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27

第27章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译文”

长辈或年纪大的人有事呼唤人的时候,作为晚辈或年纪小的人,应该代为传达呼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如果可以帮忙就一定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注释”

呼:喊,唤,叫。即:立即,马上,当时当地之意。代:替。己:自己。

拓展故事

释之敬老

张释之是汉朝文帝景帝时期著名的大臣,官居廷尉,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法治国的代表人物,他治理国家,以法治国,无论什么样的人犯罪,都以法律条文为准绳治罪。他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即使是皇帝也不能以个人意志随意修改或废止法律,如果是那样,那么“是法不信于民也”。他的言行在皇帝专制、言出法随的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时人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张释之对文景之治的实现,是有非常大的贡献的。

他虽然贵为大臣,却知书达理,尤其对长辈非常尊重。

有一次,朝廷举行隆重的朝会,许多达官贵人都应邀前来参加,场面十分热闹。这时有位叫王生的老人走到张释之面前,对张释之说:“张大人,我袜子的带子松开了,你给我绑上吧。”在他们身边的人,都惊呆了,心想张释之非发火不可,谁也没想到,张释之竟然二话没说,很坦然地跪下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恭恭敬敬地给这位老人绑好了袜子。

张释之身为高官,能如此礼贤下士,敬老尊贤,群臣无不称赞,他的美名很快传扬出去,从此他的威信更高了。

敬老的阿婆

亲戚家有一个老阿婆,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常常说自己不老,别人问她身体怎么样,她总是说:“我好着呢!”其实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身体一般,她这么说只不过是不让自己的老母亲担心,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强大的自信和心理安慰。阿婆的母亲九十岁的高龄,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几年前的脑血栓,让她不会讲话了,很少走出房门,更不用说下楼了。阿婆只要有空就会去母亲家,帮助与母亲合住的弟弟照料母亲,给母亲买她爱吃的糕饼、酸奶、水果等。阿婆买来的东西,一定是要松软的母亲能咬动的那种,阿婆做的饭一定是母亲爱吃的那种偏软的口味,阿婆买东西一定是多买,足够弟弟一家吃的。阿婆经常陪着母亲散步,聊天,给母亲讲笑话,读报纸。隔三差五还会当着母亲的面给常年在外忙于工作的妹妹打打电话,互报平安,叙叙家常,让母亲放心。也会偶尔叫上孙子辈重孙子辈的年轻人来看看母亲,让她放心。为了母亲,阿婆拒绝了女儿搬到条件更好的房子里去的建议,宁愿住在母亲附近的老屋里。

阿婆对母亲的孝顺,让年轻人感动。母亲虽不能说话了,但母亲内心中想说的、想做的、想要的,阿婆都懂,不用母亲说,阿婆都会去替母亲完成。正是这样一种心灵的沟通让母亲满足,而正是这种满足让阿婆的母亲恬淡安静、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每次见到阿婆和她的母亲,都会让经常依赖高科技而迷失心灵的我们汗颜,因为他们母女间的这种心灵的沟通比任何现代通讯工具都来得更强大。

“评析”

这一节所讲的“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也是讲小辈与长辈如何相处之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长辈或年纪比自己大的人要想找人,我们应该代为传达。如果被叫的人临时有事不能及时到来,代为传达的人也要及时回复长辈并看看自己能否帮助长辈解决什么问题,以宽慰长辈的心。

当然年长的人叫小辈到近前来,有的时候是有事需要和要叫的人商量,有时候也许只是让小辈来看看他,以解思念之情。在身边的小辈明了了长辈的意思,传达时让长辈呼唤的人理解长辈的意思,完成长辈心愿是最终目标。当然,有可能长辈要呼唤的人不能马上去到长辈的身边,这时候,你这个代为传达的人,也要替被传达的人表达好自己目前的处境,不能到长辈身边的原因,别让长辈惦念。同时,作为传达人也可问问长辈,看自己能够替他做些什么,尽量让长辈满意。这就是“人不在,己即到”的真实含义。

“长”,可以理解为“尊长”。单位的领导,一起工作的年长的前辈,也是让我们尊敬的人。他们如果有事,正好让我们去找个人来,我们要尽力去帮忙传达。传达不到,也要尽量帮助分担尊长的工作或忧虑。

长时间坚持这样做,我们不仅可以帮助领导、前辈分担忧愁,而且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机会等着自己。

当然,如前所述,用心体会父母领导前辈的心意,并尽力达成,也是“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的最高境界。父母领导前辈可能并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明明白白,但是作为晚辈下属,能够体会得到,就直接去做或请示后再做,以解父母领导或前辈的忧心,这才是最优秀的下属。

其实,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非常优秀的下属、非常善解人意的晚辈都能够体会领导长辈的意思,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思考”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也是我们遇到的最重要的师长。我们在学生时代,也可以用心体会老师的希望是什么,作为学生,我们怎样做才能让老师高兴呢?

记得几年前,学校在教室里贴在墙上的口号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过学生的朋友,我们用心体会这句口号后面的真实希望了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口号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毛泽东在多年前向后辈学人提出的一句希望。我们用心体会一下,他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呢?

当年,我们的祖国从一百多年的战乱和动荡中走了出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们终于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教育,安安静静地上课,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当时的祖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毛主席他老人家当然希望我们祖国的下一代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将来有机会报效国家,报效人民。正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盘铭所喻,我们每天都要有新的目标,新的提升,即使没有新的提升,也要有提升的理念,这才是“天天向上”。把它挂在教室的墙上,自然也是希望后辈学人能够努力学习,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每天都要有新的突破,每天都要为目标向前迈进,这也是老师对学生的最大希望,所以才会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各位后辈学人,我们做到了吗?

“举一隅而三反”,用心思考,父母、领导、老师、长辈希望我们做到什么?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个电影,尽管名字不大记得,但电影的情节依然印象深刻,影片讲述了一个在文学方面有才华的女孩,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找不到自己心仪的文字编辑的工作,生活所迫到一家时尚杂志当服装助理。本来就不擅长穿着打扮的她在同事和领导面前出尽了洋相,但同事的帮助点醒了她天生不服输的个性,她决定留下来,并做到更好。聪明的她不断突破领导的要求和同事的希望,经过努力,她不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还成为领导身边不可或缺的人。当然,她也收到了自己倾心的杂志社主管的邀请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弟子规》原文就像鞭策我们进步的盘铭,只要我们逐条去践行,一定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机会,锻炼更多的能力。

名言欣赏

1.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陈刚中

2.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刘向

3.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