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28

第28章 七画(5)

例句

金·张宇《送田茂卿赴都》诗:“从来俊杰知时务,莫为寒窗故纸迷。”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曲:“达时务呼为俊杰,弃功名岂是痴呆。”元·高茂卿《两团圆》第3折:“哎!那老子识时务也,便为俊杰。”明·张凤翼《红拂记》第21出:“娘子,岂不闻古人有言: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我如今把这些行径,都付与李郎,成就得他,也不枉了我这一片心了。”明·梅鼎祚《玉合记》第16出:“猖狂,阴谋妄想,看鼎鱼暂息,幕燕终亡。[丑]识时务者为俊杰,请元帅三思。”明·朱鼎《玉镜台记》第36出:“主公,自古道:识时务者呼为俊杰。温峤不知天命,败亡必矣,何足惜之。”明·李开先《宝剑记》第11出:“此剑是身外之物,值什么!岂不闻:识时务者为俊杰。官人当以身家为念,休将微物爱惜。”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夫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夫自周纲失驭,五霸迭兴,齐晋霸于中原,秦霸西戎,楚霸南蛮,虽曰人材代出,亦是气运使然。”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24回:“正是:识时务者,呼为俊杰。还须小心陪礼,省了一场大祸。”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1回:“也罢,识时务者呼为俊杰,我今日权且收拾,待明日再来下手于他。”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1回:“古人云:识得时务者,呼为俊杰。那妖精不与你亲,你强要认亲;既与你赌斗,放出那般无情的火来,又不走,还要与他恋战哩!”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11回:“常言道:识时务者,呼为俊杰。如今汪中书已去远了,一定是病重,才由水路去哩。”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37回:“怎知冤家路窄,他今是个官府,我是个县官,若不见机而去,后来必要受他一场耻辱。正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进退者乃为丈夫。”明·无名氏《隋炀帝艳史》第39回:“识时务者,呼为俊杰。今主上荒淫无度,游佚虐民,我等倡大义,诛杀无道,汝何不反戈相助,富贵共之?”清·李渔《怜香伴》第11出:“咱们不去侵伐,也自便宜了他,如何反去请封,却不道长他人志气。[末]识时务者呼为俊杰,大王图之。”清·陆士谔《十尾龟》第9回:“你倒是个识时务的俊杰,烦你传语贵同业,别家好偷,我家不好偷。”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8回:“岂知自信不真,以致身首异处,落得惹后人笑骂,故所以识时务者呼为俊杰。”清·李雨堂《万花楼》第14回:“古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如趁此时另寻机会,与李继英作伴同行,你意下如何?”清·刘璋《斩鬼传》第2回:“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见俺老实本分,谁来瞅睬?”清·徐震《后七国志》第7回:“今周运已衰,秦时正盛,夫岂不义则秦为之,亦必识时务之俊杰,有以承大命而劝成之,此非腐儒所知。”清·梅痴生《玉燕姻缘全传》第5回:“黄、李、莫三人见柳姑娘与吕昆两下有心,古人云:识时务者呼为俊杰,知进退者才是高人。”清·吴沃尧《痛史》第5回:“古语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今为公计,何不弃暗投明?”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从来说:胜败兵家常事。又道是:识时务者,呼为俊杰。”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识时务者为俊杰。他本来不认得我,虽然他保举我过班,毕竟是老人家的面子。”清·胡式钰《语窦》:“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徽,云:‘识时务者在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备问:‘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清·陈球《燕山外史》卷4:“此识时者呼为俊杰,知机者称其神明也。”清·无名氏《金云翘传》第19回:

“又闻:识时务者为俊杰。乘此兵精威盛之日,因其招抚而降之,必将高官终身,共享富贵,此上策也。”清·无名氏《施公案》第97回:“我想,识时务者,呼为俊杰。咱们总有些道行,料也敌不过天师。”清·无名氏《狄公案》第33回:“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人虽有此直道,恐于此言未合,岂不有误自己?”清·无名氏《彭公案》第329回:“周先生,你我远日无冤,近日无仇,何必这样执迷不悟。再说你是学道之人,岂不知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识时务方为俊杰!”清·无名氏《小五义》第41回:“大家同起,哈哈大笑。蒋四爷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48回:“闻识时务者为俊杰。目今兵困介休,尉迟恭不日归唐,你主刘武周已入我牢笼之计,犹如网中之鱼耳。”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第2回:“识时务者为俊杰。今隋主无道,百姓穷困,四方已经逐鹿,连晋阳城外,差不多要作战场。”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56回:“识时务者为俊杰,且可保全兄弟们性命,请大哥不必再疑!”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原著

《三国演义》第39回:“(刘)玄德曰:‘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

释义

在军营幕帐中周密谋划用兵之计,就可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败。称赞军事指挥者精于谋略、善于决断的军事才能。筹,谋略。帷幄,军营幕帐。千里之外,指战场。这是中国古代军事以智取胜、以谋决胜的经典语辞。

出典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卷8:“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例句

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卷15:“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蓄积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故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矣。”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卷1下:“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宋·苏辙《元祐会计录序》:“古之人所以运筹帷幄之中,制胜千里之外者,图籍之功也。”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3折:“文能伏众,武能威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元·杨梓《敬德不伏老》

第3折:“文通天略,武解六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2折:“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每回临阵,无不干功。”元·无名氏《飞刀对箭》楔子:“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排白虎得胜辕门,列黄幡豹尾帐下。”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2折:“我想张良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辅佐高祖,定了天下。”明·朱鼎《玉镜台记》第13出:“元帅坐筹帷幄,决胜千里,必有成谋。但兵贵神速,师出不意,亦一奇也。”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第15出:“指挥则隼鹘飞扬,叱咤则龙蛇警避;运筹于三关之上,决胜于千里之中。”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22:“若统军行边,顾了襄汉一路,顾不得淮扬;若顾了淮扬一路,顾不得襄汉。不如居中以运天下,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明·罗懋登《西洋记》第80回:“贫道打听得真,南来的宝船千号,战将千员,雄兵百万,有二位帅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明·周楫《西湖二集》卷18:“文武百官方服商辂见识之高。果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明·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卷7:“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2折:“为中将者,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知己知彼,千战千赢。”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11回:“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员外何得怪我之深呀?”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名将盖非徒以勇敢着也。胸罗武库,学具韬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20回:“使学生大展其才,则运筹帷幄,可决胜千里;下笔千言,可倚马而待。”清·无名氏《萤窗清玩·连理枝》:“昔武侯纶巾羽扇,力无缚鸡,而帷幄运筹,千里决胜。东征北伐,二十余年,何尝亲临矢石耶?”清·无名氏《走马春秋》第14回:“不是本帅夸口,我也曾在高山学习黄石公三略,吕望六韬,兵书战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鬼神不测之机,无般不晓,那阵不知。”

驱羊而入虎口

原著

《三国演义》第114回:“今陛下领数百人伐昭,是驱羊而入虎口耳,空死无益。臣非惜命,实见事不可行也!”

释义

赶着羊进入老虎嘴里。喻指以弱向强,自寻死路。

出典

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例句

元·朱凯《昊天塔》第1折:“俺家姓杨,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这个叫做羊落虎口,正犯了兵家所忌,怎还有活的人也?”明·甄伟《西汉演义》第18回:“以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十万,今欲径入强秦,此所谓驱羊以入虎口者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6回:“妾闻孙浩提兵杀入番营,以他这样才能武艺,领五万人马,挡兀术五十余万之番兵,犹如驱羊入虎口耳。”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56回:“雀入雕群,羊投虎口。短命索套住喉咙,阎罗王忽投请帖;磨刀石砌成脖项,刽子手不久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