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33

第33章 八画(5)

例句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卷8:“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汉·桓宽《盐铁论·和亲》:“昔徐偃王行义而灭,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汉·刘向《说苑·臣术》卷2:“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汉·扬雄《长杨赋》:“若客,所谓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者也。”唐·房玄龄等《晋书·羊祜传》卷34:“此可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刘子玄传》卷102:“臣伏见比者銮舆出幸,法驾首途,左右侍臣,皆以朝服乘马,夫冠履而出,只可配车而行,今乘车既停,而冠履不易,可谓唯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也。”宋·苏轼《汉武帝论》:“知其一,不达其二;见其利,不睹其害。”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156:“君知其一,不知其二。邺城非长久之地。”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2折:“兄弟,你则知其一,不知其二。”元·高明《琵琶记》第31出:“你知其一,不知其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岂可陷亲于不义?”明·王錂《春芜记》第23出:“主公,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但晓得宋玉好人才,好学识。你还不知他的手段哩!”明·梁辰鱼《浣纱记》第24出:“你知其一,未知其二。子贡在圣门,居十哲之列,在言语之科。”明·沈采《千金记》第2出:“道者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小生非不识文武,只是方今之世,学文而非用文之时,学武而无用武之地。”明·聿云氏《量江记》第33折:“恭喜老爷功成名就,小僧不胜欣贺。[生]长老,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明·沈受先《三元记》第5出:“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两个人见我手足慌忙,必然坠地。”明·陆采《怀香记》第12出:“任大人,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那贾充为人,下官岂不晓得?”明·王玉峰《焚香记》第9出:“娘子,你知其一,不知其二。只为我如今贫贱,他敢欺凌你。”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1回:“员外,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幅画儿虽小,却有一件奇妙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8回:“你老人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俺娘是争强不伏弱的性儿,比不的六娘,银钱自有,他本等手里没有。”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7回:“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险峻,我挑着重担,着实难走,须要寻个去处,好眠一觉,养养精神,明日方好捱担。不然,却不累倒我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7回:“贤弟,你原来懵懂,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谅你说你有唐僧,同我保护,我就没有唐僧?”明·周楫《西湖二集》卷23:“兄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家儿子初读书起,就如小孩子初生出来吃开口乳一般,吃了这娘母的乳,便一生像这娘母光景,所以开口乳第一要吃得好,若开口乳吃得好时,毕竟到底无差。”明·刘基《郁离子·虎妪》:“(若石)自以为虎死而无毒已者矣。于是弛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君子谓若石知一而不知二,宜其及也。”明·无名氏《前七国志》第3回:“卿知其一,不知其二。当此之时,能走士聚兵,土地易得。”明·无名氏《隋炀帝艳史》第11回:“兄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看这树上,既有鹤巢,定有小鹤在内,我们拿了小鹤,那大鹤心痛小鹤,自然不肯远去,再慢慢将小鹤引诱,何愁拿他不着?”清·方成培《雷峰塔》第21出:“你二人呵,为甚的那一日官差搜捕影无踪?[贴]官人,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第2回:“兄知其一,未知其二。雪小姐的才貌,果然是仕女班头,但我敝年伯的意思,必要配个文章魁首。”清·俞万春《荡寇志》第123回:“老伯真所谓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清·吴璇《飞龙全传》第6回:“贤妻,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在东京汴梁时,曾遇相面的说我日后有一朝天子之分。”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20回:“管家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内中还有许多好处呢!”清·欧阳巨源《负曝闲谈》第17回:“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城里有个强种女学堂,学堂里都是女学生。可敬啊,可敬!她们都是牺牲其身而报国家的。”清·张春帆《宦海》第1回:“这些话儿虽然不错,却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议论。”清·徐震《合浦珠》第5回:“你这贱人,但知其一,未知其二,若从良是件美事,我做娘的亦不迟至今日了。”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1回:“(单)雄信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清·壮者《扫迷帚》第2回:“表弟,你道我没有真见,随口胡说么?可怪弟泥古不化,知其一,不知其二。”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那位伯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把银子可捐戴的一层没有告诉了他。”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2回:“老先生,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时势,是守旧不来的了。外国人在我们中国那样横行,要拿些四书五经、宋儒的理学合他打交道,如何使得?”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9回:“从古用计,最利害的是美人计。你们要拿我去换差换缺,自然是一条妙计。但是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可知道古来祸水也是美人做的?”清·江日生《台湾外志》卷12:“此知其一,不知其二。主国初、法贵于严,庶不至流弊。俾后之守者,自易治耳。”清·贺贻孙《诗筏》:“惟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此政是风人巧于立言处。彦周盖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沈彤》:“子墨守郑学,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岂得为礼家乎?”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下:“后来书吏尽裁,而办稿吏之司官,卒有司官得贿之案。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也。”清·钱泳《履园丛话》卷4:“今之议论三江,辄从下流开浚,而无有言及五堰广通坝者。是东坡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清·无名氏《施公案》第99回:“若以自己未闻未见未曾作过的,便说世间并无此理,并无此情,并无此等事,究竟那是坐井观天,浅见薄识,知其一不知其二,少所见,多所怪之人耳!”清·无名氏《吴江雪》第24回:“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那江信生的资质本是上智之资,自与别人不同。”清·无名氏《八仙全传》第82回:“不知除此以外,还有热中功名,也与好色同一祸害,你却自知其一,不知其二。”清·无名氏《疗妒缘》第1回:“姑娘所说,自是不差。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从来说牡丹虽好,绿叶扶持。”清·无名氏《二度梅全传》第13回:“夫人,你知其一,哪知其二?今日乃是二月初十日,老夫人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52回:“君但知其一,未知其二。试想我军欲救安庆,必越南昌,困难情形,且不必说,就是与宸濠相持江上,势均力敌,未见必胜。”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41回:“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朕二十五岁即位,曾对天发誓,若得再位六十年,就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民国·李伯通《西太后艳史演义》第1回:“不然,不然,你老人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原著

《三国演义》第35回:“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某非怯战,但恐不能必胜耳。”《三国演义》第94回:“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臣量曹真虽久用兵,非诸葛亮对手。”《三国演义》第107回:“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

释义

指挥作战时,既要了解对方的情况,也要了解自己的情况,才能每战必胜,立于不败之地。

出典

春秋·孙武《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例句

明·罗懋登《西洋记》第68回:“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和你这如今不晓得山上是个什么动静,虽然水陆安营,徒劳无补也。”明·杨尔曾《东西晋演义》第4回:“索若来,将军勿轻之,其智略多般,武艺亦不在将军之下,宜坚壁勿战,观彼动静,然后出奇兵胜之,故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耳!”明·郭子章《条陈地方要务疏》:“臣欲慎重其议,不敢苟从,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说,国家安危之大计也。”明·无名氏《五鼠闹东京》卷1:“我知他,他不知我。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知己彼,百战百败。胜在我,败在他,吾无忧也。”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2折:“为中将者,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知己知彼,千战千赢。”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8回:“若凭着一勇到底,制服他不来,反惹出祸患,也不是英雄知彼知己的伎俩。”清·刘璋《斩鬼传》第3回:“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是兵家要诀,不可造次施行。”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0回:“俗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岂可唐突?倘机不密,反为不美。”清·曾朴《孽海花》第8回:“语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国交涉吃亏,正是不知彼耳!”清·无名氏《枕上晨钟》第14回:“用兵先在乎审势。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今彼势正锐,不可急犯其锋,宜示以自守不出之形。”民国·陈天华《狮子吼》第6回:“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洋人于中国的事情,无一不知。”民国·蔡东藩《两晋演义》第29回:“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杜曾非可轻视,公当小心将事,毋中彼计。”

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

原著

《三国演义》第39回:“(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

释义

有管理政务的才能,有指挥军事的谋略。意指智慧出众,谋略精明,才能卓越。

出典

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

例句

北朝·北周·庾信《拟连珠》:“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唐·令狐德棻等《周书·静帝纪》卷8:“朕祗承洪业,二载于兹,藉祖考之休,凭宰辅之力,经天纬地,四海晏如。”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经天纬地之帝,求制礼作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拔山超海之力。”唐·宋齐邱《投姚洞天书》:“挹飞苍走黄之辩,有出鬼没神之机。”唐·独孤授《运斤赋》:“嗟乎,功有善价,吾道之亚,既出鬼而入神,亦千变而万化。”元·范康《竹叶舟》楔子:“此人饱谙经史,贯串百家,真有经天纬地之才,吸露凌云之手。”元·乔吉《金钱记》第3折:“据先生有经纶济世之才,补完天地之手,应过举,早晚除授,何故深思远虑如此?”元·无名氏《存孝打虎》第1折:“休道这般,将军有经纶济世之才,补完天地之手,是必走一遭去。”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这人真有经天纬地之才,空古绝今之学。”

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

原著

《三国演义》第2回:“袁绍曰:‘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

释义

如果不铲除野草根茎,难以杜绝其重新萌发生长。喻指如果不消除隐患,解决根本问题,将后患无穷。

出典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9:“若此番脱漏出去,如何饶得我过!一不做,二不休,若不斩草除根,恐有后患。”清·无名氏《施公案》第270回:“吴良一见说道:‘一不做,二不休,留了这小孩子,终就是祸,不如一起斩草除根。’”

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原著

《三国演义》第54回:“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满城百姓,那一个不知?你倒瞒我!”

释义

要想不让他人知道,除非自己不说不做。意指只要做了坏事,终究会暴露,不可隐瞒。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劝善止恶的经典语辞。

出典

汉·刘向《说苑·谈丛》卷16:“穷乡多曲学,小辩害大知,巧言使信废,小惠妨大义。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