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成败之秘
15329200000037

第37章 善于说服:领导者要有以舌成事的妙语智慧(4)

魏征在一旁答道:“臣所以进谏,是因为觉得事理不对。如果陛下不听取臣的话,而臣立即顺从陛下的话,只怕就照陛下的意见办了。”

太宗道:“你可以当时答应一下,等别的时候再来提意见,这难道也不行吗?”

魏征说:“从前舜告诉群臣,叫他们不要当面服从,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如果臣当面答应了,等到别的时候又来提意见,这就是背后有意见。这可不是稷、契对待尧、舜的态度。”

太宗听了大笑起来,说:“别人说魏征举动粗率傲慢,朕只觉得他非常可爱。”

魏征立即拜谢道:“陛下启发臣要畅所欲言,所以臣才敢这样。要不然,臣怎么敢屡次冒犯陛下的尊严呢!”

魏征以能言敢谏著称,一方面因为他有幸遇到了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另一方面,谁能否认魏征的敢说与能说是以“道理”二字作底气的呢。

8.以硬辩强争的方式改变不了他人的成见

领导者要想澄清事实、改变上级领导的成见,不能用硬辩争论的说话方式,那样的话只能碰个头破血流。善于说服的人总是先顺其意,于时机成熟时再亮出自己的真实主张,这样以顺着别人思路的方式入手,达到把他引导至自己的思路上的目的。

战国时陈轸由楚入秦以后,张仪对秦王说:“陈轸既为秦国之臣,但却经常把秦国的情报传给楚国,我不能和这样的人同朝共事。请大王将其逐出秦国。如果他还要回到楚国,就干脆把他杀掉!”秦王说:“陈轸怎敢再去楚国?”于是秦王便召来陈轸,对他说道:“我是信任你的,你想到哪里去,我好给你准备车辆。”陈轸说:“我想到楚国去。”秦王又说:“张仪认为你肯定会去楚国,我也知道你将要入楚。但你是否认为除了楚国以外就没有更安全的去处了吗?”陈轸说:“为臣出行,必定要去楚。正如大王和张仪所估计的那样。要说明为臣为何要去楚国,我想给大王讲述下面一则故事。有位楚国人有两个妻子,另有一人很喜欢年龄大点的那位妻子,但却遭到了这位妻子的一顿辱骂。但当他逗引年龄小点的那位妻子时,这位妻子竟答应了挑逗者的要求。不久,两位妻子的丈夫死了,有人向这位挑逗者问道:‘要让你挑选的话,你是要这位年长的妻子,还是要那位年少的呢,’此人答道:‘要年长的。’有人又问:‘年长的辱骂过你,年少的答应了你的要求,你为何还要挑选年长的?’此人答道:‘当她是别人的妻子时,我就希望她能答应我的要求;如今要成为我的妻子,我就希望她能对挑逗者严厉辱骂。’如今楚王是一位英明之主,而昭阳也是一位贤能之相。我身为秦国大臣,却常常把秦的情报传给楚国,楚王将来必定不会收留为臣,昭阳将来也绝对不肯和臣共事。这样说来,为臣去不去楚国,不是再明白不过了吗?”陈轸辞去以后,张仪又前来询问秦王说:“陈轸到底要去哪里?”秦王答道:“陈轸是天下著名的辩士,他把寡人看了好大一会儿后说:‘我必定要去楚国。’我当时无可奈何,便又问道:‘你必定入楚,那张仪的话就是说对了。’陈轸说:‘并不只是张仪知道我要入楚,其实行路之人全都知道此事。以前伍子胥忠于其君,天下诸侯都想把他作为自己的臣下;孝子十分孝养他的双亲,天下之人都想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因此说出卖仆妾,走不出里巷就已被人买走,这就是很好的仆妾;女子出嫁不远离乡里的,就是贤慧女子。为臣不忠于秦王,楚王怎能把臣当作忠臣。对楚王忠诚不贰,尚且还要被其抛弃,那么陈轸不去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秦王觉得陈轸这番话讲得有理,所以后来他便善待陈轸。

面对别人的诬陷,一味表白自己未必能起到什么作用,反倒可能引起别人更大的疑心。陈轸采取“顺坡下驴”的说话技巧———你说我是黑的,我就先承认自己是黑,对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必然静听理由,这时再说明自己外黑内白的真相,他才会听得进去并相信你。

陈轸的说服技巧是十分高明的,同样以这种说服技巧成事的一个有名的史实,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秦国向赵国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刚刚即位,太后执掌朝政,当即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说:“必须以长安君入齐为质,齐国才能出兵相救。”使者回来说明此事后,太后坚不应允,故齐国也不派遣救兵。大臣们极力进谏,太后大怒道:“谁要再说此话,我定当唾在他的脸上。”左师触龙求见太后说:“我的贱子舒祺是最小的一个儿子,又不成器,臣已年老体衰,又很宠爱此子,请太后将他补在禁军之内,保卫王宫。在臣未死之时,我先把此子托给太后。”太后问道:“男人也爱怜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人爱得更厉害。”太后笑着说:“妇人宠爱小儿子是任何人也超不过的。”触龙说:“老臣认为太后对燕后的宠爱要超过长安君。”太后说:“你说错了。我对长安君的宠爱要远远超过燕后。”触龙说:“父母要真正爱他的子女,就要为他们的长远着想。太后在送燕后出嫁时,拉着她的脚不让她走,痛哭不已,想到此去遥远,很难相见,情景确实悲哀动人。当燕后出嫁以后,又经常思念不已,祭祀时却向神灵祷告说:‘千万不要让她返回赵国。’这难道不是为她的长远着想,盼望她的子孙相继为燕王吗?”太后说:“是的。”触龙又说:“试问至今三世以前的赵王子孙,还有继续担任侯王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说:“这就是近者祸及身,远者祸及子孙的缘故。难道人君的子孙王侯全都是坏人吗?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尊崇却毫无功绩,俸禄丰厚却没有劳绩,并且占有很多金玉宝贝。如今太后想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给他分封了很多膏腴之地,给他很多金玉宝贝,但却未让他为赵国建功立业。一旦太后百年以后,长安君将依靠什么在赵立足呢?”太后说:“好,任凭你把他派遣到什么地方去。”于是太后便给长安君准备了百辆车骑,入齐为质。齐国当即出兵救赵,秦军终于撤回国内。

在赵太后下了封口令以后,要想说服她改变主意十分困难,因为一旦掌权者失去理性,任何理性的努力都会碰个头破血流。左师触龙的高明在于先以情作为敲门砖,把太后从感情用事拉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再以理服人。这种循循善诱的说服技巧绝不是一味逞口舌之利的人能做到的。

9.把大道理说浅白是领导者必备的说服技巧

领导者说服上级领导,如果用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方式,一方面地位尊卑的差别不允许这样做,另一方面直言快语也不容易使人接受。而以小喻大,从生动形象的具体事情说开去,听者就会自然地领会了你的意图,接受了你要阐明的道理。

齐威王能够虚心听取各种批评和建议,善于识别忠奸,赏功罚罪,积极发展生产,一时被楚、魏、赵、韩、燕五国公推为霸主。国家一强,讲奉承话的人就多了。齐威王听得有点飘飘然,对于那些不同的意见可就有点听不进去了。当时的相国名叫邹忌,看到齐威王刚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起来了,很是着急,就想找个机会把这毛病及早给他指出来。

一天早晨,邹忌起来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拿镜子照了照,看到自己模样蛮不错:匀称的身材,端正的脸膛,白净的皮肤,心里挺得意,就问他妻子:“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呀?”妻子笑着说:“当然是您漂亮啦,城北徐公哪儿比得上您啊!”城北徐公是当时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妻子的话,又去问侍妾:“你看,我跟城北徐公比起来,哪个漂亮啊?”侍妾回答说:“徐公哪能跟您比啊!您比他好看多啦!”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去问他:“人家说我比城北徐公还漂亮,您看是这样吗?”客人说:“一点不错,您比城北徐公可漂亮多了!”第二天,城北徐公来拜访。邹忌把徐公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一番,感到自己并不如徐公漂亮,偷偷照照镜子,再看看徐公,更觉得自己比徐公差远了!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心里折腾开了:“我明明不如徐公长得好,为什么妻子、侍妾和客人硬说我比他漂亮呢?”想来想去,最后悟出来一番道理。

第二天一早,他就上朝去了,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说给威王听。威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问:“为什么他们都硬说你比徐公漂亮呢?”邹忌说:“我昨儿夜里想了好久才明白过来:妻子说我美,因为她对我有偏爱;侍妾说我美,因为她怕我不高兴;客人说我美,那是因为他有事情求我。他们都是为了讨好我啊!”威王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听了别人的好话,得考虑考虑,不然就很容易受蒙蔽,分不清是非。”

邹忌接着转入正题,严肃地说:“大王,我看您受的蒙蔽比我还深呢。”威王把脸一沉,问:“你这话什么意思?”邹忌不慌不忙地说:“大王,这个意思很明白。我妻子、侍妾、客人,为了讨好我而蒙蔽了我。如今,齐国有上千里地方,一百多个城镇,王宫里的美女、侍从莫不偏爱大王;朝廷上的大臣莫不害怕大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大王;他们为了巴结大王,在您跟前尽说些好听话。由此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是很深的啊!”

威王恍然大悟地说:“啊,先生说得实在好极了!”他愉快地采纳了意见,宣布全国的人随时都可以向他进言。

邹忌正是采用了类比的方法,由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事,巧妙地引到纳谏的正题上来,使齐威王得以顿悟。

墨子劝楚王停止攻宋,也是用了类比劝说法。

墨子拜见过楚王,就跟他讲起一个人的故事来:“我碰到这样一个人,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不坐,偏偏要去偷邻居的破旧车子;自己有丝绸衣服不穿,偏偏要去偷邻居的破衣烂袄;自己有山珍海味不吃,偏偏要去偷邻居的粗茶淡饭。您说这个人是什么毛病呢?”

楚王笑了,说:“我看这人八成是偷上瘾了。”

墨子接着说:“照我看来,贵国领土方圆五千里,宋国只有五百里,这就好比是华丽车子和破旧车子;贵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宋国一片荒野,地瘦民穷,这就好比是山珍海味和粗茶淡饭;贵国森林密布,宋国树木稀少,这又好比是丝绸衣服和破衣烂袄。这样说起来,大王派兵去攻打宋国,不是和那个人犯了同样的毛病吗?大王这样做,只能惹天下人耻笑,决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楚王听了,如梦初醒,连说:“先生讲得对!”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很喜欢用这种打比方的说理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确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