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防范卖傻装憨的迷惑术
俗话说,傻人自有傻人福,这傻人之福从何而来?因为外表看起来有些呆傻憨直的人,也常兼备直爽、忠诚、勤恳、负责等优秀素质和品格,所以傻人自有其可爱之处,容易以其憨傻赢得人们的喜爱、赏识。人们同他们相处时心里不存芥蒂,没有防线。恰恰是这一点,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以装傻掩其奸,你便很容易中了他的迷惑术,等到他反戈一击的时候,再采取什么措施也只能算亡羊补牢了。
唐朝安禄山在发起攻击之前,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来进行“卖傻装憨”,可谓用心良苦。
安禄山故意装出憨直、笃忠的样子,赢得唐玄宗百般信任,对他毫不防备。公元743年,安禄山已任平卢节度使,入朝时玄宗常常接见他,并对他特别优待。他竟乘机上奏说:“去年营州一带昆虫大嚼庄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否则请赶快把虫驱散。下臣祝告完毕,当即有大批大批的鸟儿从北边飞来,昆虫无不毙命。这件事说明只要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应该把它写到史书上去。”
如此谎言,本十分可笑,但由于安禄山善于逢迎,玄宗竟信以为真,并更加相信他憨直诚笃。安禄山是东北混血少数民族人,他常对玄宗说:“臣生长若戎,仰蒙皇恩,得极宠荣,自愧愚蠢,不足胜任,只有以身为国家死,聊报皇恩。”玄宗甚喜。有一次见玄宗时正好皇太子在场,安故意不拜,殿前侍监喝问:“禄山见殿下何故不拜?”安佯惊道:“殿下何称?”玄宗微笑说:“殿下即皇太子。”安复道:“臣不识朝廷礼仪,皇太子又是什么官?”玄宗大笑说:“朕百年后,当将帝位托付,故叫太子。”安禄山这才装作刚刚醒悟似地说:“愚臣只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罪该万死。”
并向太子补拜。玄宗感其“朴诚”,大加赞美。
天宝六年(747年)的一天,玄宗设宴。安禄山自请以胡旋舞呈献。玄宗见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笑着问:“腹中有何东西,如此庞大。”安禄山随口答道:“只有赤心。”玄宗更高兴,命他与贵妃兄妹结为异姓兄弟。安禄山竟厚着脸皮请求做贵妃的儿子。从此安禄山出入禁宫如同皇帝家里人一般。杨贵妃与他打得火热,玄宗更加宠信他,竟把天下一半的精兵交给他掌管。
安禄山的叛乱阴谋许多人都有察觉,再向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禄山“卖傻装憨”所迷惑,将所有奏章看作是对安禄山的妒嫉,对安禄山不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怜惜,不断施以恩宠,让他由平卢节度使再兼范阳节度使等要职。
安禄山的计策得手,唐玄宗对他已只有宠信而毫不设防,便紧接着采取“乘疏击懈”的办法,搞突然袭击。他的战略部署是倾全力取道河北,直扑东西两京长安和洛阳。这样,安禄山虽然只有十余万兵力,不及唐军一半,但唐的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对安禄山毫不防备,广大内地包括两京只有八万人,河南河北更是兵稀将寡,且平安已久,武备废弛,面对安禄山一路进兵,步骑精锐沿太行山东侧的河北平原进逼两京,自然是惊慌失措,毫无抵抗能力。因而,安禄山从北京起程到袭占洛阳只花了33天时间。
唐朝毕竟比安禄山实力雄厚,惊恐之余的仓促应变,也在潼关阻挡了叛军锋锐,又在河北一举切断了叛军与大本营的联系。然而无比宠信的大臣竟突然反叛,唐玄宗无比震怒,又被深深地刺伤自尊心,变得十分急躁。而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安禄山的计谋已足以使唐玄宗失去了指挥战争所必须的客观冷静,又怒又急之中,忘记唐朝所需要的就是稳住阵脚、赢得时间以调精兵一举聚歼叛军之要义,草率地斩杀防守得当的封常青、高仙芝,并强令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击叛军,哪有不全军覆没、一溃千里的呢?
安军占领潼关后曾止军十日,进入长安后也不组织追击,使唐玄宗安然脱逃。可见安禄山目光短浅,他只想巩固所占领的两京并接通河北老巢,消化所掠得的财富,好好享受大燕皇帝的滋味,并无彻底捣碎唐朝政权的雄图大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的无赖之徒,竟然把大唐皇帝打得溃退千里,足见“卖傻装憨”计谋的效力了。
这一段安禄山愚弄唐玄宗的故事尽人皆知,因为它颇具代表性———唐玄宗是何等精明的人物,曾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开元盛世,竟至栽在安禄山这个“粗人”手里,以至一蹶不振,以半软禁的太上皇身份终老。究其原因,除了玄宗晚年的昏愦,再就是卖傻装憨这一迷惑术的巨大杀伤力。
5.善以假面示人的人最可怕
做事不择手段的人往往直奔目标,关涉到自己利益的事绝不相让。如果说这样的人心黑手狠的话,那他黑和狠的层次还远远不够———因为有的人能以一幅谦让忠厚的面目出现,又让你不能不把好处给他,而他实际得到的远比那些个中高手多得多。
汉代大奸王莽在利益面前,总是反复推让,并且总要分利给自己的亲信和下属。他向元后说,鉴于以前哀帝的外戚丁氏傅氏奢侈的教训,太后在衣食方面要注意节约,作为天下人民的示范。王莽自己上书,表示愿意拿出一百万钱,献出田地三十公顷,交给大司农用于赈济贫民。其他官员也都效法,又捐钱又献地。然后,王莽又带领百官向元后上奏,歌功颂德一番,并且“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遵帝王之常服,复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尽欢心,备共养。”就是劝元后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不要太累了。每次遇到水灾、旱灾,王莽就素食,亲信就向元后汇报,于是,元后也下诏劝王莽说:“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熟),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劝王莽多吃肉,爱护身体,为了国家。
元后诏中有一句“国奢则视之以俭”,这是很深刻的。国家有奢侈的风气,作为元首要用节俭的行为来向国人示范,表示崇尚节俭。元首是全国人学习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提倡什么,只在口头上宣传还不够,最主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行为来宣传。视,同示。西汉奢侈之风相当盛行,所以,王莽的节俭行动大得人心。王莽以节俭来引导人民,百官也积极捐钱、献地,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当国内事情基本解决以后,王莽又努力在外交方面下功夫,先用重礼收买匈奴单于,让他说中国的好话,又让王昭君的女儿来侍候元后。给元后的印象是,王莽不但治理好国内,而且在外交方面也很成功。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想到了另一条长久之计:“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当皇后,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王莽提出建议,皇帝9岁即位,过了三年,已经12岁,考论《五经》,12岁正是娶亲的年龄,应该及时娶亲,增加子孙的数量。娶什么条件的女人呢?王莽的原话是:“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适子女。”博采指从广大范围里去挑选。古代一个新王朝建立后,就封前两朝王族的后裔为诸侯国君,就叫二王。如周朝建立时封夏禹的后裔于杞,封商汤的后裔于宋。二王后,就是指二王的后裔。周公、孔子以及世代为列侯在长安居住的嫡生女儿。说是“博采”,二王后、周公、孔子、世代为列侯,这种家庭有限。又是在长安居住的,还是正妻生的适龄女儿。加上这三个条件,可供选择的范围大大减小了。王莽列出这些条件似乎无可非议,其实,他是按他女儿的实际情况来提这些标准的。这叫土政策。前代没有这种规定,景帝王皇后,父王仲,槐里人,并非名门之后。武帝卫皇后,是个歌女,并非圣贤之后,也不是名门望族,只是她当皇后以后,卫青才立功封侯。她姐姐的儿子霍去病也因军功封冠军侯。昭帝上官皇后,祖父是上官桀,汉武帝时曾任羽林期门郎,后逐渐升迁。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要将才6岁的女儿嫁给8岁的汉昭帝,托丁外人办这事时说道:“汉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常常以列侯的女儿嫁给皇帝。照此先例,王莽时列侯多得很,那么王莽的女儿在众多女子的竞争中是否能夺魁,实在没有把握。因此,王莽为了保证女儿竞争胜利,就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条件,使诸多列侯的姑娘失去竞争的机会。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有关部门上报候选美女很多是王氏家族的,完全符合候选条件。王氏亲属,侯者凡十人。再加上“三世据权,五将秉政”,自然有很多姑娘合格候选。他提出:“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意思是说,我自己的道德比较差,女儿的材质也低下,不应该跟那些女子一起参加竞争。表面意思是自动退出竞争,让给别人。因此元后以为他是诚心诚意的,就下诏宣布所有王家的姑娘都退出竞争。当时,王莽“安汉公”位极人臣,在官民的心目中,是“德高望重”的社稷臣,是忠臣宗。当皇帝要立后时,取消王莽女儿参加竞争的权利,一时轰动上下,反映强烈,公卿大夫跑到朝廷上论理。庶民、诸生、郎吏这些下层人每天有千把人上书朝廷。都说:“愿得公(安汉公)女为天下母。”王莽还派遣长史到各方面去做工作,劝诸公卿、诸生,结果,上书的人更多了。经过王莽反刺激的作用,激荡起来的形势迫使元后只好收回成命,根据公卿的意见,把王莽的女儿列入候选对象。结果,王氏家族其他姑娘全被排除在外。王莽一退,排除了一大批竞争对手。在那种气氛下,王莽虽说要“博选众女”,大家也不同意。王莽又说要让人看看女儿,元后派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等去看王莽女儿,回来汇报说:“公(安汉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就是说品德好,长相好,可以当皇后。这种见面也只是形式,谁知道她的品德如何?谁敢说她长相不美?元后又派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向汉朝列祖列宗请示,并进行卜筮,结果是“康强”、“逢吉”,都是好兆头。
接着,信乡侯王佟就提出,根据《春秋》,天子娶亲,有一些规定,现在安汉公的封地还不符合古代制度。经过议论,变为古代天子封后父的地达百里。所以加封新野田25600顷,正好够百里。王莽又辞,只要原有的封地,加封两万多顷全部退回。元后同意了。又有人提议,按过去的先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王莽又让,只收四千万,其中三千三百万分送给别人。于是,群臣又说,皇后受聘,只收四千万,跟群妾差不多,显不出高贵来,元后又增加二千三百万,共有三千万。王莽又将其中一千万分给家族中比较贫困的人,实收二千万。封地赏钱,王莽的办法:一退二分。不贪小利得大利,而且大得人心。
几千年的中国史,奸诈比得过王莽的寥寥无几。他贪得无厌、凶狠恶毒又能蒙蔽上下视听。这恐怕是所有领导者应该防范的人当中最难防的了。
6.非常的人情后面必有非常的图谋
为了达到目的,满足自己的私欲,打击、攫取不择手段,但这多是在对下或力量对等的情况下的选择,如果你力不如人还想从人家那里捞取好处,这一招就用不上。不过对于无情无义、无所不用其极的人来说,这可难不倒他。
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后来成为乱政祸国的奸臣。
竖刁出身贫寒,入宫后,他就极力设法进内廷做近侍。可是,宫廷之路,甚为深远,难以急成。于是,他便由外廷做起,时时小心,处处谨慎。加之他天资聪颖,手脚伶俐,渐渐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调为近侍。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不久,他就把桓公的各种嗜好摸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事事投其好,足其欲,迎其欢,使桓公非常满意。桓公常在众人面前夸赞他,天长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投桓公之所好,以取悦于他。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他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不久,两人遂成莫逆之交。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易牙,桓公听说易牙擅长烹调,就随口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味道如何?”这本是桓公一句戏言,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心里,总想着怎么才能给桓公做顿人肉宴,来博得桓公的赏识。思来想去,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儿子不正好吗!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的菜。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虽然感到恶心,但又觉得:易牙杀子是为了自己,可见他爱我胜于爱他的亲骨肉啊。桓公觉得推荐易牙的竖刁确有识人之才。此后,桓公不仅宠信易牙,对竖刁也更是恩宠有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