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12715500000004

第4章 文化的三个基本范畴

文化的基本范畴有三: 对人,对物,对自己。

2007年六七月间,笔者应邀在上海图书馆“千年中国,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中作关于《孙子兵法》的演讲。在笔者的研究中,中国兵法是用兵的法则,它建立在对人心、人性的洞察基础上,从而具备了某种形而上的智慧特征,上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下可以操持于房中术。它推崇“兵不厌诈”(孙武),讲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

自秦统一(前221)至清灭亡(1911)的两千一百三十二年历史岁月里,盛世只有四百多年,约占全部历史的1/5时间。另外的4/5时间,差不多尽是乱世了。儒家礼乐文化只有在治世才有可能被执行,而在乱世的腥风血雨,白骨荒野里疯长着的只能是兵法文化。兵法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毒瘤。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它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现实社会的道德基础和价值体系。道家思想是自然天道,为我们提供了人类社会之外的精神超越世界。而儒家、道家的出现,都是建立在现实生存世界的兵法思想基础上的,或厌恶之,或否定之。兵法讲斗争策略,划分敌我界限。“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页。朋友来了有好酒,对付豺狼有猎枪。一部模糊了作者和时代的兵法“三十六计”,如盐入水,完全融汇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智慧。与道德无关,与礼仪无关,与情感无关;没有是非,没有廉耻,没有美丑;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无所不至;胜者为王败者寇,一切都以成败论英雄。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就需要敌人。千百年的斗争哲学,加之近现代的竞争哲学,养成我们几代中国人紧绷的神经,戒备的心理,木然的面孔。在电梯间里,我们邂逅陌生人时习惯性地彼此漠视,凛然若木桩。在欧洲,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白种人,他们面对陌生人时习惯性地相互微笑,点头致意。现代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倾听、友善,都有源自文化范畴上的对人的态度倾向问题。

在所有物件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粮食。对待粮食,对待一日三餐,对待一片面包、一粒米饭的态度倾向,是考量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范畴。食物是上天养育生命的天乳,饥荒之年,黄金有价食物无价。浪费一点一滴的粮食,都是暴殄天物,与财富无关,与德行有关。只知祈福和享福者是愚人,只有懂得惜福和造福者才是智人。佛佑悟道者,佛怜愚拙者,佛憎浪费粮食的作孽者。

在文化的三个基本范畴中,对人、对物是外在的,对自己才是内在生命的根本。我们在追求和满足安身立命的营生劳顿中,是有高低轻重之分的。票子、房子、车子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妻子、儿子、身子相对来说更靠近自己。很多肠胃不好的人,其实都是自己作的,试问你对肠胃够朋友吗?一日三餐,按时进食,努力做个普通人——最普通的人就是最正常的人,最健康的人。如果你对肠胃不够朋友,那么,肠胃为什么要对你够朋友呢?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理想人格代表是君子,“日三省吾身”,像剥竹笋那样,脱去财富,丢下名利,剥掉亲人,能够写进你悼词里的是什么呢?真正属于今生今世的你的本我又是什么呢?

文化的锐利,在于对生命做减法,舍弃,忘我,化了,一片灰烬中得以永恒的是舍利子。