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12715500000003

第3章 文化存在方式的特殊性

事物的基本存在方式应该有多种,我们熟悉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性存在;还有一种功能性存在,你可能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当其发挥某种功能作用时,人们才感知到它的存在。

文化就是以这种功能性存在的方式存在着。

一根带电的高压电线落在地上,不仅看得见的电线本身有电,而且在电线四周若干半径范围内都存在着可以置人死地的强电磁场。人的肉眼看不见这种电磁场,除有专门的仪器测量外,通常人们是在其产生某种功能作用时才意识到其存在。

地平线是一根看不见、摸不着的假设的线,但是,所有高楼大厦的设计建造,所有高原山峰的身高体量,都建立在这根假设的地平线上。

上帝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信奉者来说,上帝是存在的,时刻存活在心灵的深处,平时为其提供精神的支撑和抚慰,关键时刻为其释疑解惑,画出行为的底线,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鸿沟在前,秋毫无犯。

屈原的《楚辞》中记录了楚文化“招魂”之说,在笔者儿时的安徽庐江家乡仍然保留着这种风俗。其基本原理是假设人类生命的构成元素是某种物质,该物质不仅凝聚成人的固态肉身,而且还在肉身周围弥漫着某种看不见的气态,谓之魂魄。一个健康的生命所拥有的魂魄气息将终生相伴,躬身光临,如影随形。孩子的生命是幼弱的,忽然受到惊吓,其肉身离开了险境,其魂魄却可能没有被完全随身带走,所谓三魂吓掉了两魂半,人将处于一种病态,需要由母亲或专门的巫师来招魂,才能恢复健康状态。因为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气息相通。如果刚出生的婴儿脱离了母亲,交给奶娘喂养,时日长久,孩子从面貌到行为举止都像奶娘,而离亲娘越来越远。朝夕相处,气息相互感应。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一见钟情,情人眼里出西施,都是因为气味相投。参见霍霞: 《气味实验证明爱情来源》,《北京科技报》(京),2004年5月9日。从情人到夫妻,若干年后就会出现某种幸福婚姻的“夫妻相”。如果我们把这种“气味”理解为构成生命的某种元素,那么,男女双方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彼此之间都富有这种特殊的元素,是为“情缘”。朝夕相处,百年之好,男女双方的生命元素融会贯通,互相感染,在体貌特征上就逐渐表现出来。

我们生活中这些远远没有被科学认知的生命现象,都属于事物的功能性存在。

先秦时代的老子称这种功能性存在为“无”,而将实体性存在命名为“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无中生有,有中存无,有无相生,世间万物才有利有用。只知道“有”之利,不知道“无”之用的时代,注定是一个物质充斥、物欲横流、心灵虚脱、精神苍白、道德沦丧的社会。

文化的功能性存在方式,使得文化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一项工程、一场活动、一个事件、一个产品的品质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