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45

第45章 十一画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原著

《三国演义》第29回:“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释义

得到人心国家就兴旺昌盛,失去人心国家将衰弱败亡。由此可见,当人心所归、人心所向之时,天下势必昌盛;当人心向背、人心离散之时,国运必将衰亡。

出典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例句

汉·东方朔《答客难》:“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汉·韩婴《韩诗外传》卷5:“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昌,失贤者亡。”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卷68:“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汉·刘向《说苑·尊贤》卷8:“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弓合三寸,刀长四尺。爰清尉侯,载澄疆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元·高文秀《谇范叔》第1折:“须贾,你岂不闻:任贤则昌,失贤则亡。故秦用百里奚而秦霸,郑用子产而郑强,吴去子胥而吴衰,越去范蠡而越灭。”元·无名氏《七国春秋平话》卷上:“齐王言曰:‘得贤者昌,失贤者亡。亡化孙子,今有四国困齐,怎生奈何?’”清·吕熊《女仙外史》第20回:“从来图王致霸,全在收罗贤士,所以汤武得伊吕而旺,汉高得三杰而霸,光武有二十八员名将,唐太宗有一十八位学士,皆出类拔萃之材。古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清·张鸿《续孽海花》第46回:“吾党中握权的又是少数,虽然比较起来,是得人心的多数,照旧说:得人者王,失人者亡。”清·无名氏《走马春秋》第9回:“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苏代、袁达皆干城之将,定国之臣,吾主莫以为不关紧要,安心弃掷。”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原著

《三国演义》第37回:“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释义

以不追名逐利表明志趣高洁,以注重清静淡雅表明目标远大。淡泊,是一种恬静寡欲、非世俗化的精神境界。宁静,是一种远离世俗、忽视名利的生活态度。

出典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卷9:“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例句

三国·魏·曹植《蝉赋》:“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卷39:“短唱不足以致弘丽之和,势利不足以移淡泊之心。”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3:“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笼中鸟,网中鱼

原著

《三国演义》第21回:“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

释义

关进笼中的鸟儿,罩入网里的鱼儿。喻指陷入困境或危险中,不可能逃脱。

例句

明·无名氏《海陵王淫史》:“只是我如今有似笼中之鸟,就有些,眼前也没有一个得意之人,空费一番神思了。”清·刘璋《斩鬼传》第4回:“俺且放你去,让你再来,谅你笼中之鸟,釜中之鱼,不怕你避人离恨天去。”清·梅痴生《玉燕姻缘全传》第22回:“我好似笼中之鸟,案上之肉;拿住我如探囊取物,反掌而得。”清·郭广瑞《永庆升平前传》第22回:“他想钦差等如笼中之鸟,釜中之鱼,困他三两天可以拿活的,饿也把他们饿坏了。”清·无名氏《彭公案》第148回:“此时赃官有如笼中之鸟,釜中之鱼;若叫他逃了,就如同纵鱼海,放虎归山。”清·无名氏《小五义》第83回:“你我乃是同胞兄弟,你的仇人即是我的仇人。到了咱们店中,他们就是笼中之鸟,釜内之鱼。就让他们胁生双翅,也不用打算逃脱罗网。”清·无名氏《续小五义》第59回:“求你老人家,念着与我们员外爷八拜之情,如今他既住在这里,就犹如笼中之鸟,网内之鱼,若要报仇,不费吹灰之力。”

清·无名氏《侠义奇女传》第3回:“却被山人用着小小机谋,即令汝十万军兵,数十员猛将围困了如笼中之鸟,釜内之鱼一般矣。”清·无名氏《蜜蜂计》第4回:“且慢,我想这小辈犹如笼中之鸟,网内之鱼,难以逃生。”清·无名氏《醒名花》第12回:“笼中飞鸟釜中鱼,卷甲抛盔器械虚。漫说奸雄强似虎,今朝弄得命如鸡。”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著

《三国演义》第103回:“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释义

按照古人的宿命观,认为事情的成败取决于天意。历史事实证明,谋求事情的成功在于自身努力,究竟能不能成功又取决于客观机遇。引申为无论事情成功与否,都要坚持不懈,努力进取。

例句

明·吴炳《绿牡丹》第30出:“正是:因缘因缘,事非偶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明·无心子《金雀记》第6出:“匹配姻亲不偶然,须知月老有红牵。弱冠当谐及笄女,谋事在人成在天。”明·冯梦龙《酒家佣》第2折:“却不道谋事从人成在天,白首心存一寸丹,名香聊艺祝皇天。”明·沈受先《三元记》第25出:“小子自当领命。姻缘姻缘,事非偶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明·孟称舜《娇红记》第22出:“自古姻缘非偶然,定有红丝暗里牵;说亲不遂休埋怨,谋事在人成在天。”明·陆采《明珠记》第12出:“姻缘,姻缘,事非偶然,行事在人,成事在天。”明·陆采《怀香记》第31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随人意,岂曰偶然。我想韩寿乃文武全才,远到之器也。”明·单本《蕉帕记》第15出:“姻缘姻缘,事非偶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明·汪廷讷《投桃记》第29出:“我以此事害他二家,不意反与成就姻亲。可恨!可恨!可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能害人,适自害也。”明·徐复祚《投梭记》第18出:“天下事已有八九分,如何忽有此变!始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明·吴元泰《东游记》第15回:“果是天亡我也!语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其然乎!”明·无名氏《醋葫芦》第5回:“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好歹做一番着,老弟不要吝教。”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第12回:“只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何益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清·吴沃尧《九命奇冤》第29回:“这也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罢了。我昨天晚上,算了一夜,已是算无遗策的了。”清·孔尚任、顾彩《小忽雷·梁门攀婿》:“姻缘姻缘,事非偶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清·无名氏《吴江雪》第7回:“然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设或不允,岂少名门淑女,对得我孩儿过的,速配与他。”清·无名氏《后宋慈云走国全传》第21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信不诬也。观此,元帅按兵不举,实乃有意卖放太子耳!”清·无名氏《绣鞋记》第3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古云:有志者事竟成,并非浪说。”清·无名氏《春柳莺》第3回:“相公,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且将新茶再吃一盅。”清·无名氏《争春园》第28回:“旁边站的小厮,等我去撞个金钟问他一声,倘有些机缘也未可知。自古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清·无名氏《萤窗清玩·玉管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请小姐谋之,人心既至,天眼自开也。”清·无名氏《蜜蜂计》第5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出门,听天由命罢了。”清·无名氏《绣鞋记》第9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费清心,弟当深为铭感。”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95回:“无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载洵从原路归来,成基方与石、喻二友,执着手枪,拼命入刺,哪知枪还未发,已被巡警捉住。”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5回:“谁知天不做美,偏偏到了十月间,变雄为雌,又产下一位公主。这正叫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