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成败之秘
15329200000014

第14章 借用外力:能做到借梯登天的才是高人(3)

东晋王朝的建立是和王导的谋划和支持分不开的。王导,字茂弘,琅笽临沂人。琅笽王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王导自少年时代就“有风鉴,识量清远”,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称赞他“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王导素与司马懿曾孙、琅笽王司马睿相友善,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出镇下邳(今江苏邳县南),王导相随南渡,为安东司马,参与军谋。不久,他审时度势,向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可是,司马睿素无重望,在晋室中又是疏属;加上昔日晋灭孙吴后,把江南大族当作“亡国之余”加以排斥,使得南方士族一直不满。因而司马睿刚到建康时,江南士族都不依附于他,已经上任月余,还没有一个有名望的世族来拜访过他。司马睿为此十分忧虑。于是,王导便为他谋划,亲自导演了一幕“戏剧”。三月三上巳日,这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又称禊节或祓禊节。每逢此日,官民们,尤其是上层社会的人物,往往成群结队地来到水边祭祀、沐浴,认为这样可以祓除疾疫和不祥。当时,这是一项盛大的公共活动,男女青年们可以在春日的水塘边尽情地嬉戏、恋爱,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往往借祓楔之名,宴饮游乐,吟诗作赋。这一天,司马睿以观看官民欢度楔节为名,坐着华丽的轿子,排出威严的仪仗队列,由王导和他的从兄王敦(时任扬州刺史)以及北方来的众多名士,骑马簇拥在轿后跟随,以炫耀司马睿的尊显威严。当时,王导的名气很大,所以,当江南士人看到司马睿有王导等人相随如同众星捧月一般,都十分惊讶,就连江南望族纪瞻、顾荣“见其如此”,也“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王导见此状,便对司马睿提议道:“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于是,司马睿便让王导登门拜访顾荣、贺循这两家江南最大的世族,招请他们出来做官。顾、贺看到司马睿得到像王导这样的北方大族的支持,认为可以保护他们的利益,遂立即答应了司马睿的聘请,出仕做官。在他二人的带动下,江南世族纷纷出来拥护司马睿。一时“吴(吴郡)会(会稽郡)风靡(随风而倒),百姓归心”。

这时,北方中原大乱,江东地区是当时较为安定的地方,中原士族大量南逃,“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王导又劝司马睿“收其贤俊,与之图事”,努力争取北方士族的支持。司马睿采用王导建议,把这些人中有名望的百余人,征召为属官,如刁协、庾亮、卞壶、王承等,时人称他们为“百六掾”。

司马睿在王导的策划下,得到了南方的和北方南迁的两部分士族的拥护,司马睿又听从王导劝导,以清静为政,抚绥江南士民,这样司马氏很快在江南站稳了脚跟。建兴四年(316),西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至建康,王导又拥立司马睿为帝(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

王导是东晋的实际创造者,又是联系南北世族的关键人物,因此,元帝司马睿十分重视王导,把王导比作自己的“萧何”,尊称其“仲父”,对王导极为倚重。在登基大典时,司马睿竟命王导升御床与他共坐,接受百官朝贺。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王导再三推辞,并说:“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司马睿方才作罢。但王氏获得了司马睿进一步的宠信。当时,王导位至宰辅,居中掌权;从兄王敦为大将军,居外掌兵。在东晋王朝中,司马氏有其位,王氏有其权,王氏与司马氏几乎是“平起平坐”,所以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王朝的建立,就像一道屏障,较为有效地阻隔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入,有利于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自东晋及其以后的南朝三百年间,南方经济日益上升,文化更是远远超过北方,这是东晋和南朝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在这点上,东晋的创建者王导的借力策略是功不可没的。

8.让依附者发挥最大的能量

聪明的领导者是不会为借力行事划定界限的,只要利于事情的成功,就要让所借之力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比如半路出家依附于自己的所谓“外人”,如果心有疑虑不敢放手使用,就是对借力资源的最大浪费。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因世袭文爵不成,就占据蔡、申、光三州,反叛朝廷。元和十一年,宪宗下诏征讨。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被吴元济打败;后又令袁滋取代高霞寓领兵征讨,也没有成功。元和十二年,太子詹事李訫被任命为唐、随、邓节度使,担当讨吴的重任。

李訫来到唐州时,唐州的朝廷军队在经受了死丧败亡以后,将士们都害怕与叛军作战,李訫也知道这一状况。有些将士出来迎接他,李訫便对他们说:“天子知道我柔弱怯懦,能够忍受耻辱,特地派我来抚慰你们。至于带兵打仗,就不是我的任务了。”大家听后,这才放了心。

半年以后,李訫看到将士们的士气已渐恢复,便下令进攻。于是,部队整修装备,喂饱了马匹,一举攻下了马鞍山。然后又乘胜攻下和收复了叛军占领的几个中、小城镇,并生擒了吴元济手下的骁将丁士良。丁自恃是员勇将,过去曾多次率兵危害东部的唐州、邓州等地。大家请求将他的心剜出来,李訫当时口头上答应了。嗣后,李訫命将丁士良带上来,当面质问他,丁没有一点惧怕的神色。李訫很欣赏他的才干,便没有杀他,而为他松绑。于是,丁感动地说:“我本不是淮西的官吏,原隶属于安州,因与吴氏作战,而被吴氏擒获,自恃要被处死的,吴氏却释放并起用了我。我因此而得以活了下来,故为他们卖命。昨天我力不能支,为将军所擒获,我也料想此次必被处死无疑,没想您宽宏大量,又使我活了下去,我愿为将军竭尽死力,报答您的大恩大德。”这样,李訫便把衣服和器具又还给了他,并任命他为捉生将军。

果然,丁士良向李訫献计说:“吴秀琳拥有三千兵马,拥有文城栅,犹如吴元济的左臂,官军不敢靠近他的原因,就在于有陈光洽作他的主谋。陈光洽英勇善战,但是不够稳重,喜欢亲自出来挑战,请让我为您首先捉住陈光洽,吴秀琳自然就会投降了。”不久,丁就把陈光洽活捉来献给李訫,吴秀琳只好打开文城栅投降了。

吴秀琳的将领李宪既有才能,又很勇敢,李訫为他改名为李忠义,并且起用了他。李訫还将吴秀琳手下的将领的女眷全部迁移到唐州。于是,唐州和邓州军中的士气又振作起来了,人人都有准备打仗的决心。前来投降的叛军将士一个接着一个,李訫便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一一做出安置,得知归降者家中有父母需要照料的,便发给粮食与布帛,打发他们回去。并且说:“你们都是天子的臣民,不能丢下自己的家属不管。”叛军的将士都感动地哭了起来。因此,他们都愿意为他卖命效力。这样,当地的山川地形和叛军的虚实,李訫都了如指掌。

吴秀琳投降后,李訫对他十分优待,并与他策划如何夺取蔡州。吴秀琳说:“如果您打算夺取蔡州,非有李不可。”李是吴元济手下的骑兵将领,勇敢而有谋略,他此时守卫光桥栅,打仗时非常轻视官兵。一天,李率领一些将士出来护卫百姓收割麦子时,李訫用计命部将史用诚活捉了李。由于李平时杀害了很多官兵,将士们都争着请求将他杀掉,李訫没有答应,亲自给他松绑,并以宾客的礼节款待。

由于李訫一再优待并重用降将,招致军中其他一些将领的议论与猜忌,有的埋怨李訫不公,有的说李是奸细。当时又正赶上夏日连雨不停,无法出兵,更有人传出此乃“天意惩罚”的谣言。在这种紧急关头,为稳定军心并能保住李,李訫假意命令给李戴上枷锁,将他押解进京,请皇帝亲自处理。与此同时,李訫又暗中密奏皇帝:已与李定下攻取蔡州的妙计,“若杀李,断无成功之日”。请求宪宗颁诏释放李,并要任他为六院兵马使,令其速返军中。李受到李訫如此器重与保护,当然感激涕零,情愿肝脑涂地。帐下将士自然也不敢再有闲话,大家同心协力待命攻取蔡州。

此时,李向李訫献计说:“蔡州的精锐兵马全都派往洄曲和四周的边境上,在那里防御。防守蔡州的都是些老弱残兵,可以乘蔡州空虚,直接插入蔡州城内。待至各地的叛军将领得知消息时,吴元济已被生擒了。”李訫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命令李、李忠义率领敢死队三千人为先锋,自领中军三千人,星夜兼程,那天正赶上天下着大雨雪,寒风撕裂扯军旗,战马瑟瑟发抖,道路险阻,行军艰难。李訫向部下号召:“到蔡州城,活捉吴元济!”一路急行百余里。

由于官军已经三十来年没有到过蔡州城了,所以吴军懈怠,毫无戒备。李、李忠义率领的敢死队爬上城头,转眼之间便将正在熟睡的守军全部击杀,然后大开城门迎接李訫。鸡鸣雨住,黎明时分,李訫的部队已进入吴元济的外宅,当时吴元济听人报“官军入城了!”还笑而不信。等到他披衣起来,听到屋外的吵杂声,这才慌忙带领亲兵上牙城抵抗。但李军锋锐无比,更兼二李熟知地形,拼死效力,杀得吴军狼狈不堪。所以,吴元济勉强抵挡了一阵,便在城头上请罪投降了。于是,为患三十多年的淮西割据便被消除了。

李訫雪夜取蔡州是古代军事史上光辉的一页,而李訫的成功,关键妙着就在于厚待降将,以至降将肝脑涂地地引路。因此,两军对垒,获取并重用敌方的降将,是我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之一。

9.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借力资源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因为朋友能够在你危难之时伸手扶你一把,能够不计回报地付出友情,利用好朋友这个资源,领导者做任何事情就有了一个放心的倚靠。

战国时期秦国连横策略的提出者张仪的成功,就是其同学六国合纵之策的主将苏秦大力帮助的结果。

当时苏秦在赵国已当上相国,两人同师鬼谷子,可张仪此时尚在家穷困潦倒。为使同学的才能得以施展,苏秦先是派人乔装打扮,来到张仪处,暗中接近张仪,建立起熟悉关系后,再三番五次劝说张仪应该投奔苏秦。张仪此时正苦于怀才不遇,便决定投奔苏秦。张仪兴冲冲赶到赵国投奔苏秦,没想到一到赵国就先吃了一个闭门羹,苏秦既不见他,又叮嘱手下人不让他离去。张仪顿时处于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尴尬境地,虽然张仪有些火上心头,但也还有一线希望,耐心先等待着。回到旅店,度日如年,熬了好几天,终于盼来了苏秦的接见。尽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张仪料到,此番接见肯定不会怎么隆重和热情,但实际情况比他的预料还要糟糕百倍。苏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而让张仪像个卑微的下属似的坐在堂下,这一安排,就使张仪心中格外不快。紧接着,苏秦刻薄的话语又传入张仪耳中:“凭您的才能本不应该这样的,可您却让自己落魄不堪到这步田地。我完全可以说句话使您得到富贵,只是您不值得录用啊!”说完这句话,苏秦便扬长而去。

千里迢迢而来,未能如愿以偿,反倒遭受一番羞辱,张仪自然是悔恨交加,怒火中烧。凭他的伶牙俐齿,他完全可以在唇枪舌剑中也侮辱对方一番,让薄情寡义的老同窗无地自容。但他没有贪图一时之痛快,而是不动声色地忍受这突如其来的羞辱,他怕生出事端,毁掉自己的前程。竭力忍耐的同时,那种无名的冲动也涌上心头,激起他远大的抱负。张仪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雪掉此番耻辱,干出个样,给苏秦看看。

张仪决定弃赵而去,另就高枝,去哪里呢?张仪不想像无头苍蝇乱撞,他要找一个比赵国更强大的国家,他要扶持这个国家,以便有朝一日回头困扰赵国,这样不仅能雪耻洗辱,更能一展宏图,成就大业。思来想去,逐一分析各国情况,他认为惟有强大的秦国是可去之处。于是,毅然决定,投奔秦惠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