山,与他斗争。纵未必败,必不能胜。”民国·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第56回:“小不忍必乱大谋,故春秋要义,在大居正,传子不传弟,免得乱统。”

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

原著

《三国演义》第11回:“(陈)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

释义

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以后未必就聪明。意指先天因素虽对人非常重要,但如果忽视后天努力,天赋再好也未必能够成为智慧之人。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卷12裴松之注引《续汉书》:“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同坐以告炜,炜曰:‘人小时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

例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卷70:“(陈)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民国·蔡东藩《后汉通俗演义》第97回:“语有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观诸恪而益言;若孙峻则更不足齿矣。”

小宴三日,大宴五日

原著

《三国演义》第25回:“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三国演义》第77回:“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

释义

又作“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时常大摆筵席,频繁款待宾客。喻指待人礼仪优厚,隆重热情。

例句

元·无名氏《三国志平话》卷中:“曹操亦伸礼待关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2折:“这的是你桃园结义下场头,枉了宰白马杀乌牛。[关末云]我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明·周楫《西湖二集》卷7:“话说杨后极有文才,因此专政,又因史弥远与他除了韩侂胄心腹之疾,待他极其隆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明·罗懋登《西洋记》第76回:“曹公不过只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却只是些口腹财帛而已。”明·无名氏《古城记》第29出:“曹公待我甚厚,上马提金,下马提银,三日小宴,五日大宴,黄金百镒,美女十人,封为寿亭侯之职。”清·兰沚《绮楼重梦》第28回:“戏里唱的万家春,年年吃酒,酒钱无需要。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请我们各位,才撩开手。”清·吴璇《飞龙全传》第2回:“比那曹操待关公的时节,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美女服侍,高爵荣身,其敬爱之情,也不过如是。”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2回:“罗艺大摆筵席,犒赏三军,杨林忙修表章,差官星夜至长安上表章,这边罗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每日请杨林观兵。”

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

原著

《三国演义》第16回:“只见吕布挽起袖袍,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

释义

拉开弓弦,力大劲强,犹如中秋时节高天上的圆月;射出箭矢,疾速如飞,恰似半空里俯冲地下的流星。这是描写中国古代军事征战中武将射箭的精彩语辞。

例句

元·高文秀《渑池会》第4折:“旗开云影飘,炮响雷霆噪。弓开秋月圆,箭发流星落。”元·王晔《桃花女》第3折:“我这里说真实,言端的,今日是犯着丧门吊客,我蚤把弓箭忙射。弓拽开似明月弯,箭发去似流星坠。”元·无名氏《秦并六国平话》卷上:“不防景耀龙取出弓矢,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正中李彪,金盔倒卓,两脚腾空。诗曰:金风未动蝉先觉,暗送无常总不知。”元·无名氏《衣袄车》第3折:“弓开的十分满,箭去的九分疾。弓开如半弯秋月,箭发似一点流星。”元·无名氏《锁魔镜》第2折:“卖弄他神通广大,倚仗着筋力无伦。拽的弓开秋月,忽的箭走流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6:“按住丝缰,绰起那水磨角靶弹弓,探手向袋中摸出弹子放上,觑得较亲,弓开如满月,弹出似飞星,叫声:‘着!’”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3回:“正是:弓如满月,箭似流星,咯哒一声响,早已射中了番将的心窝儿里面。”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左手如托太山,右手如抱婴孩,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说时迟,那时快,一箭正中周谨左肩。周谨措手不及,翻身落马。”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2回:“花荣再取第二枝箭,反搭上弦,望张翔后心,觑得亲切,弓开满月,箭发流星,飕的又一箭,喝声道:‘认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7回:“花荣满满地攀着弓,觑得亲切,照面门上飕地一箭,弓开满月,箭发流星,正中邓元觉面门,坠下马去,被众军杀死,一齐卷杀拢来。”明·无名氏《承运转》第2回:“言毕,拈弓在手,搭箭当弦,开弓如满月,箭去似流星,喝声‘着!’正中那虎。”清·徐述夔《快士传》卷2:“弓开如月,箭去如星。枪飞如雪,马骤如云。从前乞食,好似韩元帅;今番善饭,可比廉将军。”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0回:“真个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孩,弓开满月,箭发流星,连三箭,俱穿入银钏中去了。”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2回:“谁知这岳大爷却不慌不忙,立定了身,当天下英雄之面,开弓搭箭,真个是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飕飕的一连射了九枝。”

才离虎窟逃生去,又遇龙潭鼓浪来

原著

《三国演义》第41回:“一个使大斧,一个使画戟,大喝:‘赵云快下马受缚!’正是:才离虎窟逃生去,又遇龙潭鼓浪来。”

释义

喻指刚脱离危险之地,又陷入了新的困境。虎窟、龙潭,指充满危险的地方。

例句

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筑成传说墙,愁扳折朱云槛,急跳出虎窟龙潭。”清·郭广瑞《永庆升平前传》第22回:“正望前走,只见对面来了一人,一把手把小耗神抓住,说:‘望哪里走!’余四敬方出龙潭,又入虎口。”清·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第14回:“怪不道这般行径,与那江湖上的盗贼一般,看来虽离虎穴,又入龙潭,苦命的人怎的苦到这般地步!”清·无名氏《绘芳录》第39回:“罢,罢,罢!我才离虎口,又入龙潭。那知是这个冤家在此地做官,纵田文海不死,我也难脱网罗。”

马不及鞍,人不及甲

原著

《三国演义》第1回:“贼众惊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三国演义》第70回:“被黄忠破寨直入,人不及甲,马不及鞍,二将各自逃命而走,军马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释义

又作“人不及甲,马不及鞍”。由于军情紧急,战马未能及时装上鞍辔,士兵未能及时穿上铠甲。描述仓促应战、士兵溃败的混乱状况。

例句

明·无名氏《前七国志》第14回:“魏营军士都在梦中惊醒,人不及甲,马不及鞍,黑夜无心战斗,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明·无名氏《弁而钗·情侠记》第5回:“贼人正在醉梦中,一声炮响,喊杀而入。贼兵慌忙爬起,人不及甲,马不及鞍。”清·张照《升平宝筏》第16出:“人也披不及甲,马也挂不及鞍,我就刬马单鞭,直至御园。”清·徐震《后七国志》第10回:“他的兵将纵勇猛,半夜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也要败走。”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12:“孰知寨内将士未曾防备,一时惊起,人不及甲,马不及鞍,枪刀不及知何处,只思量逃走,那里还顾对敌。”清·俞万春《荡寇志》第117回:“宋江等见那奔雷车已破,魂飞魄散,人不及甲,马不及鞍,弃寨而走。”清·无名氏《锦香亭》第10回:“忽听见喊声震天,不知那里兵马到来,人不及甲,马不及鞍,纷纷乱窜。”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13回:“石春白睡梦里爬将起来,马不及鞍,人不及甲,慌忙跳上无鞍马杀出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