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26

第26章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译文”

在与人相处时,不论是喝酒吃饭时,还是坐下休息起来行走时,都应该做到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在先,年幼者在后。

“注释”

或:表不定的词。饮:过去指喝,有时特指喝酒。古人认为,喝酒时要有规矩,年龄大的人可以先举杯,年龄小的人不可以先举杯。现在可以指喝水、喝饮料等一切喝的东西。食:吃,这里指吃东西的时候。坐:是古人休息的一种方式。随着字形的变化,变成了两个人坐在土堆上。古人常常席地而坐,坐的时候双膝着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坐”的本义,后来泛指臀部着物,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坐着。走:本意是“奔跑”,现在主要指行,步行。长:辈分高或年纪大的。者:代词,指代人。幼:辈分低或年纪小的。

拓展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东汉末年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孔夫子的第20世孙。他宽容正直,尊贤礼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他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是个非常讨人喜欢的小孩。

4岁时的孔融,已能背诵许多诗词歌赋,并且懂得很多礼节,大家都夸他是个神童。

有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年龄小的孔融吃,孔融拿着梨摇摇头,又把梨放了回去,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吃,父亲很奇怪地问他:“孔融啊,我给你的大梨,你怎么不吃,偏偏又拣个小的吃呢?”孔融见父亲问,就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那个大梨应该给哥哥吃。”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个小梨应该给弟弟呀,你怎么只拣最小的呢?”孔融又说:“我是哥哥,应该把大梨让给弟弟,我吃小梨就好。”父亲一把搂过孔融,亲了又亲,夸他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乡里,并且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了兄友弟恭的典范。

说到孔融,还有个“一门争议”的故事,也是很令人感动的。

东汉末期,受“党锢之祸”的影响,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张俭因得罪宦官侯览遭到通缉。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为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给他。孔融见张俭形色慌张,就说:“虽然我哥哥没在,我难道就不能为你做点什么吗?”于是便把张俭留了下来。但是后来这件事被官府知道了,张俭自己逃走了,孔融、孔褒却被逮捕入狱。孔融面对官府的审责,说:“人是我留下的,我该负责,跟我哥哥无关。”孔褒却说:“张俭是来求我的,不是我弟弟的错。”孔褒坚持要由他负责。孔母对官府说:“我是家长,我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郡县官吏也拿不定主意了,只好如实上报朝廷。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孔融因此名声大噪。州郡几次辟举他为官,都被辞谢了。

由此可知,孔融一家都是很令人尊敬的。

缪彤自挝

汉朝时,有个叫缪

来各自娶了妻子,家里人口多了,几个妇女们就要求分家,闹了几次,甚至争吵时而发生。缪彤见此情景很感叹,就把自己关在一个屋子里,自己打着自己说道:“缪彤呀缪彤,你勤修苦学,言行谨慎,志在圣贤,想要齐家治国,为什么不能够让自己家风纯正呢。”他的弟弟们和那几个妇女听到了,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都觉得十分惭愧,就一齐在门外叩头谢罪,请求缪彤原谅,缪彤这才开了门出来。缪家几弟兄也越发敬重缪彤这位长兄。从此以后,他们一家在一起和睦相处,再也没有闹过分家。缪家的家风淳厚,受世人敬仰,缪彤的美德也从此流芳千古。

“评析”

在我国古代的家庭中,有这样一个传统,吃饭的时候,一定是年纪最大的人先坐在主人的位置,然后按照辈分,其他所有的人才可以依次分别落座。在菜上桌后,年长的人要先动筷子,先夹第一口,其他的人才准吃,喝酒也是一样,年轻的人要敬年长的人,敬酒时,年长的人不喝,年轻的人不可以先喝的。年长的人如果没有吃完,小辈是不可以先下桌的,一定要陪着年长的人把饭吃完了,才能下桌。

即使在不吃饭的时候,大家如果坐在一块儿喝茶休息时,也一定是年长的人先坐下来,其他人才会依次坐到自己该坐下的位置,在喝茶的时候,年长的人要先端起杯子,先喝第一口,其他的人才可以陪着喝。在和长者一起散步时,也要秉承“长幼有序”,一般长者在前,后辈要错开半步一般不能与长辈并肩前行。当然,现代社会,领导一般都很亲民,所以愿意和下属坐在一起,或并肩谈话,这时也不应太拘泥礼节,而显得格格不入,毕恭毕敬,也完全没有必要。

当然,如果是和长辈在一起,也遵从以上礼节。

这其实不仅仅是表面的礼节问题,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也是深植于中国人道统血脉中的民族情感,很多人都会有意无意地遵守这样的礼节,甚至会视不太合规矩的人或不太合规矩的事为叛逆,也会有意无意地教训不太合规矩的人,甚至会说这人没家教,可见能够做到“长幼有序”不仅是个人修养和礼貌的问题,也是家庭责任亦或是家族荣誉的大问题。所以几乎没有人愿意为此背负这样的骂名,中国人还是很懂得这样的礼节的。

“思考”

既然“长幼有序”这样重要,那如何能做到在长辈面前不失礼,做到知礼懂礼,又合时宜呢?

要做到不失礼,长幼有序,除了做到上述要求外,我们还应在不同的场合,特别是从未到过的场合,多观察,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尽量取长补短。大的原则就是长者行,幼者后。一般不仅不会失礼,还会为你赢得别人的尊重,在礼节的情分上又加了一分。我们看现在的许多比赛,也会在正常的分数上,加上评委的印象分,这其实就是人们不易觉察的礼貌。这种力量往往会成为一个人潜在的机缘,而这种机缘当时不见得生根,却为本人种下了一粒善的种子,这粒种子会在你成长的某一时刻,遇到合适的土壤,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名言欣赏

1.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朱熹《家训》

2.长幼有序,不可紊乱。—《东周列国志》

3.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荀子《荀子·君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