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34

第34章 八画(6)

例句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沧,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上》卷113:“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唐·魏谟《谏纳李孝本女疏》:“夫欲人不知,不若不为。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菲若自修’者也。”宋·苏轼《渔樵闲话录》下篇:“世常传云:欲人不知,莫若不为。以谓既为之也,安得人之不知。”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455:“欲人不闻,莫若勿言;欲人不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冷,令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宋·阮阅《增修诗话总龟》卷29:“然张亦何从得此为之说?以此可验其欲人不知,莫若不为亦名言也。”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712:“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元·柯丹邱《荆钗记》第46出:“你那贱人,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我家三世无犯法之男,五代无再婚之女。你言而无信,行亦有亏。”明·徐田臣《杀狗记》第14出:“欲人不知,除非莫为。里边有两歹人说闲话,待他出来拿住他。”明·沈采《千金记》第42出:“若要人不知,除非我不为。我儿在此做些什么?”明·汤显祖《牡丹亭》第40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自家癞头鼋便是。这无人所在,表白一会。”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40:“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世间只有权势之家,报新闻知道,早有人将此事报知严嵩父子。”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7:“常言说得好: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不想方长者晓得了,差人上覆过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0:“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你在外胡行,那个不晓得,尚要抵赖。”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4:“你有本事偷汉子,如何没本事说出来?若要不知,除非莫为。瞒得老公,瞒不得邻里,今日教我如何做人?”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3:“欲人不知,莫若勿为。虽承娘子美情,万一后边有些风吹草动,被人发觉,不要说道无颜面见令尊,传将出去,小生如何做得人成?”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38:“钟不扣不鸣,鼓不打不响;欲人不知,莫若莫为。你做的事,外边那一个不说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35回:“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为;若要不闻,除非莫说。”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4回:“只道幽僻之处,无人知觉,却不道:若要不闻,除非莫说。若要不知,除非莫作。”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5回:“天下的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况且那小器量的人,一旦得了横财,那样趾高气扬的态度,自己不觉,旁边的人看得甚是分明。”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常言: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有一日,风声吹到孙雪娥、李娇儿耳朵内,说道:‘贼淫妇,往常假撇清,如何今日也做出来了?’”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9回:“西门庆道:‘傻狗才,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7回:“正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想被韩嫂儿冷眼睃见,传的后边金莲知道了。”明·杨尔曾《东西晋演义》第4回:“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荐者,其此之谓也。”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7回:“若要不知,除非莫为。闺中原有一辈喜伺察的,好要寻人不是。”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8:“偶阅《野客丛书》,其采缀经史诗文中谚语凡四则,余择其足为劝戒者,裒载于此……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明·无名氏《别有香》第6回:“自此以后,两人只是夜夜同衾,宵宵贴股,十分的快心满意。俗话说得好:若要人水知,除非己莫为。”明·无名氏《龙阳逸史》第1回:“到了天明,两个梳洗出门,真个是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清·蒋超伯《南漘楛语》卷6:“枚叔云:欲人不闻,莫若弗言;欲人不知,莫若弗为。”清·金埴《不下带编》卷3:“谚语有确不可易者,大约多本之古人,如‘欲人不知,莫若勿为’。此语苻秦时即有之。苻坚将为赦,与王猛、苻融屏去左右密议,坚亲为赦文。”清·徐士鸾《宋艳》卷7:“洁品不自洁,而人洁之,非然也,寻瘢索垢,冷讽热嘲,皆在己有以召之也,于人乎何怨!语云:欲人莫知,除己莫为。”清·评花主人《楼中月》第32回:“俗语两句说得好: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凭你秘密,终归是按仔耳朵吃栗子哉!”清·徐震《珍珠舶》卷1第2回:“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任你做得隐藏,只怕瞒不到底。”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1回:“俗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那日倪太公得了此子,早已就有人知道,道喜的不离门。”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8回:“若要不知,除非莫为。如今那一个不晓得,止有圣上不知。”清·吴璇《飞龙全传》第4回:“常言道:若要不知,如非莫为。万一当今知道,画影图形,将我拿住,岂不枉送性命!”清·曾朴《孽海花》第16回:“自古道: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又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8回:“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此事关系甚重,断不敢遵命。”清·张南庄《何典》第8回:“冤鬼晓得了实细,忙回来报与豆腐羹饭鬼知道。正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凭有据,怎么说是无根之谈呢?”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9回:“早有邻舍把昨晚的光景,都悄悄对王中学说。正是: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4回:“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那两个承局来盘问我好几次,问我出门否。”清·王浚卿《冷眼观》第26回:“谁知天下事,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古语说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果然说得不错。”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5回:“俗语说得好: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阁下一定要纵容世兄,我也不必饶舌,但若御史参起来,是坏你的官,是坏我的官?”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常言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尹子崇既做了这种事情,所有同乡京官里面,有些正派的,因为事关大局,自然都派尹子崇的不是。”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128回:“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在梁官屯杀死刘喜之妻,你打算我不知道?”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43回:“从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粘太太见金二官人一连三夜全不回宅,只说是随兀术打围去了,使人去打听。”清·四桥居士《隔帘花影》第32回:“从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宋夫人见金二官一连三夜全不回家,只说是随朋友打围去了。”清·陆士谔《十尾龟》第27回:“俗语说得好:若要不知,除非莫为。康小姐与这少年订的密约,以为没有第三国加入,秘密到个极顶,总可以安然无事。”清·无名氏《玉娇梨》第16回:“俗语说得好:若要不知,除非莫为。况才子佳人,一举一动,关人耳目,动成千秋佳话。妹虽疏远,实知之久矣。”清·无名氏《小五义》第54回:“焉知晓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风声就到了岳州府了。”清·无名氏《绣鞋记》第4回:“古云:好事不出门,恶言传万里。又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因风姐声名狼藉,良雪佯作不知。”清·无名氏《婆罗岸全传》第11回:“你这话儿倒好笑,俗语说的若要人莫知,除非己不为。又叫我做这事,又要稳便,这怎能够呢?”清·无名氏《带印奇冤郭公传》第26回:“却不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况语云:好事不出名,坏事满街飞。不到两月,果然传遍通城了。”清·无名氏《一片情》第8回:“然有句俗语说得妙: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清·无名氏《蜃楼志》第19回:“若要不知,除非莫作。雪里葬死尸,不久自然消化出来。”清·无名氏《驻春园》第11回:“欲人不知,除是不为。姐姐看燕题诗,登楼赠帕,乃使俊白郎君驰心香阁。”清·无名氏《常言道》第7回:“谁知早有一个人晓得了,要到独家村去告知将军。正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11回:“若要人不知,除非事莫为。足像行恶,都是尔这狗才引导。今日我容得尔,天理也容不得尔。”清·无名氏《妖狐艳史》第3回:“真正是:要叫他不知,除非己不为;兔精充好人,情虚理又亏。”清·无名氏《金云翘传》第12回:“天下事若要人不知,须是己莫为。恁般娶姊妹,惊官动府,怎么瞒得许多。”民国·梦笔生《金屋梦》第43回:“从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粘太太见金二官人一连三夜全不回宅,只说是随兀术打围去了。”民国·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第8回:“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为,当时被他隐瞒过去,后来总不免渐渐漏泄。”民国·蔡东藩《两晋演义》第10回:“俗语说得好:欲要不知,除非莫为。为了贾后淫凶,有几个稍知忧国的大臣,秘密商议,欲将贾后废去。”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34回:“但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为。冯皇后虽买通侍役,代为掩饰,终不免漏泄出去,使人闻知。”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第28回:“无如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为。况武氏非常乖巧,哪有不窥出情景,瞧破机关?”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63回:“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为,邦昌即贬潭州,威势尽失,当有人传达高宗,高宗即饬拘李氏下狱,命御史审讯。”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26回:“欲要不知,除非莫为。况王道荡荡,岂可无故纵恶,讳莫如深耶!”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95回:“但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为,自己陷害别人,免不得为别人陷害。”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35回:“但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为,闺房中暧昧事情,免不得要传到泽旺耳中,泽旺不得不少加管束。”

虎入羊群,纵横莫当

原著

《三国演义》第11回:“城上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释义

老虎撞进羊群,横冲直入,不可阻拦。喻指将士英勇善战,无所畏惧,所向无敌。

例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楚王自引兵径入息宫,来寻息妫;息妫闻变,叹曰:‘引虎入室,吾自取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9回:“谁想只就济州城下,翻为九里山前;梁山泊边,变作三江夏口。却似狼临犬队,虎入羊群。正是:只因一纸君王诏,惹起全班壮士心。”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2回:“那知小侠指东打西,窜南跃北,犹如虎荡羊群。”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78回:“越日复战,信都兵新经募集,毫无纪律,怎能敌得过百战周师?甫经交绥,即纷纷散去。周师或斫或缚,好似虎入羊群,无一敢当!”

虎父无犬子

原著

《三国演义》第83回:“韩、周二人,慌退入阵。先主视之,叹曰:‘虎父无犬子也!’”

释义

凶猛的老虎,不会生养出像狗那样的崽子。喻指英勇强悍的先辈,必有英勇强悍的后人。

例句

元·无名氏《薛仁贵征辽事略》:“帝上城望,见敬德、宝林入阵杀辽兵,左右无敢当者,曰:‘虎父无犬子!’”明·纪振伦《杨家府演义》卷7:“吾幼时闻宗保智力超群,破萧后七十二天门阵无人能敌。昨日阵上观之,英勇还在。吾又欺文广年幼,被他刺了数枪。正是:虎父还生虎子。”明·无名氏《混唐后传》第4回:“真是虎人生虎子。今日我若不杀此子,是虎生翼矣。”

虎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

原著

《三国演义》第84回:“虎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释义

意指精心谋划计策,准备制伏强悍之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从先秦至晚清有3300多部兵书,共23000多卷。六韬,相传殷周时代姜尚撰兵书《六韬》,指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后泛指用兵计谋。

出典

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