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59

第59章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信是人言、信是信义、信是义务。信是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信是炎黄子孙的职责!无信不立、无信不远、无信不安!本章共15节,教育人们明礼为先、诚信为本。诚信是人的修养,也是人必须具备的品德。讲诚信的人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诚信的品德也能为自己在交往及工作中赢得一席之地。

知识要点

1.理解“信”的总的纲要和具体要求。

2.理解“信”的目标。

3.基本掌握“信”的实质。

能力要点

学习本章,了解古人对“诚信为做人根本”这个道德层面最深层次的标准和理念,充分理解“信”的真正含义,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信的解读

信意(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诚形(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信,诚也。—《说文解字》

诚,信也。—《说文解字》

信的意义

诚信—人的优良品德之一

对个人来说:立身、立命、安心

对企业来说:立足、口碑、效益

对社会来说:改善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

“译文”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注释”

出言:说出的话。信:信用。诈:欺骗。妄:胡说,乱讲。奚:为何、为什么,表示疑问的语气。焉:语气词,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

拓展故事

郭伋亭候

东汉郭伋,是茂陵人,在并州做刺使,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言出必行。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能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巡视得很顺利,比告诉小孩们的预定日子早回来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宿,等到了第二天才进城,那些孩子们果然都在路上欢迎郭伋的归来。光武帝刘秀称赞他是个贤良太守,郭伋活到了八十六岁才去世。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信之至极!

卓公行千里如期

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他为人笃实讲信义,答应办的事就立即去办;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暴风疾雨、雷电冰雪,也都没有不如期到达的。有一次,卓公行从建业回会稽探家,去向太傅诸葛恪告辞,诸葛恪问道:“你什么时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说:“某日当再来亲自拜见。”

到了那天,诸葛恪想做东宴请一些宾客,不停地饮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当时,赴宴的宾客都以为,从会稽到建业相去千余里,路途之上又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么一定能如期到达呢?不管众宾客怎么说,诸葛恪坚持要等卓公行,因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个诚信君子,他说今天到就一定会到。不一会儿,卓公行果然到了。所有的人都很惊诧。

诚实守信,践诺履约,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做不到就不要随便说,说出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像卓公行那样的笃实守信之人。

“评析”

本节中“凡出言,信为先”中“言”指说出去的话。“信为先”指说话要以讲诚信说真话为首要准则。“诈与妄,奚可焉”中“诈”指欺骗,“妄”指胡乱讲话,没有依据。“奚可焉”,“奚”是为何、为什么?“可焉”,可以做。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是以语言为工具,因此我们讲话就要在互信的基础上,讲诚信,说真话。

“思考”

因此说话时,首先要以“信”为准则,要真诚,一定不要讲谎话,欺骗别人。生活中我们要把握好说话的原则,千万不要诈与妄,讲“狼来了”的谎话导致我们得不偿失。

生活中的小故事生活中的小故事

情节一:小孩子说谎,喊“狼来了”骗人。

情节二:有一天,孩子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提醒小孩子,“狼就要来了”。

小孩子会:

A、相信

B、不相信

故事的结局

情节三:后来,狼真的来了。

情节四:小孩子临死前,一直在后悔。

为什么自己不相信老人的话呢?

以下内容希望给大家启示,我们共勉。

对人:诚实,不欺骗、不怀疑(诚信、信用)

对己:成为可靠的人(值得相信、信任)

语言:勿轻言勿妄言

行为:信必果

思想:不随意猜忌

品性:刚直不阿

名言欣赏

1.信义著于四海。—陈寿《三国志》

2.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

3.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