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3066400000053

第53章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初论(2)

四、教育现代化是推动人的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近代福州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使闽都文化为包括科技在内的中国文化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福州教育的现代化与国外教育形式和教育内涵的进入有直接关系。至清末,福州已办起13所教会中等学校,多数附设小学。当然教育现代化的最大成果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

福建船政学堂开创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先河,成就卓著。船政学堂引进了新的办学方式和学习内容,在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开启了新风。深受福州闽都文化熏陶的沈葆祯等人非常注重“师夷长技”,开办学堂培养船政及海军人才。船政学堂自1866年开办至1907年福建船政停办为止,毕业生共629名。船政学堂初年要求严格,教授内容学、术并重,在当时的中国是最为现代化、最为西化的学校。其后天津、南京、黄埔、威海卫、昆明湖等各地先后成立的海军院校,俱以福州船政学堂为模式,为此,洋务运动领袖人物李鸿章称“闽堂为开山之祖”,充分肯定其在中国近代船政教育上的发端地位。

教育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条件。福州开埠后,改革旧学,提倡新学,以开发民智。首先是外国教会进入福州传教、办学,客观上促进了福州现代教育的进程。同时,还有4所官私办大学、12所各类官办学堂。此外,闽都人士在全国各地兴办学堂,成绩斐然。最杰出的是在杭州兴学的林启,他创办的求是书院、养正书塾、蚕学馆,成了后来的浙江大学、杭州一中、浙江丝绸工学院等学校的前身,影响至今。曾任浙江大学堂总教习的高梦旦,一生致力于文教事业,名重一时。在本省以办学著称的有创立全闽师范学堂的陈宝琛,这所学校正是今天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陈氏胞妹芷芳是台湾林尔康夫人,曾捐资助学,而她自己出任厦门女子职业学堂校长;陈宝琛夫人王眉寿更是创办福建女子师范学堂的典范,成就妇女办学的佳话。

福州自古为沿海重要港口,中华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于此交汇。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闽都文化占有重要位置。福建船政学堂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敞开胸怀,不仅请西方教员,而且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学习,吸纳当时世界先进的文化成果,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科技体系的尝试。船政学堂培养的人才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成就显著。除了严复之外,林纾与船政学堂人士合作,翻译了大量的西洋名著,给中国文人展示了西方文学世界,他们的贡献为铸就新一代中国人奠定了文化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州翻译家陈季同把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翻译成法文,首次在巴黎刊行,是“中学西渐”第一人。陈寿彭译成英国海军海图官局所辑的《中国江海险要图志》(共32卷,图208幅),将英国搜集出版的资料为我国海防、航运、地理研究所利用,贡献甚巨。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代福州涌现的科技人才繁多,很多人还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除了船政学堂培养的大批专家之外,还有蜚声国际的制碱专家侯德榜、航天技术专家梁守槊、电机工程专家萨本栋。天文学家高鲁、张钰哲、王绶琯、陈遵妫、陈彪等。高士其为少儿科普做出优异贡献。据统计,新中国建立以来到1990年,自然科学学部委员(院士)中福州籍的有23人,占总人数的7%。

文学方面,五四时期,活跃在北京的福州三大才女——黄英、冰心、林徽因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建树了辉煌的功勋。其中,林徽因不但是诗人、作家,而且是优秀的建筑师,为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用心出力;冰心在文艺上的影响至巨,她对儿童文学的贡献则是划时代的。福州人郑振铎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学,致力于理论研究和创作、翻译,功勋卓著,新中国建立后担任了文化部部长。

近代闽都文化中教育的现代化,对人才培养的先进性,造就了这个区域优秀人才在一个时期内领先全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如果说福州在当代现代化建设中还缺少什么,我们认为还缺少在全国拥有一流地位的大学。福州与沿海地区的香港、广州、杭州、上海、天津等城市相比,这一方面的差距至为明显。有了一流的大学和教育,就能培养出大批的一流人才,还可以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从而带动闽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断提升。

五、严复对中国现代化第一阶段的思想启蒙具有深远意义: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才之培养和产生是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要务

先进文化与先进人才及先进人群有着内在的统一关系。清末福州人严复翻译《天演论》、《法意》、《国富论》等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学名著,使中国人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从而推动了清末的维新运动。严复是近代闽都文化中杰出的骄子,是学界公认的清末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化早期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曾做过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和北京大学校长,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总教习时,培养出后来的中华民国第三任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等优秀人才。他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地位显著,他的启蒙和教育活动引领了一代人,影响到几代中国知识分子。梁启超先生甚至说严复是那个时代唯一可以做他老师的人;其“适者生存”的思想深入人心,大学者胡适之的名字就是这一潮流的印记。现代学者郎咸平说他是一位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是唯一有能力了解西方浩瀚的哲学思想的中国人。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影响及今,译作《国富论》至今还成为国家总理的重要阅读物。

对现代闽都文化而言,应该推重杰出的文化名人,使之产生重大的学术与文化影响,以带动整个闽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六、闽都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爱国主义成为重要的理想信念和实践行为

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面临的是一个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实社会,为此,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抵抗那些把战火点燃于中国土地上的外国侵略者,以实现民族独立,同时还要推翻抱持封建帝制甚至不惜出卖国家主权而维持统治利益的顽固势力,这是国家实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爱国主义成为重要的理想信念和实践行为。近现代福州人爱国热情令人敬佩,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向近代的变革做出了巨大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