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苏秦这样一位显赫一时的杰出外交家和学者,在其年青时却曾经遭遇过一段很是坎坷困难的境遇。《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由于苏秦所学纵横家,术不精,游说无成,不为人君所用,回到家里穷困潦倒,受到全家人的讥讽挖苦,当时他的心绪是可想而知的。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而沉沦下去。“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终于,苏秦成为了纵横家的大学者,口似悬河,才华横溢,为后来游说各国国君,称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阴符》乃姜尚即姜太公所著。其书属于谋略类。《战国策》还记载说:苏秦为了研究《阴符》之谋,不仅“伏而读之”,“简练以为揣摩”,并且“读书欲睡,引银白刺其股,血流至踵”。其攻读的刻苦程度,真是跃然于纸上。这便是苏秦读书“锥刺股”的来历。
由此看来,对书籍精读、苦读,而后有成,继而把所学的本领作为制造靠山的资本,得到了贵人的赏识,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楚庄王时期的孙叔敖,也是凭着自己的博学多才而得到了贵人的赏识和重用。
孙叔敖是原楚国忠臣司马贾的儿子,父亲司马贾被奸党所杀害后,为躲避灾祸,便侍奉母亲逃回家乡种田度日。
他自幼有胆有识,年纪稍大便奋发读书,研究文韬武略,为人所称道。正赶上楚国大臣虞邱奉楚庄王之命四处查访,选贤任能,便将孙叔敖引荐给楚庄王。庄王为了验证孙叔敖的才学,就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孙叔敖从容作答。君臣畅谈一天,越谈兴致越高。楚庄王兴奋地说:“论见识和韬略,朝廷大臣无人能与你匹敌!”说完,马上要拜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推辞说:“我出身于田野农舍,骤然执掌令尹大权,怎么让众人信服呢?大王若有意用我,就把我排在众臣之后吧。”楚庄王却坚信自己的眼力:“我已经知道了你有这份才能,请不必推辞了!”孙叔敖见庄王如此信赖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只好挑起了令尹的重担。孙叔敖任职以后,着手大刀阔斧地改革制度,开垦荒地,挖掘渠道,发展生产。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旱涝灾情,他组织和动员几十万百姓,兴建了楚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芍陂(今安徽省寿县南),使百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他还协助楚庄王训练军队,整修武备,终于在公元前597年打败了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当初,楚国的大夫们对出身微贱的孙叔敖担任令尹,都很不放心。后来,看到他办事井井有条,待人谦虚诚恳,无不佩服,称他是“子文再生”(子文是楚成王令尹,以贤能著称)。
孙叔敖凭借自己的一身才学,得到了接近贵人的机会,并得到了贵人的重用,为自己找到了个坚实的靠山。
由此看来,“学而优则仕”,才华与能力是接近靠山的名片,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在茫茫的宦海中为自己找到可以依靠的借力点,成就自己的抱负。
5.权威人物的力量不可不借
借力也要讲究效率,借用什么样的人的力效率最高,就要在什么样的人身上下最大的力气。
先秦时期,有一位著名思想家叫荀况,他的文章《劝学》有这么一段脍炙人口的论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登上高处,挥动手臂,在很远处也能看到;顺风呼叫,声音并不宏亮,但听的人却觉得很清楚。借助车马,不用使腿跑的很快,能行千里之远;借助舟船,不用水性多好,能渡过大江大河。君子圣人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不过善于借助和利用客观条件罢了。
荀子的论述,形象生动,趣味横生,寓意深远。它揭示了社会竞争的一条重要谋略,即借助外力。社会是人群的集合,每个人都在孜孜以求,奋力拼搏,无数个体的竞争之力汇合起来,构成了巨大的社会力量。单独的个人力量与整个社会的力量比较起来,如沧海之一粟,高山之一草,毕竟太小了。要想做出一番像样的事业,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必须眼睛向外,向上,向下,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借为己用。
诗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借力,有多种途径,而借助权威人物的力量,便是其中之一。权威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的人物,既包括那些握有大权的政治要人和掌握雄厚经济实力的强人,也包括无权无钱然而众望所归的人物。权威人物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深广影响力,使其能为人们的社会竞争提供莫大帮助。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并起。曹操在镇压黄巾军以后,有了一定的地盘和兵力,但还不足以号令天下。因此他想把在洛阳的汉献帝迎到自己占据的地盘———许昌。但是,有人反对。这时谋士荀见曹操,说:“过去汉高祖东伐时为义帝举哀而天下归心。自从战乱以来,将军首倡义兵,声讨董卓,已经表明了将军安定天下的志向。现在车驾旋轸,东京荒芜,在这时如能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而服雄杰,天下虽然有叛逆的人,一定不能奈我何。如果不快速决断,天子就要被别人夺走,那时就晚了。”曹操立即采纳了这个意见,亲自到洛阳把汉献帝迎到许昌。曹操把献帝迎到许昌之后,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汉献帝拜他为大将军。此后的数年时间里,曹操凭借汉天子的名义和威望,东征西讨,终于统一了中原。
魏晋时期大将司马懿也很会利用权威人物的力量。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相持在五丈原。司马懿根据蜀军乏粮的弱点,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人巾帼,想激他出战,司马懿不上其当。可是,部将贾诩、魏平等人看到司马懿甘忍受辱,十分不满,说:“公畏蜀如畏虎,岂不被天下笑。”看到部下这种求战心理,司马懿十分不安,便向魏明帝写了一封信,请求魏明帝对前方战事做出明确指示,并暗示想以明帝的诏示,遏止诸将的激愤心情。魏明帝马上派人传谕勿战。于是,魏兵按兵不动,与蜀相持。不久,诸葛亮病故,蜀兵不战自退。
陈胜、吴广发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也采用了借助权威人物之力的技巧。为了鼓动起义,他们抬出了扶苏和项燕这两块招牌。扶苏本是秦始皇的太子,由于在政见上和父亲相左,被派往北方蒙恬军中。九个月前,当秦始皇病死沙丘之际,扶苏的小弟胡亥和赵高勾结,发动宫廷政变,假造诏令,自己接了皇位,扶苏被处死。但宫廷政变纯系上层统治者的阴谋活动,当时一般人并不知扶苏真的已死。项燕原是楚国大将,和士兵关系较好。他早在秦统一前为秦军所杀,但当时人“或以死,或以为亡”,说法不一。扶苏和项燕,一为当今皇帝秦二世处死,一为秦朝所杀。把他们二人抬出来作为反秦的号召,实在是理想人物。陈胜找了两个人,让他俩冒充扶苏和项燕,借用他们的名字,进行反秦起义和夺取政权的思想鼓动,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爆发。
对于借助权威人物之力的方略,历来贬多褒少。人们常用的形容词是“拉大旗,做虎皮”,投机钻营,寻找“靠山”。似乎非正人君子之所为。这是不公正的。固然,历史上的反动人物们,利用这一方略,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像袁世凯之流,通过这一方略爬上社会高层,祸国殃民,为非作歹,万人痛骂。但这绝不是借力韬略本身的过错,而是被反动人物的阶级立场和罪恶本质所决定的。借助权威人物之力的方略,本身是中性的,没有阶级性,不是罪恶到顶的“尤物”。如同科学既可以被野心家用来作恶,也可以为人类造福一样。
要想成就一项事业,就必须正视权威人物的态度,必须赢得他们的支持,这样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否则就会在实践中碰壁,吃苦,跌跟头。
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竞争者来说,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威人物的力量和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6.巧借第三者的力量更容易成事
为了借力成功,有时必须争取到与权威人物关系较密切的“第三者”从中周旋。这里的“第三者”,并非“三角恋爱”中的第三者,而是指社会竞争者和权威人物之间的第三者。第三者的构成多种多样,一般说来无非是指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同乡同学、老同事、老部下等。第三者是一支规模宏大的队伍,是社会竞争者不可小视的力量。
古典小说《水浒》里,有一段打通“枕头关节”的描述,宋江等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想要接受招安。为实现这一目的,他们派浪子燕青去东京,走动受天子宠爱的名妓李师师的关系,让李在天子面前为梁山好汉进献美言,劝说天子实行招安。
宋江不愧为梁山一百单八将的首领,懂得打通“枕头上关节”,向天子“吹枕边风”。
然而从整个历史上看,同那些善于借助第三者的先人相比,宋江之所为也不过是依样画葫芦。
春秋战国时期,秦使者张仪游说楚怀王,要他与齐国绝交。怀王大怒,把他拘捕下狱,并要斩首示众。早被张仪买通的楚大臣靳尚想救出张仪,可又恐力量有限,不足以说服楚王。于是,靳尚找到楚怀王之妃郑袖,巧言利害,征得了郑袖的支持。郑袖在楚怀王面前刮了一通“枕边风”,怀王便放了张仪。
齐盡王时,孟尝君田文使秦,被秦昭王软禁起来。孟尝君身陷危境,十分惊恐。为了使秦王改变主意,离秦回国,他通过关系找到秦王宠爱的樊姬,送上一件银狐裘,以打通关节,让樊姬在秦昭王面前代为美言。樊姬终于说服秦王放了孟尝君。
吕不韦也是借用“第三者”的老手。他为了使秦王确立在赵国为人质的孙子异人为太子,巧于算计,妙用心机,不惜重金,游说华阳夫人。在华阳夫人的努力下,秦王终于同意,立异人为太子,不久异人继位为君,吕不韦本人如愿以偿,从一位商人荣升为宰相。
借用“第三者”之力,也即利用社会关系之力,搞关系。历史上的反动人物利用这一方略,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勾当,写下了一页页罪恶的篇章。但英雄豪杰也采用这种方略,做出了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历史事实证明,借“第三者”方略是中性的;在中国从事社会竞争,对“第三者”的力量更加不可忽视。这是因为中国的人际关系、人情味特别浓。旧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漫长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社会构成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相对稳定性和同一性,尽管地域分布和生活习惯不同,但人们以氏族、宗族、家族或地域为核心的人际圈,在各个地方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和内容形成着。又由于农业社会封闭的自成体系,这类人际圈内部所形成的互助性或依赖性比较好,人际交往也比较频繁,因此,容易使人产生较强的“眷恋”意识,特别是在脱离了这种人际圈之后,人们的这种“眷恋”意识会愈加强烈,相互间的表现欲和互助欲也越来越明显。“衣锦还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成语或俗语,可以看作是对这种状况的具体描述。
7.借用核心人物的力量为自己树威立望
领导者在履新之时必然面临无威无望、不能服众的尴尬局面。当然解困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赏罚,比如表率等等,但这都需要慢功夫,要想尽快奏效,笼络、利用核心人物不失为明智之举。
西晋灭亡后,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和汉族地主,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彼此混战,史称十六国时期。在南方则以建康为中心,出现了司马睿重建的东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