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36

第36章 八画(8)

驽马恋栈豆

原著

《三国演义》第107回:“(司马)懿大惊曰:‘智囊泄矣!如之奈何?’蒋济曰:‘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释义

不能驰骋疆场的劣马,只惦记着马槽里的那点料豆。借指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的人,缺乏远大的志向和谋略,只贪恋眼前利益。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卷9裴松之注引干宝《晋书》:“桓范出赴爽,宣王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例句

唐·房玄龄等《晋书·高祖宣帝纪》卷1:“大司农恒范出赴爽,蒋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宋·黄庭坚《次韵寄李六弟济南郡城桥亭》诗:“驽马恋栈豆,岂能辞絷缧?”宋·蔡伸《蓦山溪》词:“区区恋豆,岂是甘牛后。时命未来间,且只得低眉袖手。男儿此志,肯向死前休?”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54:“帝且谓嵩能附我,我自当怜嵩。方且谓嵩之曲谨,有如飞鸟依人;即其好货,不过驽马恋栈。”清·许叔平《里乘》卷3:“以君之才,何能独当一面?语云:‘驽马恋栈,久必蹶蹇。不如避位,免讥覆。’”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原著

《三国演义》第41回:“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释义

古今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以百姓民生为根本之策。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理国家应以顺民意、保民生、得民心作为根本。

出典

《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例句

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务农》卷8:“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人安则财赡,本固则邦宁。”唐·王士元《亢仓子·君道篇》:“国以人为本,人安则国安。”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宋·苏舜钦《诣匦疏·景祐五年》:“则又民惟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

原著

《三国演义》第100回:“朝廷养军千日,用在一时。汝安敢出怨言,以慢军心!”

释义

平时养兵,目的是为了防备战争。意谓作长久的准备,正是为了应付急时所需。

例句

唐·房玄龄等《晋书·太祖文帝纪》卷2:“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唐·李延寿《南史·陈暄传》卷61:“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42:“上堂,因城中失火,僧问: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正当立国安邦,为什么各生退志?”元·孙叔顺《点绛唇·咏教习鼓诉冤》曲:“都不肯一心于国死,则待半路里转身逃。早难道养军千日,又得用在今朝。”元·马致远《汉宫秋》第2折:“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元·高文秀《渑池会》第3折:“主公,可不道养军千日,用在一朝。为臣子要尽忠报国也呵!”元·无名氏《秦并六国平话》卷中:“告陛下,自古道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臣乞兵一万,乞蒙毅为先锋,李信为副将,辛胜为末将。”元·无名氏《秦并六国平话》卷下:“我王,古云:养军千日,用在一朝。臣赤心报国,乞兵二十万,蒙恬为先锋,蒙毅为副将,董翳为末将。”明·邵璨《香囊记》

第17出:“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俺岳爷爷真个是天下无敌,连日与契丹大战,弓强兵锐,所向无前。”明·黄元吉《流星马》第1折:“父亲,您孩儿想来养军千日,用在一朝。您孩儿深通番字,颇晓沙漠之言。”明·李素甫《元宵闹》第4折:“养军千日,用在一朝。因你路途娴熟,贸易精明,要带你出去,怎么推阻起来?”明·汤显祖《邯郸记》第15出:“养军千日,用在一朝。我今日有用你之处,你可去得?”明·许自昌《水浒记》第7出:“如今不免差他一往,有何不可?杨志在那里?[生扮杨志上]养军千日,用在一时。”明·罗懋登《西洋记》第63回:“朝廷养军千日,用在一朝。难道这等一个番将,我军中就没有一个英雄豪杰敢去敌他?”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许多推故。若是那一个再阻我的,教他知我拳头的滋味。”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6回:“老和尚道:‘养军千日,用军一朝。你怎么不出去?’”明·无名氏《妆楼记》第35出:“养军千日用一时。到今日怎敢违背。总他铁臂铜墙里,怎当我钢刀一劈。”明·无名氏《岳飞精忠》第1折:“学士出言卖国,岂不闻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刬的说这等言语也!”明·无名氏《赠书记》第7出:“说便如此说,自古道:养军千日,用在一朝。怎么不与他去走一遭?正是:人若不黑心,狗就不吃屎。”明·无名氏《前七国志》第16回:“古云:养军千日,用在一朝。是我门下的客,应该报效朝廷。先生怎说这话!”清·洪升《长生殿》第26出:“万岁爷圣谕及此,臣等寸心如割。自古:养军千日,用在一朝。”清·孔尚任《桃花扇》第35出:“尝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俺们不替朝廷出力,竟是一伙禽兽了。”清·孔尚任、顾彩《小忽雷·坊市鞫凶》:“大爷好说,养军千日,用军一时,小人也巴不得报主人哩!”清·刘璋《斩鬼传》第2回:“自古道:养军千日,用在一时。大哥与俺们结拜,要我作甚?况且我们有些本事,怕他怎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5回:“老爷养军千日,用在一时。既蒙老爷差遣,秦琼不敢辞劳。”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3回:“古言: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卿等受国家培养有年,今当贼寇临城,并无一人建策退兵,不辜负国家数百年养士之恩么?”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8回:“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们都要建功报效,却怎地不见半个贼兵,就无故班师?”清·吴璇《飞龙全传》第55回:“养军千日,用在一朝。今有事推故,岂为臣之理?汝教人不善,煽惑军心,吾明日进宫奏知太后,当正军法。”清·吕熊《女仙外史》第66回:“朝廷养军千日,用在一朝。今就在出力的时候,也分不得什么文武,就是我,也上阵杀他一两场。”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4回:“养军千日,用在一朝。老阳儿眼看着没啦,你还合我闹涅涅呢!”清·欧阳巨源《负曝闲谈》第2回:“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你们这些脓包,一个都没有中用的么?”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别的不要讲,这两句话是人所共知的。”清·无名氏《彭公案》第317回:“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二将军和三将军被擒,飞龙岛失守,皆因周百灵所起,他今天不该弃我而走。”清·无名氏《掌故演义》第2回:“你们多是大明朝的官。自古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如今李贼这等猖狂,正是我们尽忠报国的时候。”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10回:“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小人焉有不去之理?”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第38回:“还是婉儿有些主见,便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刘将军所掌何事,乃听叛兵犯阙么?”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70回:“陛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若少加退沮,人心立涣。长江虽险,不足恃了。”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34回:“朝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难道未见一敌,便想回去么?再有抗阻,军法不贷!”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6回:“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难道叫汝等临阵逃走么?汝等既负了朝廷豢养之恩,还有何颜入城见我?”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29回:“你等说什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何临敌先怯哩?”民国·李伯通《西太后艳史演义》第4回:“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难道这些督抚,这些提镇,没有一个人是太平军的对手吗?”

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原著

《三国演义》第3回:“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

释义

只凭勇敢而缺乏智谋,见到利益就忘记仁义。

出典

汉·班固《汉书·樊郦等传》卷41:“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卷7:“(陈)登见曹操,因陈布勇而无谋,轻于去就,宜早图之。”唐·房玄龄等《晋书·文明王皇后传》卷31:“时钟会以才能见任,后每言于帝曰:‘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唐·李观《项籍碑铭序》:“公实勇而无谋,刚而无亲……是以人得蹈其资,兵得害其身,真自亡也,岂天亡乎!”宋·袁燮《论蜀札子》:“有才而无识者,不足以为蜀帅;有勇而无谋者,亦不足以为帅。”明·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19回:“非是不用将军,恐怕你此去擒不得黄巢。兵法云:将在谋而不在勇,将军平日有勇无谋,故此不敢轻用。”清·无名氏《后宋慈云走国全传》第12回:“孤家立心兵到第三天即要连晚攻山,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谅此二逆有勇无谋之辈,岂不早日成功?”清·无名氏《吴江雪》第21回:“大凡行兵,须要堂堂正正,上合天心,下顺人事。今这赫腾贼有勇无谋,奸淫子女。彼兵驻扎日久,必有埋伏。”

南人驾船,北人乘马

原著

《三国演义》第54回:“(刘)玄德叹曰:‘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

释义

南方多水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善于渡船出行;北方多陆地,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善于骑马出行。喻指生活在不同环境,人们的日常习性和性情各不相同。

出典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卷11:“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而悖;失处而贱,得势而贵。”

例句

唐·孟郊《送从叔校书简南归》诗:“北骑达山岳,南帆指江湖。”清·袁于令《隋史遗文》第25回:“南人船,北人马。若要打造船只,在通济渠来往,毕竟是江南船匠。”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4回:“尝谓南人使船,北人使马。谁料北人今日也能乘船飞驶,反比我南人敏捷,这真是出人不料了。”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95回:“宋军用大舟济师,军容甚盛。忽必烈欷歔道:‘北人使马,南人使舟。此语原不可易哩!’”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原著

《三国演义》第91回:“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释义

当军败国危之时,临危受命,毅然接受重任,方显出英雄才能。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称赞贤臣良将不辱使命的经典语辞。

出典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例句

晋·潘岳《西征赋》:“临危而智勇奋,投命而高节亮。”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段秀实传》卷128:“有临危致命,殁而逾彰;有因事成功,权以合道。”宋·欧阳修《谢复龙图阁直学士表》:“徒因学古之勤,粗识事君之节。苟临危效命,尚当不顾以奋身,况为善无伤,何惮竭忠而报国?”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卷35:“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经身徇国,正在今日。诸君观吾父子与敌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