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3066400000054

第54章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初论(3)

首先是中法马江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福州人。马江海战发生在福州马尾,死难者不可胜计,除了陈英、许寿山、叶琛、林森林等将领以外,有姓名可考的殉难者就达736人。甲午海战参战的北洋舰队中,又有林永升、林泰曾、刘步蟾、黄乃模、黄建勋等大批官兵为保卫国家主权而牺牲。这两次战争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野蛮侵略的斗志。

其二,福州人积极参与推动中国近代变革的“公车上书”及戊戌维新运动,其中林旭是“戊戌六君子”烈士之一。

其三,推动现代国家诞生的辛亥革命中有福州人的巨大贡献。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州人不畏牺牲,参与革命,福州成为全国17个最先光复的城市。辛亥革命前奏的广州“黄花岗之役”,死难烈士100多人,仅福州籍革命党人就有23人,其中林觉民的《与妻书》,以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感天动地。

其四,福州人在中共早期革命活动中留下了不朽的业绩。大革命时期有“二七”烈士林祥谦;中共早期领导人、牺牲在军阀枪口下的王荷波;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等。他们都以身报国,永远值得人们的怀念和尊敬。同时,他们代表着闽都文化在近代的“红色因子”。

其五,在面对日本侵略、国家危亡之时,“闽都”成为“联共反蒋抗日”的重要基地。1933年,部分原十九路军将领在福州发动“闽变”,主张联共反蒋抗日。十九路军高级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以福州为首都,虽然时间短暂,影响有限,但这是福州历史上的第五个“闽都”时代,也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唯一的一个称“都”的时期。

抗战时期,福州人中还出现过担任国府主席、“领导抗战,功在国家”的林森,卢沟桥事变中坚决不准日寇入城的宛平县长王冷斋等,他们名重一时,虽然没有奉献生命,但都为国家“抗日”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历史闽都文化对福州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纵览1840年以后即在中国现代化的第一阶段闽都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闽都文化在这个历程中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同时也保留了它优秀的内核,给今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近代文化

如果让我们总结闽都文化在中国现代化中已经取得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至少有8个方面值得弘扬:

一是紧随世界发展大势,保持全球化视野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广泛汲取日新月异的世界先进文明的成就,这是地域文化或都市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二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当前就是要在海峡两岸的联动、整合与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核心作用。可以说,海峡两岸没有实现统一之前,中华民族就还没有彻底完成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独立”的历史重任。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剧痛之一就是沿海屡遭外敌入侵,两次鸦片战争、马尾海战、甲午海战、日寇沪上侵华等等,包括今天还不时显现的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越中菲等南海主权之争、中韩东海之争、中美之间的台湾问题之争等,无不是中国面临的重大的国家利益问题,福州及海峡西岸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强大的地缘、人缘、文缘等优势,在推动海峡两岸合作发展与一体化发展方面理当发挥重大作用。

三是注意充分发挥沿海区域优势和海洋文明特质。中华文明具有内在的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它主要是由北方草原高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东南海洋文化四大文化板块构成的巨型文明系统,闽都文化作为我国具有海洋文明特质的区域文化,曾经是海洋性闽台文化的重要中心,现在它与港澳文化、台湾文化、浙江沿海区域文化等共同构成中华海洋文明体系。在21世纪的国家海洋战略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福州应主动争取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当代环闽江口海上大福州都市圈的建设为闽都文化的复兴和辉煌开启了广阔的前景。在当代和未来的中国海洋文明板块中,从“珠三角”的广州,到“长三角”的上海之间,需要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否则不足以支撑起中国的海洋文明体系,况且,在“珠三角”,广州附近有香港、澳门、深圳等国际化程度都很高的大都市,在“长三角”,上海附近也有南京、杭州、宁波等大都市,而在两大区域之间,恰恰缺少能够整合、引领大地域联动发展、面向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从台、海互动的角度而言,面对台湾,大陆西海岸同样需要这样一座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换言之,在广州、上海之间,只有福州具有发展成为国际性、大地域性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和条件。除福州之外,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具备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并推动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文明整体联动的地位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闽都文化的建设责任重大,闽都文化的发展空间巨大。

四是要始终采取改革开放的态势,勇于迎接不同文化系统的挑战,善于择优使用,不断更新和提升闽都文化的内涵、创新创造力及发展。

五是要下大力气抓现代教育,采取重大措施,推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一批大学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其他一流大学到福州发展,建设高校与社会科研机构、企业科研系统互动创新体系。

六是充分尊重知识和人才,尤其要尊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让创新思想引领社会发展,着力培养和推举一流文化人才,使之在区域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力。

七是重视先进生产力的培育,重点是现代科技及由现代科技支撑的现代工业。我们认为在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的第三次文明应是包含生态文明在内的科技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和生态文明,都是以生产力和主要生产方式作为文明的基础和标准,能够代替工业文明引领人类步入更高层面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应当是“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方式”,为此,现代闽都文化应当把建立现代科技文明(也可以称之为“知识型经济”或“文化型经济”)作为自己的重要取向和目标,确保金融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有助于科技生产力的培育与八是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在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走创新发展道路。在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把中华及区域优秀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融为一体,建立博大包容、美美与共、特色鲜明的现代闽都文化。对富有特色和内涵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给予合理利用,提升“闽都文化”的影响力,促使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发挥闽都文化与台湾文化同源同脉的优势,推动闽台文化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在当代闽都文化建设中,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说,就是要确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先进文化助力现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渗透力强、多边作用和以人为本的特性,让传承有绪、与时俱进的闽都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更大功勋。

〔作者简介〕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