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47

第47章 十二画(2)

例句

汉·刘向《新序·善谋下》卷10:“夫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盛之有衰也,犹朝之必暮也。”汉·班固《汉书·韩安国传》卷52:“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夫盛之有衰,犹朝之必莫也。”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35:“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晋·袁宏《后汉记》卷30:“豫州虽败,战士还者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者也。”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苟欲爱人,非求拓土,又强弩末矢,理无穿于鲁缟;冲风余力,讵能动于鸿毛?”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密传》卷53:“又强弩末矢,理无穿于鲁缟;冲风余力,讵能动于鸿毛。石田得而无堪,鸡肋啖而何用。”宋·黄庭坚《江州东林寺藏经记》:“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行百里者半九十者乎?”明·宋濂等《元史·郝经传》卷157:“泰山压卵之势,河海濯爇之举,拥遏顿滞,盘桓而不得进,所谓强弩之末,不能射鲁缟者也。”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序》:“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之间,文日以靡,气日以弱,强弩之末,且不及鲁缟矣,而况于穿札乎?”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42回:“强而用之,如强弩之末,难穿鲁缟,宜令暂行修养,然后见机北进可也。”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2回:“语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者,兀术是已。”

强宾不压主

原著

《三国演义》第13回:“陈宫曰:‘强宾不压主。请使君勿疑。’玄德方止。”

释义

古人认为,即使再有本事的宾客,也不能倚势压制主人。这是宾客对主人表示谦逊的客套话。

例句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自古强宾不压主。晁盖强杀,只是个远来新到的人,安敢便来占上?”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6回:“我儿,强宾不压主。如果敌得过,也要收几分。”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7回:“强宾不压主。总理一席,小弟如何敢当?”

棋逢敌手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

原著

《三国演义》第100回:“(司马)懿仰天长叹曰:‘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遂引大军还洛阳。正是:棋逢敌手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

释义

下棋时碰到技艺高超的对手很难取得胜利,将领在战场上遇到才能卓越的对手不敢掉以轻心。意指双方本领相当,彼此不敢轻视对方。

出典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卷79:“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例句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9:“棋逢敌手难藏行,诗到重吟始见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得罪幽燕作配戎,当场比较试英雄。棋逢敌手难藏幸,将遇良才怎用功。鹊画弓弯欺满月,点钢枪刺耀霜风。直饶射虎穿杨手,尽在输赢胜负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4回:“两个就清风山下厮杀,真乃是:棋逢敌手难藏幸,将遇良才好用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4回:“他两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棋逢对手难藏兴,将遇良才好用功。”清·徐震《后七国志》第17回:“直杀得黄尘滚滚,沙场内尚分拆不开;直杀得红日沉沉,阵前上恰战争正争。真个是:棋逢敌手难藏拙,将遇良材好用功。”清·吴璇《飞龙全传》第17回:“演就梅花十八变,无穷奥妙少人知。棋逢敌手难藏幸,两个各自用心机。”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64回:“二马横冲,双枪并举。正是:棋逢敌手无高下,将遇良才各逞能。”清·无名氏《五虎平西前传》第26回:“正是:棋逢敌手神难测,将遇高强虎斗争。”

筵无好筵,会无好会

原著

《三国演义》第34回:“张飞曰:‘筵无好筵,会无好会,不如休去!’”

释义

借着举办酒筵的机会,图谋迫害应邀赴会的来宾。意指隐藏着阴谋的活动。

例句

元·朱凯《黄鹤楼》第4折:“我便道:他那里筵无好筵,会无好会,则怕周瑜那厮生歹心,你休去。”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8回:“筵无好筵,会无好会。方今士马纵横,刀兵四起,有甚心情宴赏牡丹。”明·无名氏《石榴园》第1折:“元帅,可不道筵无好筵,会无好会。元帅休去!”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8回:“待我备一桌好酒筵,请了元帅,劝元帅不要到王佐那边去吃罢。常言道:筵无好筵,会无好会也。要使小将们耽惊受吓!”清·无名氏《彭公案》第309回:“自古:宴无好宴,会无好会。金景龙之辈反复无常,大人此去倘稍有疏失,我等担当不起,大人还是不去的为是。”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原著

《三国演义》第55回:“使分开关、张之情,隔远诸葛之契,各置一方,然后以兵击之,大事可定矣。今若纵之,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释义

当蛟龙遇到云雨时,不再蛰居池塘,将腾飞升空。喻指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人才终将施展本领,有所作为。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卷54:“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例句

唐·杜甫《奉赠严八阁老》诗:“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宋·陆游《和范舍人病后二诗》:“请看蛟龙得云雨,岂比鸟雀驯阶除。”辛弃疾《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词:“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宋·文天祥《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词:“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元·无名氏《冻苏秦》第1折:“据先生甘贫守困,待势乘时,所谓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明·陆采《明珠记》第11出:“自古道: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有一日提兵在手,搅得他四海都浑。”明·徐复祚《投梭记》第4出:“蛟龙岂久池中物,骐骥宁甘枥下终。叫将官,大开辕门,请钱参军议事。”明·朱鼎《玉镜台记》第5出:“观他丰姿秀丽,礼度雍容,真庙廊伟器。诚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明·陈汝元《金莲记》第27出:“投笔当年胆气豪,腰间宝剑血潇潇。蛟龙岂是池中物,一跃风雷上九霄。”明·张四维《双烈记》第16出:“莫笑他为卒,男儿斩时屈。蛟龙得云雨,岂是池中物。”明·杨柔胜《玉环记》第6出:“蛟龙岂是池中物,未遇风云升不得。书生敛手自成呆,问道风云几时来?”清·曹去晶《姑妄言》第4回:“以郎君之才,蛟龙岂池中之物。不日升腾,这何足虑!”

赏必行,罚必信

原著

《三国演义》第72回:“(曹)操曰:‘为将何如?’彰曰:‘披坚执锐,临阵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

释义

对有功者必定奖赏,对有罪者必定惩罚。意指治军严明,赏罚分明,提高公信力。

出典

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卷13:“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例句

汉·王嘉《因日食举直言复奏封事》:“孝宣皇帝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以致治平。”汉·班固《汉书·张敞传》卷76:“(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2回:“正所谓: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此文公所以伯诸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