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35

第35章 八画(7)

例句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2折:“他安排着香饵把鳌鱼钓,准备着窝弓将虎豹射。”元·无名氏《薛仁贵征辽事略》:“仁贵一骑稍出在前,飞到瓮城门,迎头见了,叫苦不迭。怎见得:诗曰:安排香饵鱼还至,准备窠弓虎到来。”明·无名氏《征播奏捷传》御卷:“朝栋大悦,令众军预备抵敌,安宣尉分付军卒前来助战。正是:整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清·无名氏《雷峰塔奇传》第1回:“白氏收下,遂令五鬼散去。二妖打点停当不提。正是:准备雕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清·无名氏《云钟雁三闹太平庄》第33回:“员外家眷都躲在别处,只须如此如此,就拿住了。正是:准备窝弓擒猛虎,安排香饵钓金鳌。”清·无名氏《双凤奇缘》第24回:“又差土金浑带领三千番兵,前去讨战,只许败不许胜。土金浑领令而去。整顿窝弓擒猛虎,安排香饵钓金鳌。”清·无名氏《后三国石珠演义》第26回:“众军领计去讫,有方自同弘祖退入厅宫。正是:整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清·无名氏《彭公案》第241回:“金清惟恐儿子有失,眼珠一转,对手下人如此这般一说。正是:安排香饵钓金鳌,预备窝弓擒猛虎。”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26回:“自与李公主部兵五万,专候初八日进攻磜头,不题。正是:安排陷阱擒猛虎,预设金钩钓巨鳌。”

视之如草芥

原著

《三国演义》第5回:“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悬于都门。”《三国演义》第60回:“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三国演义》第71回:“汝岂不知吾昔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

释义

又作“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喻指极端轻视,无足轻重,根本不放在眼里。草芥,小草。

出典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例句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刺骄》卷27:“毛成翼长,蝉蜕泉壤,便自轩昂,目不步足,器满意得,视人犹芥。”宋·张耒《汉世祖光武皇帝庙记》:“武宣是宜,暴鸷强伉,玩兵黩武,视如草芥而不讲于治国之事也。”元·无名氏《延安府》第2折:“你觑军民如草芥,视百姓如蓬蒿。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55回:“唐之君臣看魏之臣子,俱是庸庸碌碌之辈,如草芥一般。”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原著

《三国演义》第116回:“今钟会独建伐蜀之策,是其心不怯;心不怯,则破蜀必矣。蜀既破,则蜀人心胆已裂;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释义

武将遭遇失败之痛,便不敢再夸耀英勇善战;文官遭遇灭国之痛,便不敢再谈论图存救亡。意指遭受严重挫折后,缺乏斗志,丧失信心。

出典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卷92:“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

例句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卷4:“范蠡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言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唐·杨士勋注疏春秋·谷梁赤《谷梁传·成公二年》:“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惊弦之鸟,不可以应弓。”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0回:“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不能辅越王为善,致得罪于大王。”清·吴沃尧《痛史》第23回:“败军之将,不足与图存。何况当日跟随越国公,不过因为略谙水性,图个进身,至于训练之事,恐不能当此重任。”清·查继佐《罪惟录·抗运诸臣列传上·史可法》:“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失守封疆,实有余恨。”清·吴獬《一法通》卷1:“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败军之将不可与言勇。”

金吾不禁,玉漏无催

原著

《三国演义》第69回:“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竞放花灯。真个金吾不禁,玉漏无催!”

释义

古代京城夜晚实行军事和灯火管制,只有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及其前后各一日开放夜禁,人们才能不受限制,自由出门游玩。金吾,即执金吾,负责京城治安巡防的官员。玉漏,计时器。

出典

唐·韦述《西都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

例句

唐·苏味道《五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崔液《上元夜六首》诗:“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宋·柳永《玉楼春》词:“金吾不禁六街游,狂杀云踪并雨迹。”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21回:“内相阁中俱摆着盛宴,作乐饮酒。正是:金吾不禁,玉漏莫催。却也各宫门添设人员,把得铁桶相似。”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三人又到处观看花灯,访问筹算。好在此地是金吾不禁,花灯彻底不绝,足足游了一夜。”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原著

《三国演义》第60回:“(刘)玄德拱手谢曰:‘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

释义

青山不会衰老,绿水永远流淌。喻指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后会有期,对未来充满希望。

例句

明·无名氏《弁而钗·情贞记》第3回:“愿兄善保贵体,无以闲事关心,青山不老当日月也。设而兄有不虞,弟断不敢苟生,万勿愁烦。”清·郭广瑞《永庆升平前传》第8回:“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年相见,后会有期!”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107回:“你也不用谢。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年相见,后会有期。”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11回:“青山不老,明月常圆,后会有期,究难预说。但前途各自珍重罢了!”清·无名氏《彭公案》第24回:“众位恩兄义弟,你我义气,如同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要失陪了,他年相会,后会有期。”清·无名氏《吴三桂演义》第4回:“古人说得好:青山不老,绿水常存。此后何患不能相会?”清·无名氏《炎凉岸》第5回:“只有那绿水长流,青山不改。一生作事,真同石火电光;百岁辱荣,无异浮云泡影。”

青史传名,流芳百世;载之史笔,遗臭万年

原著

《三国演义》第9回:“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

释义

历史上流传的人物,将在后世留下美名;史书上记载的恶人,必将永世臭名远扬。

出典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例句

唐·权德舆《后汉贼臣董卓庙议》:“母妻屠戮,种族无留,悬首燃脐,遗臭万代。”金·元好问《即事》诗:“燃脐易尽嗟何及,遗臭无穷古未闻。”元·沈禧《一枝花·题张思恭望云思亲卷》曲:“看古来孝诸贤俊,到如今青史流芳世不湮。”明·朱鼎《玉镜台记》第26出:“僭窃如此,无复为盛德事矣。罢,罢!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明·陆采《明珠记》第11出:“有一日提兵在手,搅得他四海都浑。罢,罢,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明·李开先《宝剑记》第47出:“自从被高俅陷害的我无驻足之地,不得已身陷绿林,到今半载。想起前事,可是伤情!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明·梅鼎祚《玉合记》第14出:“昼暗狐狸得势,天阴魑魅持权。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明·顾大典《青衫记》第12出:“为问提兵节镇,何如直捣中原。不能留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明·吾邱瑞《运甓记》第5出:“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吾儿,今日黄道吉日,就此起兵前去吧!”明·谢谠《四喜记》第37出:“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寡人王则是也,法受五龙,位登万乘,可谓富贵之极矣!”明·杨尔曾《东西晋演义》第4回:“时温恃其才略位望有阴蓄不臣之态,尝抚枕叹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19回:“独林学士送到长亭,说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8回:“侯景道:‘大哥不知:当今之世,顾不得名节,说不起忠孝。桓温道得好: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明·谢肇淛《五杂俎》:“惟恐趋承之恐后,岂知其遗臭万世乎?”明·瞿佑《剪灯新话》卷1:“世间难道真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事么?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3:“夫有非常人,斯有非常事。古今成则王,败则盗者何限,岂宜以成败论英雄哉!流芳遗臭,断非凡庸卑陋所能为,况事尚未定。”明·无名氏《鸣凤记》第17出:“既夺我生涯,又绝我归路。我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廷臣谢表》:“故念放麑,使御魍魉之鬼,拥戴称颂,悬金石不刊之书,令其遗臭千秋。”清·黄瀚《白鱼亭》第8回:“你不知道王莽当日说得好: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你今日这一场事,芳也留了,臭也遗了,岂不是个两全其美么?”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6回:“不图百世流芳久,那愁遗臭万千年。”清·无名氏《金石缘》第24回:“尚有能言其事者,无不称颂夫人贤德,痛骂爱珠淫贱。正是:好的流芳百世,坏的遗臭万年。”清·无名氏《载花船》第9回:“且近臣当及时,语且有云: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清·无名氏《炎凉岸》第5回:“况人生一世,百年瞬息,智愚奸直,作为诸事,人同梦幻。忠直者流芳百世,奸邪者遗臭万年。”清·无名氏《引凤箫》第11回:“吕惠卿到了建州,终日愧闷而死。家小流落,不知所终。正所谓:不能够流芳百世,只落得遗臭万年。”清·无名氏《章台柳》第6回:“昼暗狐狸得势,天阴魑魅持权。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非亲不用,非仇不诛

原著

《三国演义》第2回:“昔黄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卖官鬻爵,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

释义

不是亲戚就得不到任用,不是仇敌就不会被诛杀。批评帝王无能,宦官专权,朝政失序,滥用亲信,排挤人才,吏治腐败。

例句

宋·熊克《中兴小纪》卷3:“崔祐甫尝谓非亲非旧,安敢与官?今日当问所除当否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原来故宋时为官容易,做吏最难。为甚的为官容易?皆因只是那时朝廷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