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25

第25章 言语忍 忿自泯

“译文”

与人相处时,在言语上要能够彼此包容忍让,不纠结于个别字眼,谈话要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就不会与别人发生冲突,即使曾经有冲突,也会自然化解,已有的怨恨也会自然消失。

“注释”

言:说的话。古人一般将自己说的话称为“言”。语:说的话。古人一般将他人说的话称为“语”。忍:耐住性子把感情压住不表现出来。忿:生气,怨恨。自:自己,自然,自行。泯:消失,丧失。

拓展故事

郑濂碎梨

诗曰:郑濂碎梨,食者千余,不听妇语,七世同居。

明朝时有一个叫郑濂的人,七代以来家里人一直住在一起,二百多年不曾分家。整个家族聚居在一处,被天下人称奇,当地太守为他们家题匾“天下第一家”,目的是鼓励这一家人,同时也鼓励邻里向他们学习。明太祖即位后,也觉得家庭能如此和睦,很不容易,就把郑濂召到京都,问道:“你家凭什么称作‘天下第一家’?”郑濂回答说:“臣全族合灶共食,至今已有十一代了。太守认为可以鼓励,树立好风俗,所以题了这个匾名。”皇上说:“你家吃饭的有多少人?”郑濂回答:“一千多人。”皇上说:“千余人同居,真是天下第一家。”于是就让他退下。马皇后正巧在屏风后,听了之后对皇上说:“陛下当初一个人发动起义,就取得了天下,现在郑氏一家千余人,假使发动起义,不是更容易了吗?”明太祖听后吃了一惊,命太监再召郑濂入宫,问道:“你管理家事有什么规矩吗?”郑濂回答:“也没什么,只是不听妇言而已。”皇上听了哈哈大笑。

正逢河南进贡香梨,皇上就送给郑濂两个香梨。郑濂拜谢后,接受了梨子回到家里。这时太祖皇帝叫校尉暗地里跟他去,看他有什么举动。

郑濂一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全家一千多人,一齐出来谢恩。谢恩后,郑濂就搬出两个大水缸,放了两大缸的清水,把大水梨一边一个敲碎,使整个果汁渗到水缸里去,然后,每人分一碗梨水,全家人都得到皇帝的赏赐。太祖皇帝得知这件事,非常高兴。

由此可知,郑濂真是一个非常有智慧之人。他懂得领导家庭、懂得大公无私,也懂得怎样去持家,才能做到公平。只有做到了公平,人心才会平,心平了才能谈到和,和谐安乐,其乐融融。

世恩夜待

诗曰:世恩待弟,问食问衣,尽情忧恤,弟不暮归。

陈世恩,明神宗万历年间的进士。陈家兄弟三人,陈世恩排行老二。哥哥为人孝顺廉洁,学问道德样样都好,得到乡邻的尊重敬爱。陈世恩虽然当时还没有成就,但是德行也如兄长一样为众人所称许,尤其是他那种谦逊有礼、平易近人的态度,更让人敬佩。

三兄弟从小感情深厚,大哥、二哥待三弟非常爱护、关照,加上三弟与他们相隔的岁数比较大,父母对这个小儿子也不免有些宠爱。三弟长大后整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结交了一帮不好的朋友,在社会上游荡,经常整天不见人影,深更半夜才回来。俗话说:长兄如父。三弟的年少轻狂大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只要有机会,大哥就把三弟叫到一边,苦口婆心地劝他:“三弟呀!不要再在外面游荡了!要早点回家免得让家人担心啊!”三弟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大哥劝一、两次还罢,次数多了,他不但听不进去,还对大哥反感起来。以后他见到大哥就躲,实在躲不过,勉强听着,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只要有机会还是会溜出去玩,不到三更半夜决不回家。

陈世恩兄弟两个看到三弟这样我行我素,心里很不是滋味。特别是大哥非常痛苦,好像是自己做错了事一样难过。陈世恩见到哥哥这样,决心一定要让弟弟回头。于是,他开始每天晚上在院门前等弟弟回来。第一晚,夜深人静了,终于在月色之下等来了回家的三弟,陈世恩忙高兴地招呼三弟进院,并亲自把院门关上。弟弟以为二哥也要教训他,没想到听到的是陈世恩亲切的问候:“你吃晚饭了没有?冷不冷?”“弟弟不敢说什么,就匆匆回自己房间去了。第二天一大早,弟弟又出去了,仍然是一整天也没有回来,陈世恩和前一天一样,晚上仍在院门口等弟弟。弟弟没想到二哥又在等他,不免有些心虚,站在院子外不好意思进来。陈世恩笑着说:自己家门都不进了吗?进来吧,我好锁门。”弟弟进门后,陈世恩照旧把院门锁好,他闻到弟弟身上有一股酒气,关切地说:喝酒了,难不难受?我刚好泡了一杯浓茶,你喝了可以解解酒。“说罢,世恩就把弟弟带到自己房间,看他喝了茶,漱了口,嘱咐他早点歇息。这下弟弟可有些睡不着了!假如二哥也像大哥那样骂自己几句,自己倒觉得无所谓,但是二哥却半点也没责怪自己。弟弟回想起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的情形,觉得脸上有些发烧。又回想起哥哥,从小到大对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此后的几天,弟弟在外面开始待不住了,眼前尽是哥哥深夜翘首期盼自己归家的情形。他想离开他的那帮朋友,又怕他们的嘲笑,只好又和他们玩到天黑,赶回家一看,二哥又是一脸关切地等着自己。弟弟不觉羞愧交加,感到太对不起哥哥和家里人了。他心头一酸,”哇“地一下哭出声来,跪下对二哥说:我错了!请二哥责罚!”陈世恩也感动不已,他高兴地说:好!好!回来就好!哥哥知道你会自己改正的!从此以后,弟弟再不和那一帮朋友混了,认真学习,发愤图强,又有两位哥哥的精心教导,他终于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以道理来说教,态度强硬,让弟弟产生反感。发自内心地关怀,以身作则让弟弟心灵受到触动,从而回头,这是最好的方法。俗语讲,家庭是一个人温暖的港湾,兄弟和睦,家庭幸福,人生的路上才会有人和你一起风雨同舟,共度甘苦!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劝人也是一门很高的艺术,由此我想到了在《弟子规·入则孝》中有一件事,“父母过,谏使更,贻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也是劝谏。我们从世恩劝弟弟的方法中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并获得一些参考呢?

“评析”

在孔氏门中,教育学生的科目有四个方面: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在学习修养提升的过程中有多么重要。然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因为言语而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却经常发生。某人上公交车,不小心踩到前面女士,马上说:“实在对不起,疼吗?”对方即使疼得龇牙咧嘴,见你这么诚心道歉,也不好意思生气。一场争端就会避免。前几年在一个家族聚会上,见到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表弟,他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帅气的孩子。大眼睛,高鼻梁,漂亮的脸型透着几分自信的神情,常让人联想着,这么帅气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个非常俊的男子汉。然而,站在我面前的这个男孩右边脸上从颧骨下边一厘米处开始到嘴角边长长的伤疤让人恐惧而震惊,这是我认识的那个表弟吗?那有些躲闪的眼神明显透着陌生和自卑,言语中不再有神采飞扬,不再是年少轻狂,倒显得有些老成,听家族中的长辈提起这孩子。哎,都是年轻时不懂事啊!原来,他毕业后,一次在酒店和同学聚会时,大家都喝了很多,在酒店吵吵闹闹到很晚。临桌也有几个年轻人,看他们那样大喊大叫的样子,就挑逗他们,结果两桌年轻人仗着酒劲就打了起来。对方敲碎了酒瓶子,砸向他们,结果,他们这桌被打伤了,对方跑了。这件事后,表弟的同学有人受了伤,表弟脸上留下了长长的伤疤,因为他比较靠近临桌,所以他的伤是最重的。最可怜的是表弟的妈妈,在这件事后,受到的打击非常大,整日以泪洗面,人也老了好多。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全家人才从这件事的阴影之中走出来。表弟虽然肢体无碍,但脸上的伤疤一直都是他心里难以逾越的痛。试想,如果不是当年的少不更事,如果不去喝酒,如果不喝那么多,如果不和对方争吵,如果不打起来,如果能够忍住心性,表弟和他同学的人生也许会更加踏实和满足。

“思考”

在我们的人生中,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不同层次、不同的性格、不同品质的人,他们说话的方式也许并不是我们平时习惯的方式,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与这些人相处呢?

其实,这是一个交友之道的问题,我们自己说出的话叫“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在乎对方的面子,处处替对方着想,时间久了,对方也能感受到你的善良与真诚,这样你可能就会多交了一个朋友。别人说出来的话叫“语”,对于和自己谈话的对象,我们要用心地倾听,让他表达出来,如果是善意的,我们报以微笑和感激,如果是恶意的,我们不要太在意,如果是难以接受的责难,我们就当是自己师长的教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和矛盾。

世界变小了,我们现在住的是地球村,我们都是一个星球上同气连枝的兄弟,放大悌道,不要因为小事起争端,就是为和谐全球送的最好礼物。法昭禅师有一首诗形象地诠释了兄弟情:“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同气连枝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修身克己成道业,留于后学作样看。”

名言欣赏

1.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