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27

第27章 七画(4)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原著

《三国演义》第3回:“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三国演义》第14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三国演义》第65回:“吾闻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前谏刘益州者,以尽人臣之心;既不能用,知必败矣。”

释义

又作“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聪明的鸟儿会选择到茂密的林木中栖息,智慧的人才会选择为明智的主人效力。喻指优秀人才追随贤明之主,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观念中表达知识分子追随贤明君主,忠诚报效朝廷的精彩语辞。

出典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例句

元·关汉卿《单鞭夺槊》楔子:“岂不闻: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元·尚仲贤《气英布》第3折:“寡人闻良鸟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尔当阳君英布,本以楚将,来归寡人。非其择主之明,何以至此?”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4折:“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小官范逵,离了丹阳县,领着陶侃来到京师。”元·郑光祖《老君堂》第2折:“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闻说唐君德胜尧舜,钦文敬武。天下纷纷,以有德而伐无德,以有仁而伐不仁。”明·沈采《千金记》第16出:“吾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足下不得见用于楚,当去而去,去非背楚。当行而行,行非弃主。”明·张凤翼《红拂记》第22出:“古人有言:良臣择主而事,好鸟择木而栖。况那李公子呵!”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5:“古语云: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奴仆虽是下贱,也要择个好使头。”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6回:“古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小姐今日固执,三军已知土行孙成亲,小姐纵冰清玉洁,谁人信哉!”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27回:“小将特兴义兵,除暴安民,非图金钱财物而来也。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某虽赳赳一勇夫,渴有求贤之志。”明·无名氏《骗英布》第4折:“丞相,小将岂敢望重赏加官。岂不闻灵禽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明·无名氏《定时捉将》第5折:“圣人道: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您看我这汉将,都来扶持,你为何不降汉?”明·无名氏《捉彭宠》第2折:“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遇明主而佐。某乃王梁是也。这位将军是万修,俺同彭宠起兵,积聚英豪。”明·无名氏《魏徵改诏》第4折:“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某乃房玄龄是也。”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3折:“岂不闻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扶明主而佐。[正末唱]高鸟相良木而栖,至如俺投降去。”明·无名氏《投唐记》第4折:“懋功,虽然如此,可不道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明·无名氏《岳飞精忠》第1折:“学士,你一心顺金,并无辅国之心。专主议和,卖国专权。岂不闻贤臣择主而佐,良禽相木而栖。为臣者坐国家琴堂,食君王俸,全无尽忠之……是何道理也?”明·无名氏《英武传》第6回:“良臣择君而仕,高鸟择木而栖。是以张良弃韩,陈平弃楚,相率归汉,以成名爵。”明·无名氏《南北两宋志传》第12回:“吾闻: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且将军出兵来援河东,本尽其忠,今猜忌日生,无以自明,事必败矣!”明·无名氏《春秋列国志传》卷1:“吾闻:良禽择木而栖,良民择世而处。方闻今商王失德,苦虐生民,民不堪命,故投西伯,以求乐此终年。”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8回:“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文也,愧非贤臣,愿从将军帐下,早晚听命。”清·徐述夔《五色石》卷6:“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须知为女求婿,亦如为子求妻。”清·刘璋《斩鬼传》第3回:“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我闻得风流鬼为人倜傥,俺不免弃此投彼便了。”清·吴璇《飞龙全传》第50回:“朕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朕从来所最关心者,贤士耳!今见公具此大材,朕实欣慕,欲以微位为屈,不知公肯为朕效劳乎?”清·吴沃尧《痛史》第1回:“巫公公你又来了,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么!”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47回:“老夫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将军有这一身本事,可惜误投其主。老夫承秦王相召,封我为参军之职。”清·无名氏《梁武帝西来演义》第4回:“大凡英雄事主,豪杰投人,有如女子之嫁人,终身之苟,择其非主而孟浪从之,则是怀珠而入火烁矣。故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清·无名氏《铁花仙史》第24回:“妾闻良禽择木而栖,智士择主而事。红拂之于药师,文君之于司马,皆此意也……倒不若趁众人不觉,君竟不别而归,反是妙策。”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原著

《三国演义》第1回:“(张)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释义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约定于汉灵帝甲子年(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起事造反,保证成功以后定能过上太平日子。意指封建王朝气数已尽,将被黄巾义军取而代之。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嵩传》卷71:“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言必行,计必从

原著

《三国演义》第45回:“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释义

说的话都听从,出的计策都执行。意指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关系密切。

出典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疑》卷17:“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一言而不听,一事而不行,则陵其主以语,待之以其身,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

例句

汉·蔡邕《司空临晋侯杨公碑》:“及其所以匡辅本朝,忠言嘉谋,造膝危辞,当事而行,言从计纳。”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卷92:“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卷54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崔浩传》卷35:“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魏知古等传》卷126:“观玄宗开元时,励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行,力不难而功已成。”明·徐渭《代改兵部尚书谢表》:“感深刻骨,惟知为国以忘家,报切捐躯,况值计从而言听。”明·杨柔胜《玉环记》第25出:“特来投奔李令公,又蒙令公言听计用,遂成大功。”明·无名氏《五马投唐》楔子:“多蒙丞相顾爱,累授迁除,言听计用。”清·昭楝《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绎堂制府以为能,言听谋决。”清·洪升《长生殿》第3出:“便道我言从计听微有权,这就里机关不易言。”

识时务者为俊杰

原著

《三国演义》第76回:“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矣;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

释义

能看清客观形势和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意指智者能够看清事理,明白利弊,通权达变,知进知退。这是中国古代常用作对人赞赏或劝诫的经典语辞。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35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